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1兩,桔梗1兩,秦艽2兩,鱉甲(去裙,酥炙)2兩,茯苓2兩,知母2錢半,半夏(湯洗)1兩半,桑白皮1兩半,紫菀2兩半,柴胡2兩半,黃耆3兩半。
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,五心煩熱,咽乾頰赤,心忡潮熱盜汗,減食,咳嗽膿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煎服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三引《衛生寶鑑》。
人參(去蘆)1兩,綿黃耆(蜜炙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山藥1兩,百合1兩,甘草(炒)1兩。
小兒身熱,肌瘦自汗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濃煎麥門冬湯點服,不拘時候,小兒服1錢,頻服甚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葛根(銼)1兩,黃耆(銼)1兩,秦艽(去苗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赤茯苓1兩,知母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妊娠體熱,煩躁口乾,吃食減少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淡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四,名見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三。
人參1分,黃耆1分,白朮1分,白茯苓1分,甘草1分,木香1分,丁香1分,胡黃連1分,白豆蔻1錢半,肉豆蔻1個,使君子5個,乾薑半錢。
脾虛冷瀉並疳瀉。
上(口父)咀。加陳蒼米,水煎服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人參5錢,黃耆5錢,楊芍藥5錢,粉草3錢。
發熱,自汗,虛煩。
上銼散。
每服2錢,加生薑2片,紅棗1枚;麥子30粒,水1盞煎,空心溫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一。
川歸身1錢,茯苓1錢,芍藥(炒)8分,真地骨皮8分,白朮8分,川芎8分,人參8分,車前子5分,黃耆1錢,炙甘草5分,熟地1錢5分,鹿角膠(如氣虛者入5茶匙)。
久患白帶,瘦弱無力,腰腹腿痛,飲食無味,面黃浮腫,小水淋瀝,氣虛血少。
水1鍾,加大棗2枚,水煎服。
《馮氏錦囊》卷十六。
天門冬(去心)30兩,半夏(湯洗7次,薑汁制)15兩,知母15兩,桑白皮(銼,炒)15兩,赤芍藥15兩,黃耆15兩,紫菀15兩,甘草(熞)15兩,白茯苓(去皮)20兩,柴胡(去苗)20兩,秦艽(去土)20兩,生乾地黃20兩,地骨皮20兩,人參10兩,桔梗10兩,鱉甲(去裙,醋炙)1兩。
虛勞客熱,肌肉消瘦,四肢倦怠,五心煩熱,口燥咽乾,頰赤心忪,日晚潮熱,夜有盜汗,胸脅不利,減食多渴,咳唾稠粘,時有膿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大錢,以水1盞,煎至7分,食後去滓溫服。
《局方》卷五。
黃耆2兩,紫菀1兩,款冬花1兩,知母1兩,芍藥1兩,人參1兩,阿膠1兩,食茱萸半兩,桂半兩,糯米半升,伏龍肝1雞子大,鱉甲1個。
勞嗽,嘔咯血出。
上為細末。
水1盞,煎3錢,食後、臨臥熱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