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小豆湯

《奇正方》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5錢,商陸2錢,大黃6分,麻黃8分,連翹4分,木通6分,豬苓6分,反鼻3分,雞舌2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毒內攻腫滿者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合,先煮赤小豆,減1合,去滓,納諸藥,煮取1合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正方》。

《名家方選》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1合,商陸3錢,木通7分5厘,桂枝7分5厘,茯苓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毒氣內攻,水腫氣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3合,煮取2合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名家方選》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為《金匱》捲上“赤小豆當歸散”之異名: 赤小豆湯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八。為《金匱》捲上“赤小豆當歸散”之異名。

《得效》卷十四為《三因》卷十七“商陸赤小豆湯”之異名: 赤小豆湯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四。為《三因》卷十七“商陸赤小豆湯”之異名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八引《濟生》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(炒)半兩,當歸(去蘆,炒)半兩,商陸半兩,澤瀉半兩,連翹仁半兩,赤芍藥半兩,漢防己半兩,木豬苓(去皮)半兩,桑白皮(炙)半兩,澤漆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年少血氣俱熱,遂生疥瘡,變為腫滿,或煩或渴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八引《濟生》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五引《本草圖經》,名見《方劑辭典》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5合,大蒜1頭,生薑1分,商陸根1條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腳氣。

使用方法

赤小豆、大蒜、生薑並碎破,商陸根切,同水煮,豆爛湯成,適寒溫,去大蒜等,細嚼豆,空腹食之,旋旋啜汁令盡。腫立消便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五引《本草圖經》,名見《方劑辭典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(微炒)1斤,桑白皮(炙,銼)1兩,澤漆莖葉(切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腫遍身,小便澀,脹滿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將2味綿裹,用水9升,與小豆3味煮令熟,去綿裹者藥,只留小豆,飢則食小豆,渴則飲汁,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半升,桑根白皮(炙,銼)2兩,紫蘇莖葉1握(銼,焙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氣急,大小便澀,通身腫,兩腳氣脹,變成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小豆外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先以豆1合,用水5盞,煮熟去豆取汁2盞半,入藥末4錢匕,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1盞半,空心溫服,然後擇取豆任意食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半合,桑根白皮半兩,紫蘇莖葉1兩,檳榔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腳膝腫滿氣急,大便秘澀。

使用方法

上銼3味,如麻豆大,同小豆用水5盞,加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2盞半,去滓,分2次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
《觀聚方要補》卷二: 赤小豆湯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1錢,商陸1錢,連翹5分,腹蛇脯5分,桂枝5分。

功效主治

生瘡,用幹瘡藥太早,致遍身腫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觀聚方要補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