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梢、五倍子、黑豆。
筋疝,莖筋挈痛,挺脹不收,白物如精隨瘦而下,此得之房術。
水煎服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四。
甘草(炙,銼)1兩,側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防己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芎藭1兩,人參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乾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赤芍藥1兩,秦艽(去苗土)3分,茯神(去木)2兩,防風(去叉)3分,白朮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細辛(去苗葉,微炒)半兩,甘菊花(未開者)1兩。
中偏風,積年不愈,手足枯細,口面斜,精神不守,言語倒錯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6錢匕,以水2盞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至1盞,去滓,入竹瀝半合,更同煎沸溫服,空心、日晚、近夜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。
甘草(炙,銼)1兩1分,羌活(去蘆頭)1兩1分,人參半兩,防風(去叉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風痙,口噤不語,肢體強直,神識不明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入地黃汁1合,先同煎至8分,去滓,次入荊瀝,竹瀝各半合,同煎3沸,溫服,日夜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甘草1兩(切,熬),生薑1兩(刮出皮,切),烏豆1合。
老人冷熱不調,下痢赤白,腹痛不止。
以水1升,煎取7合,去滓,空心服之。不過3日服愈。
《養老奉親》。
甘草1兩(生用),乾漆1兩,黃芩2兩,生乾地黃1兩,赤芍藥2兩,當歸2兩,龜甲5兩。
婦人陰瘡。
上銼細。
以水7升,煎至3升,去滓,以綿蘸湯塌瘡處。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甘草1兩,黃芩1兩,川大黃1兩,黃連1兩,當歸1兩,川芒消3兩。
瘭疽浸淫,欲作未成,如桃核,或如雞子,赤腫焮熱。
上銼細。
以水6升,煮至3升,去滓,還鐺中,納芒消令小沸,將帛於藥汁中浸,以搨腫上。數用之效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甘草(炙,銼)半兩,黃連(去須,炒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阿膠(炙令燥)半兩。
冷痢下,色白,食不消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甘草1分,黃柏1分,苦參1分,當歸1分。
眼為物所觸中,疼痛、腫赤、結熱。
水1升2合,煎取7合,待冷洗眼,日5-6,夜1。
《醫心方》卷五引《療眼方》。
甘草(炙,銼)半兩,生薑(切)1分,生蜜1合。
夏月暴下熱痢。
用漿水5合,同煎至4合,去滓,空心溫分2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甘草(炙)3分,蜀漆葉半兩,天靈蓋(酥炙)1兩,黑豆(生)1分,桃仁(湯浸,去皮尖,研)1分,烏梅肉(炒)1分。
勞瘧,寒熱萎黃,渴躁煩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竹葉3片,煎至7分,去滓,空腹未發前1服,臨發時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甘草3兩,桂心2兩,豉2升,蔥白半斤。
上(口父)咀。先以水1鬥5升,煮蔥白作湯,澄取8升,納藥煮取3升,分3服。才服便使人按摩搖動,口中嚼物,然後仰臥,復以暖衣,汗出去衣,服湯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四。
甘草(炙,銼)2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2兩,人參2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2兩。
霍亂,煩躁不得安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豉半合,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甘草1兩,蜀漆3兩,常山4兩,石膏5兩,鱉甲4兩,香豉1升,梔子3-7枚,烏梅3-7枚,淡竹葉切2升。
心熱為瘧不止,或止後熱不歇,乍來乍去,令人煩心,甚欲飲清水,反寒多不甚熱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八。
甘草1兩,桂心1兩,芎藭1兩,麻黃1兩,當歸1兩,芍藥1兩,附子2枚,獨活3兩,防己3兩,生薑4兩,石膏4兩,茯神4兩,白朮1兩,黃芩1兩,細辛1兩,秦艽1兩半,防風1兩半,側子2枚,菊花1升,淡竹瀝4升,人參2兩。
偏風積年不愈,手腳枯細,面口僻,精神不定,言語倒錯。
慎生冷、醋、蒜、面、乳酪、魚等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先煮麻黃,去沫,取7升,納竹瀝及藥、煮取3升,分4服;服3服訖,間1杯粥,後更服,待藥勢自汗。
《千金》卷八
甘草1兩,人參1兩,半夏1升,桂心3兩,蜀椒3兩,小麥8合,大棗20枚,生薑8兩,吳茱萸2升。
腳弱,舉身洪腫,胃反,食谷吐逆,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,下痢不止,小便難。
上(口父)咀;以水1鬥2升,煮小麥取1鬥,去小麥,納諸藥,煮取3升,分為6服。
《千金》卷七。
甘草3兩,芍藥3兩,桂心3兩,阿膠3兩,大黃4兩。
產乳餘血不盡,逆搶心胸,手足逆冷,唇乾,腹脹短氣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東流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納阿膠令烊,分3服。1服入腹中,面即有顏色,日1夜,盡此3升,即下腹中惡血1-2升,立愈。當養之如新產者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甘草5兩,芍藥5兩,通草3兩(產寶用當歸),羊肉3斤。
產後腹中傷絕,寒熱恍惚,狂言見鬼,此病中風內絕,髒氣虛所為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6升,煮肉取1鬥,去肉納藥,煮取6升,去滓,分5服,日3夜2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甘草2兩(炙),厚朴3兩,乾薑2兩,當歸2兩。
妊娠霍亂。
上切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分3服,日3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二引《產經》。
甘草(炙)2兩,枳實(炙)2兩,白朮2兩,梔子2兩,桔梗3兩。
心痛腹脹,兼冷熱相搏。
上切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,分2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引《靳邵方》。
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梔子仁1兩,黃柏1兩(銼),白朮1兩。
脾臟瘀熱不散,心神煩亂,小便赤澀,或汗出如柏汁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4-5次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五。
甘草(生用)2兩,白藥1兩。
中藥毒,心膈煩悶,甚者如錐刺痛。
上銼細。
以水3盞,同煎至2盞,去滓,候冷頓服。以吐出惡物為度。吐了後再單煎甘草1味服,尤佳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六。
甘草(炙,銼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乾薑(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赤芍藥1兩,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1兩,熟乾地黃(切,焙)1兩。
風入腹痛,並飛屍遁注,發作無時,發則搶心脹滿,脅下如錐刀刺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入切羊脂少許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甘草2兩,乾地黃2兩,麥門冬2兩,麻黃2兩,芎藭3兩,黃芩3兩,栝樓根3兩,杏仁50枚,葛根半斤。
在蓐中風,背強不得轉動,名曰風痙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5升,酒5升,合煮葛根,取8升,去滓;納諸藥,煮取3升,去滓,分2服。1劑不愈、更合良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甘草(炙)1兩,人參1兩,黃連1兩,梔子仁21枚。
上切。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服之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甘草3兩,橘皮1升。
傷寒呃不止。
水5升,煮取3升,分服,日3,取瘥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二,名見《外臺》卷二引《深師方》。
甘草2錢半,白朮2錢半,桂枝2錢,炮附2錢,秦艽2錢。
痛痺屬寒,身痛覺骨節冷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。
甘草1錢,當歸2錢,焦白朮2錢,薤白3分。
曾傷八月胎者。
用雞湯去淨油煎藥。服3劑。
《溫氏經驗良方》。
甘草(炙)2兩,露蜂房1兩。
附骨癰。
上銼。
以水5升,煎至3升,去滓,以故帛2片浸湯中,更互洗瘡上,日2-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白藥煎2錢,白乾葛2錢,烏梅2錢,五味子2錢,天花粉2錢,甘草半錢。
煩渴口乾。
水煎服。
《觀聚方要補》卷六引《經驗方》。
甘草(炙,銼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。
乳石發動,煩熱脹滿,身體生瘡。
以水2盞,酒半盞、煎取1盞半,先以火遍炙背令熱,欲汗出,即熱服之。以衣覆臥,須臾大汗出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甘草(炙)1兩,常山1兩。
小兒瘧,癖實壯熱,頭痛欲吐。
上為粗末。
3-4歲兒每服半錢匕,水半盞,加竹葉10片,同煎至3分,去滓溫服。更量兒大小加減,得吐即止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四。
甘草(炙)3分,當歸(切,焙)1兩,人參1兩,羊肉1斤(去脂,切碎,水4大碗,煮取汁3碗,去肉澄清),芎藭1兩,桂(去粗皮)3分,芍藥1兩半,生乾地黃(焙)4兩。
產後血虛,汗出不止。
上藥除肉外,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肉汁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甘草(銼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香豉(炒)2兩。
子死腹中未下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。去滓,用雞子1枚,取清打轉入藥內,再同煎7分,稍熱服,須臾未下,再作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甘草(炙,銼)2兩,栝樓根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分,半夏(湯洗去滑7遍,曬乾,麩炒)2兩半。
胃熱乾渴。
上為粗末。
先以水2盞,淘小麥半合,煎至1盞半,去麥,下藥末5錢匕,加大棗2枚(擘破)、生地黃半錢、生薑1棗大(拍破),再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甘草(炙令赤)1兩,阿膠(炙令燥)1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。
妊娠卒下血;胎動不安,或連腰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甘草2兩,生薑2兩,五味子2兩,人參1兩,吳茱萸1升。
虛羸惙惙,氣欲絕。
上5味,(口父)咀。以水4升,煮茱萸令小沸,去滓納藥,煮取1升6合,分2服。服數劑佳。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甘草(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。
諸傷損,惡血積滯腹中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。
甘草(炙)半兩,磁石(煅,醋淬3遍)2兩,玄參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五味子1兩,牡丹皮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黑豆半合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咽乾,涕唾如膠;或腎氣不足,心中悒悒,目視(目巟)(目巟),少氣耳聾;消渴黃疸,一身悉癢,骨中疼痛,小腸拘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甘草(炙,銼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羚羊角(鎊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菊花1兩,玄參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令黃)1兩,地膚子1兩,梔子仁1兩,青葙子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決明子1兩,蜀椒(去目併合口,炒出汗)1兩。
風毒攻眼,漸生胬肉,磣澀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甘草(炙)1兩,甘竹茹(細切)1兩,蘆根2兩(銼),新粟米3合。
眼赤腫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服,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甘草(炙)1兩,地骨皮5兩,薺苨5兩,葛根(銼)1兩。
目赤痛,心躁口乾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葉7片,煎至7分,去滓,放溫,食後、臨臥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甘草(炙,銼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烏豆1合,桂(去粗皮)半兩,細辛(去苗、葉)半兩,柏子仁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蕤仁(去皮,爛研)1兩。
肝氣不足,兩脅拘急痛,寒熱,目不明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後,臨臥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甘草(炙)半兩,地榆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黃連(去須,炒)半兩,芍藥(炒)半兩。
赤白痢,疼痛不止。
上銼細。
每服3錢匕,漿水1盞,煎取6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妊娠顛撲內損,致子死腹中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連3-5服,未下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甘草1兩(炙)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杏仁(湯浸去皮尖雙仁,炒,研)3分,人參1兩。
墜撲,傷損肺氣,咳唾血出。
上除杏仁外,為粗末,入杏仁拌勻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