使君子丸

《醫方集解》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(去殼)2兩,南星(姜制)、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蟲積蠱脹腹痛,及食勞發黃,喜食茶米炭土等物。五疳,蛔蟲,脾胃不和,心腹脹痛,食少體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合炒,如喜食生米,用麥芽1斤炒;喜食茶葉,用茶葉炒;喜食炭土,用炭土炒;取藥為末,蜜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辛辣及不易消化食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晨砂糖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集解》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南昌方)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(去殼)2兩,南星(姜制)1兩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蟲脹腹痛及食勞發黃,喜食茶米,炭土等物。

炮製方法

前藥用麥芽4兩,茶葉4兩,木炭4兩,灶心土4兩,合炒至藥黃色,除去同炒之品,將藥研成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勿食辛熱及不易消化食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1次,每服3錢,早晨空腹時,砂糖水吞下。服藥後4小時,再進飲食,勿令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南昌方)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1分,丁香1分,沒石子1分,熊膽(細研)1分,胡黃連1分,夜明沙(微炒)1分,青黛(細研)1分,黃連(微炒,去須)1分,肉豆蔻(去殼)1分,蘆薈(細研)1分,龍腦1錢(細研),蟾頭1枚(炙令焦黃)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,面色萎瘁,頭熱發乾,胃氣不和,心腹滿悶,宿食不消,或時下痢,瘦弱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燒粟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粥飲或新汲水送下,每日服3次。3歲以上加丸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1分,訶黎勒皮1分,檳榔1分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熊膽1分(細研),丁香末1分,蟾酥半分(研入),夜明沙1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奶疳,腹脹吐乳,漸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軟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1歲兒每服2丸,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1分(末),雄黃1分,牛黃1錢,麝香1錢,蟾酥1錢,熊膽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蛔疳出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軟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如小兒疳極者,先用桃柳湯浴兒,後以粥飲送下3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博濟》卷四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(去殼)1兩(面裹煨,以面黃為度),甘草半兩(炙),厚朴半兩(去皮,薑汁炙令香),陳皮(去白)1分,訶子肉半兩(半生半煨,去核用),青黛半兩(如是兼驚及帶熱瀉,即入此1味,如只是臟腑不調,不用此1味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臟腑虛滑,及疳瘦下痢,腹脹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小雞頭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以上每服1丸,米飲化下;兒年百日以上,3歲以下,每服半丸,乳汁或清米飲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(去殼,面裹煨,銼)5枚,無食子5枚,木香1分,赤芍藥1分,蘆薈(研)1分,肉豆蔻(去殼)1個,檳榔(煨,銼)1個,黃連(去頂)1分,麒麟竭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瀉痢,肌膚黃瘦,多困,好吃泥土,五心常熱,煩渴引飲,夜多虛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粟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1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夏、秋宜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(用水和生面,裹炮,以面熟為度,只取使君子用)1兩,丁香1兩,無食子1兩,熊膽(研)1兩,胡黃連1兩,夜明沙(微炒)1兩,青黛(研)1兩,肉豆蔻仁1兩,黃連(去須,微炒)1兩,蘆薈(研)1兩,蟾頭(幹者)1枚(炙黃),蟾酥(1皂子大),麝香1錢(研),龍腦半錢(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羸瘦,腹脹下利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拌令勻,溼紙裹粟米燒飯和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3歲服5-7丸,用溫米飲送下,每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(去皮)半兩,夜明沙(炒)半兩,白蕪荑(炒)半兩,胡黃連1兩,麝香半錢(研),細辛(去苗葉)1分,蘆薈(研)1分,雄黃(研)1分,蟾酥1分,檳榔(銼)1分,蟬蛻(去翅足,炒)1分,蝸牛10枚,幹蝦蟆2枚(用溫水洗去腸肚惡物併骨爪後,慢火炙黃色為度,搗羅為末,用酒1升,同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氣,身體壯熱,毛髮焦黃,目常有淚,滿口生瘡,腳手細弱,腹脅脹滿,好吃泥土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蝦蟆外,為細末,入膏子和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米飲送下,1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1兩,木香半兩,胡黃連半兩,麝香(研)半兩,蘆薈(研)半兩,蟾頭1枚(炙令焦),墨(搗研)半兩,青黛(研)半兩,雄黃(研)半兩,熊膽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腹大羸瘦,疳氣脹滿,腹痛減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局方》卷十(紹興續添方)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皮,薑汁炙)1分,陳皮(去白)1分,川芎1分,使君子仁(浸去黑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,脾胃不和,心腹膨脹,時復(疒丂)痛,不進飲食,漸致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以上每服1粒,以下服半粒,陳米飲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十(紹興續添方)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1分(面裹熟,去面),黑牽牛末1兩,靈脂半兩,黃連,陳皮1分,江子7粒(同陳皮、黃連炒,江子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疳,食積氣滯,面黃,大小便赤,遍身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粟米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。

《幼科類萃》卷四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肉1兩,陳皮5錢半,厚朴5錢半(姜制)。

功效主治

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歲1丸,2歲以下服半丸,米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類萃》卷四。

《袖珍小兒》卷六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2錢5分,陳皮2錢5分,使君子肉1兩(湯浸,去黑皮),甘草2錢半,川芎2錢半,芍藥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,脾胃不和,心腹脹,時或(疒丂)痛,不進乳食,漸至羸瘦。小兒蛔蟲動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六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王氏方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沒石子(去殼)5個,使君子(面裹煨)5個,木香1分,紅芍藥1分,宣連(煨)1分,蘆薈1分,麒麟竭1分,麝1分,幹蟾(炙赤)1個,長檳榔1個,肉豆蔻2個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粟米爛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,夏、秋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王氏方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、蕪荑、鶴蝨、檳榔、百部、苦楝根皮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不足,強食傷脾,不能磨化,停積於中,溼熱生蟲,而致蟲積腹脹之症。肚大青筋,腹皮脹急,反能飲食,或面見白斑黑點,或喜食一物,或腹起塊扛,大便偶見長蟲,脈乍大乍小,乍數乍遲,或見沉滑,或見沉實,或見弦急,或見沉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肉(薄切,屋瓦煉幹)7錢半,檳榔7錢半,酸石榴根皮(東向者佳,淨洗,銼,焙)7錢半,大黃(半生半炮)7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腹內諸蟲作痛,口吐清水涎沫,或時吐蟲,痛不堪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檳榔銼曬不過火,餘3味再焙,同檳榔為末,沙糖水煮麵糊為丸,如麻仁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淡豬肉汁送下;或雞肉汁亦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三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蕪荑1錢,苦楝皮1錢,使君子20個(去殼,炒),訶子1錢(煨),陳皮1錢,青皮1錢,檳榔1錢,木香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五疳瘦懷,面色萎黃,發豎眼澀,瀉痢穢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二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10個(炒),田父3個(微炒),雄黃1錢(研),麝香1分(研),黃連半兩,硃砂1錢(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疳,遍體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糯米飲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1歲兒每服1丸,以粥飲送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九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1兩,黃連2兩,丁香5錢,訶子2兩(煨,用皮),木香1兩,肉豆蔻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面裹煨,去面為末,用薄荷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○引《衛氏家藏方》: 使君子丸

配方組成

使君子2兩(去殼,炒),丁香1兩,木香1兩,厚朴1兩(薑汁制),沒藥1兩,胡黃連1兩,肉豆蔻1兩,草豆蔻1兩,真蘆薈1分,麝香1分(研,同煨,為細末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疳洩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○引《衛氏家藏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