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2兩,盆消2兩,荊芥1兩,薄荷1兩,甘草1兩。
脾肺積熱,臟腑積滯,咽喉腫痛,痰嗽不利。
上為粗末。
水煎,食後服;或為末,蜜水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三引《楊氏家藏方》。
生犀角2錢,羚羊角1錢,防風1錢,黃芩1錢,桔梗1錢5分,知母1錢,茯苓1錢,人參1錢。
傷寒病後患目疾,因餘熱未清,過食辛熱,兩熱合邪,以致瞳仁散大,時見黑花,隱澀淚多,紅腫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以水2盞,煎至1盞,食後去滓溫服。
《金鑑》卷七十八。
羚羊角1分,地骨皮1分,紫菀1分,麥門冬(焙)1分,秦艽1分,大黃(生)1分,枳殼(麩炒)1分,柴胡1分,茯苓1分,赤芍藥1分,人參1分,桑白皮1分,黃耆1分,羌活1分,半夏曲(炙黃)1分,鱉甲(醋炙,再糖醋炙焦)1分。
兒10歲內肌體煩躁,或食桃杏酸熱類,或傷寒後肌熱羸瘦,或食羊肉令兒體熱,或作骨蒸瘦瘁,潮熱頰赤,口乾,五心煩躁,食不生肌,盜汗,伏臥食泥,一切蒸熱。
散1錢,水1盞,煎5分,食後夜臥溫服。兒5歲內服半錢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引《吳氏家傳》。
犀角2錢(鎊),蒼朮(泔浸油炒)1錢,川連1錢,黃土5錢,界茶葉1大撮,金汁半盞。
瓜瓤瘟。
水煎,去滓,入金汁攪和。日3夜2服。
《溫疫論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