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麟丸

《中醫內科學》引《邵氏經驗良方》: 青麟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20斤。

功效主治

熱秘。

使用方法

用鮮側柏葉、綠豆芽、黃豆芽、槐枝、桑葉、桃葉、柳葉、車前、鮮茴香、陳皮、荷葉、銀花、蘇葉、冬術、艾葉、半夏、厚朴、黃芩、香附、砂仁、甘草、澤瀉、豬苓煎湯蒸制大黃,為末,牛乳、蘇葉、梨汁、薑汁、童便、陳酒為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內科學》引《邵氏經驗良方》。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: 青麟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20斤,黃柏8兩,黃芩8兩,豬苓8兩,赤苓8兩,澤瀉8兩,木通8兩,車前子8兩,米仁8兩,粉萆薢8兩,生側柏8兩,玄參8兩,廣皮8兩,薄荷8兩,制香附8兩。

功效主治

溼毒瘡瘍,目赤口碎,頭痛齒痛,二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14味藥(大黃除外)煎汁去滓,將汁拌大黃蒸黑,曬乾,將蒸餘之汁和加黃酒5斤,再拌大黃蒸3小時,曬乾;將鍋內餘汁拌大黃,再曬乾,研末,每斤淨粉用白蜜4兩煉熟化水泛丸,如椒目大,約成99斤。

注意事項

孕婦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次1錢,開水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。
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: 青麟丸

配方組成

綿紋大黃20斤。

功效主治

舌麻(一作糜)口碎,目赤鼻瘡,唇腫喉閉,齒痛耳聾頭痛,時疫暑熱,火鬱嗆咳;吐血、齒血、溺血、便血、遺精、淋濁;肺癰、腸癰、痰火昏狂,如醉如痴者;胸悶脘脹,氣阻噎膈,肝胃氣痛,大小便閉者;溼熱黃疸,瘴氣瘧疾,水腫臌脹,食積腹痛,痢疾初起,裡急後重不爽;從高墜下,損傷蓄血於內,不思飲食者,婦女經痛,經事不調,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作痛,痰擾頭暈,氣悶嘔惡,發熱腹痛便秘者;婦女赤白帶下,骨蒸發熱;小兒驚風,疳臌食積,形瘦內熱。

炮製方法

先用嫩藕汁蒸透,曬乾,後用牡丹皮、地骨皮、甘蔗汁、澤瀉、薄荷、韭菜、赤茯苓、石斛、黃柏、側柏、玄參、連翹、木通、當歸、知母、車前、豬苓、廣皮、生地、貝母、甘草、薏苡仁、青鹽,逐味照前法煎湯制,九蒸九曬,曬乾,研為細末,再用陳酒泛丸。

注意事項

忌刺激性食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錢,熟湯送下。如火毒甚者,俱從小便出,或色深黃,不必疑忌。舌麻(一作糜)口碎,目赤鼻瘡,唇腫喉閉,齒痛耳聾頭痛,時疫暑熱,火鬱嗆咳,甘桔湯送下,燈芯湯亦可;吐血、齒血、溺血、便血、遺精、淋濁,燈芯湯送下;肺癰、腸癰、痰火昏狂,如醉如痴者,燈芯湯送下;胸悶脘脹,氣阻噎膈,肝胃氣痛,大小便閉者,香附湯送下;溼熱黃疸;瘴氣瘧疾,水腫臌脹,食積腹痛,大腹皮湯送下;痢疾初起,裡急後重不爽,赤痢,焦槐米湯送下,白痢,淡薑湯送下;從高墜下,損傷蓄血於內,不思飲食者,童便送下,蘇木湯亦可;婦女經痛,經事不調,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作痛,痰擾頭暈,氣悶嘔惡,發熱腹痛便秘者,益母湯送下;婦女赤白帶下,骨蒸發熱,地骨皮湯送下;小兒驚風,疳臌食積,形瘦內熱,薄荷、麥芽(炒)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。

《續名醫類案》: 青麟丸

配方組成

綿紋大黃10斤(先以淘米泔浸半日,切片曬乾,再入無灰酒浸3日,取出,曬大半乾,第一次用側柏葉墊甑底,將大黃鋪上,蒸1炷香久,取起曬乾,以後每次俱用側柏葉墊底,起甑定氣不用;第二次用綠豆熱濃汁,將大黃拌透,蒸1炷香,取出曬乾;第三次用大麥熬濃汁拌透,照前蒸曬;第四次用黑料豆熬濃汁拌透;第5次用槐條葉熬濃汁拌透;第六次用桑葉;第7次用桃葉;第八次用車前草;第九次用厚朴;第十次用陳皮;十一次用半夏;十二次用白朮,十三次用香附;十四次用黃芩;以上俱如前煎湯浸透蒸曬,第十五次用無灰酒拌透,蒸3炷香,取出曬透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熱症。肝火便秘,小便不利,腸風便血等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每大黃1斤,入黃牛乳2兩,藕汁2兩,梨汁2兩,童便2兩,如無童便,以煉蜜2兩代之,外加煉蜜6兩,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辛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續名醫類案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