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荷1兩,柴胡1兩,蔓荊子5錢,白芷5錢,蘇葉2兩,陳皮1兩,半夏1兩,甘草1兩,桔梗3兩,黃芩2兩,麥冬3兩,天門冬3兩。
強弱之人,感中風邪,上焦有風火者。
上各為末,水為丸。
每服3錢,飽食後服。
《石室秘錄》卷三。
烏梅肉2兩,薄荷4兩。
婦人胎前嗽血。
上為末,用黑砂糖炒熟為丸,再以白砂糖摻上。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三。
龍腦2分(另研),硼砂2分(另研),薄荷末1兩,川芎末5錢,桔梗末2錢,甘草末2錢。
心脾有熱,上焦痰火咳嗽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龍眼大。
每服1丸,臨臥噙化;或食後茶清嚥下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二。
大黃4兩,殭蠶2兩,薑黃2錢半,蟬蛻2錢半。
蝦蟆瘟,頭面腫大。
上為末,薑汁打糊為丸,重1錢。
大人1丸,小兒半丸,蜜水調服。
《仙拈集》卷一。
玄參5錢,烏梅3個,薄荷葉1斤,川芎2兩,防風2兩,桔梗5錢,砂仁5錢,甘草4兩(一方加硼砂5錢)。
咽喉腫痛,痰涎壅盛、堵塞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噙化。
《便覽》卷一。
薄荷葉3兩,硼砂5錢,天花粉1兩,天竺黃5錢,風化消1兩,百藥煎1兩,防風1兩,孩兒茶1兩,桔梗7錢,甘草1兩。
口舌痛,生瘡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噙口中,徐化下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九。
玄參8兩,南薄荷葉5兩,荊芥穗5兩,苦桔梗1兩,生甘草8兩,歸尾5兩,熟大黃1兩,陳皮8兩,片芩(酒炒)8兩,枳殼(炒)8兩,川芎4兩。
風熱上攻,發渴喉疼,口痛牙血。
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錢,溫湯送下。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。
百藥煎4兩,薄荷(淨末)4兩,縮砂仁1兩,片腦1錢,玄明粉5錢,甘松5錢,桔梗5錢,訶子5錢,硼砂5錢,寒水石1兩。
口舌生瘡,咽喉腫痛,咳嗽煩熱。
上為細末,甘草熬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噙化;或嚼3-5丸,茶湯送下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一。
薄荷葉4兩,粉甘草1兩,官硼砂5錢,嫩桔梗1兩。
火刑金燥,熱極生風,痰凝喘嗽,口燥舌幹,咽喉腫痛,鼻息不利,上焦一切浮火之症。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大丸。
分為數份,不拘時,噙化口中。
《活人方》卷一。
烏梅肉1斤(去核),薄荷8兩,柿霜4兩,沙糖4兩,石膏(火煅)1兩,粉草1兩,冰片2分。
上為末,烏梅搗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噙化。
《魯府禁方》卷四。
蘇州薄荷葉1斤,百藥煎半斤,砂仁1兩,硼砂2兩,冰片2錢,桔梗1兩,甘草半兩,玄明粉半兩,訶子半兩。
口舌生瘡,咽喉腫痛、咳嗽。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每服1丸,臨睡噙化;或為小丸,茶清送下亦可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五。
薄荷1斤,川芎2兩,防風2兩,桔梗5兩,砂仁半兩,甘草4兩。
咽喉腫痛。痰涎壅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皂角子大。
每服1丸,不拘時噙化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一。
川芎16兩,連翹96兩,白芷96兩,防風32兩,大黃192兩,菊花96兩,薄荷16兩,桔梗32兩,黃柏64兩,黃芩160兩,梔子(炒)32兩,荊芥16兩。
肺胃積熱、風火牙痛,頭目眩暈,大便秘結,小便赤黃。
上為細末,過羅,用冷開水泛為小丸。
孕婦忌服。
每服2錢,溫開水送下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薄荷(取頭末)4兩,川百藥煎(黑餅者)4兩,桔梗1兩,寒水石(生用)1兩5錢,砂仁(頭末)3錢,甘松2錢,玄明粉2錢5分。
以甘草膏為丸。
口噙化。甚妙。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四引《乾坤生意》。
羚羊角(鎊)1兩,犀角(鎊)1兩,牛黃5錢,琥珀3錢,厚朴(薑汁炒)1兩,黃芩(酒炒)1兩,川芎5錢,白芷5錢,菊花8錢,防風8錢,羌活8錢,草決明1兩,生地7錢,熟地7錢,防己8錢,黑牽牛8錢,蟬蛻(去頭足)7錢,地膚子(炒)1兩,滑石1兩。
風熱上攻,目有昏花,迎風流淚,怕日羞明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後服。並用虎液膏點眼。
《異授眼科》。
硼砂3錢,川芎4錢,薄荷1兩,桔梗2錢,冰片2分,玄明粉2錢。
上焦火盛,口乾;痰火證。
上為末煉蜜為丸,如龍眼大。
每服1丸,食遠含化。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