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1兩,生薑1兩,黃芩1兩,甘草半兩,石膏半兩,芍藥半兩,杏仁十枚,桂心半兩。
少小傷寒,發熱咳嗽,頭面熱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4升,煮取1升半,分2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麻黃(去根節,湯掠去沫,焙)2兩,萆薢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黃連(去須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羚羊角(鎊)1兩,桑根白皮1兩半,牡丹皮1兩半,羌活(去蘆頭)1兩半,芎1兩半,旋覆花(炒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4枚。
中風,口眼邪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麻黃(去節)4兩,杏仁4兩(去尖皮兩仁,碎),梔子仁3兩,黃芩3兩,防風3兩,紫菀3兩,升麻3兩,桂心3兩,茯神3兩,人參3兩,大棗20枚(擘),石膏6兩(碎,綿裹),桑根白皮1升。
心風,傷風損脈,脈極熱,多汗,無滋潤。
上切。
忌生蔥、酢物。
以水1鬥,先者麻黃3沸,去沫,下諸藥,煮取3升,去滓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麻黃4兩(去節),甘草2兩(炙),杏仁40枚(去皮尖兩仁),桂心2兩,生薑2兩,半夏50枚(洗,四破),石膏6兩(碎),紫菀1兩。
氣極傷熱,肺虛多汗,咳唾上氣喘急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生蔥、菘菜、羊肉、餳。
以水9升,煮麻黃2沸,去上沫,下諸藥,煮取3升,去滓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麻黃8分(去節),蜀椒4分(汗),細辛3分,藁本2分,杏仁50枚(去皮尖兩仁者,碎)。
人三十年寒冷,咳逆上氣。
上切。
忌生菜。
以水7升,煮取3升,分3次服,每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麻黃4兩,芎1兩,莽草1兩,當歸1兩,杏仁30枚。
頭風溼,面如針刺之狀,身體浮腫,惡風汗出,短氣,不能飲食。
上切。
以糜粥將息佳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,去滓,分3次服,每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十九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麻黃5兩(去節),桂心4兩,生薑3兩,甘草2兩(炙),附子2枚(炮)。
風水,身體面目盡浮腫,腰背牽引髀股,不能食。
上切。
禁野豬肉、蘆筍。
以水1鬥,先煮麻黃減2升,納藥,煎取3升,每服1升,每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麻黃6兩(去節),桂心1兩,甘草(炙)2兩,杏仁(去尖皮)2兩,生薑8兩。
上氣咳嗽,喉中水雞鳴,唾膿血腥臭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
以水7升,煮取3升半,分5次服。得力後,長將丸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。
麻黃2兩(去節),葛根3兩,蔥白14莖,豉1升(綿裹)。
傷寒1-2日,頭項、腰背痛,惡寒,脈緊無汗者。
上切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一引《崔氏方》。
麻黃8兩(去節),射干2兩,甘草4兩(炙),大棗30顆。
脈浮咳逆,咽喉水雞鳴,喘息不通,呼吸欲死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等。
以水1鬥,先煮麻黃3沸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3升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深師方》。
麻黃2兩,石膏1兩半,貝齒5個(無亦得),升麻1兩,甘草1兩,芍藥1兩,杏仁40個。
天行1-2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以水2盞,煎至8分,溫服。取汗,止後服。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四。
麻黃2兩,射干2兩,人參2兩,茯苓2兩,防己2兩,前胡2兩,枳實2兩,半夏1兩,犀角1兩,羚羊角1兩,青木香1兩,橘皮1兩,杏仁1兩,升麻1兩,生薑5兩,獨活3兩,吳茱萸1升。
腫已消,仍有腳氣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1升,煮取4升,分5次服,每服相去20裡久,中間進少粥,以助胃氣。此湯兩口服1劑,取病氣退乃止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七引蘇長史方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。
麻黃4兩,甘草1兩,桂心5寸,五味子半升,半夏2兩,生薑2兩。
咳逆上氣,喘促不能安臥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煮取2升,100日兒每服1合,大小節度服之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麻黃1兩半,獨活1兩,射干1兩,甘草1兩,桂心1兩,青木香1兩,石膏1兩,黃芩1兩。
小兒丹腫及風毒風疹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4升,煮取1升,3歲兒分為4服,每日2次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麻黃1兩,升麻1兩,葛根1兩,射干半兩,雞舌香半兩,甘草半兩,石膏半合。
小兒惡毒丹及風疹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3升,煮取1升,3歲兒分為3服,每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麻黃1兩,大棗20枚,茯苓3兩,杏仁30枚,防風2兩,白朮2兩,當歸2兩,升麻2兩,芎2兩,芍藥2兩,黃芩2兩,桂心2兩,麥門冬2兩,甘草2兩。
惡風毒氣衝心,腳弱無力,頑痺四肢不仁,失音不能言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桃李、雀肉、酢物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入清酒2升合煮,取2升半,分為4服,日3次,夜1次。覆令小汗,粉之,莫令見風。
《千金》卷七。
麻黃(去節)1兩,黃連1兩,蛇床子1兩,酢梅10枚。
婦人陰腫,苦瘡爛。
上切。
以水1鬥,煎取5升洗之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麻黃2兩(去節),甘草2兩(炙),豉1升(綿裹)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1升,去滓,分2次溫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麻黃(去根節,煮掠去沫,焙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芎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葛根(銼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荊芥穗2兩。
小兒風壅,痰實阻絡,邪熱頭疼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麻黃(去節,煎,掠去沫,焙乾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甘草(炙)1兩,人參1兩,芍藥1兩,芎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當歸(切,焙乾)1兩,石膏2兩(碎,研),白朮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,杏仁(湯退去皮尖雙仁,炒)20枚。
脾中風,身體緩急,手足不隨,不能言語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2次,夜1次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3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3分,羚羊角(鎊)3分,萎蕤(切,焙)1兩,葛根(銼)3兩,升麻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石膏(碎)6兩,甘草(炙,銼)3分。
中風肢體弛緩,言語謇澀,精神惛憒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5裡再服。用熱生薑稀粥投之汗出,慎外風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麻黃(去節)3兩,生薑3兩,防風2兩,芎1兩,芍藥1兩,當歸1兩,蒺藜子1兩,甘草(炙)1兩,獨活1兩,烏喙1兩,人參1兩。
風瘙癮疹,搔之隨手起,癢痛煩悶。
上切。
慎生冷、酢滑、豬肉、冷水、海藻、菘菜。
以水9升,煮取2升8合,絞去滓,分3次溫服,訖,進粥食3日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崔氏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細辛(去苗葉)3分,乾薑(炮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)半兩。
中風傷寒,頭痛沉重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麻黃(去節)3兩,升麻3兩,大黃3兩,黃芩3兩,石膏3兩,甘草1兩(炙),梔子仁3合。
乳石發,上衝頭面及身體壯熱,服升麻湯內解外不解者。
上切。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服之。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一。
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白芷1兩,王不留行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芎1兩半,白蒺藜1兩半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桑根白皮2兩,石膏2兩,紅藍花(炒)半兩。
風瘙癢癮疹,時時發動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人參1兩,芎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芍藥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白朮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分。
風寒溼之氣,感於肺經,面板(疒帬)痺不仁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1盞,去滓,稍熱服,蓋覆出汗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側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防己3分,當歸(銼,炒)3分,海桐皮3分,牛膝(酒浸,切,焙)3分,甘菊花3分,羚羊角(鎊)3分,茵芋(去莖)3分,五加皮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防風(去叉)3兩,白朮3兩。
腎虛中風溼,腰腳緩弱,頑痺不仁,顏色蒼黑,語音渾濁,志意不定,頭目昏,腰背強痛,四肢拘急,體重無力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4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麻黃(去根節)1分,荊芥穗1分,杏仁(去皮尖及雙仁,麩炒)1分,木香1分,當歸(切,焙)1分,黃芩(去黑心)1分,羌活(去蘆頭)1分,芍藥1分,柴胡(去苗)1分,大黃(炮熟)1分,半夏(湯洗去滑7遍)1錢,牽牛子半兩。
勞風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1片,同煎取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淨麻黃、熟石膏、淨蟬蛻、綠升麻、炙甘草。
麻疹42日,應出不出,或風寒閉塞。
上加蔥白3寸為引,水煎服。
《專治麻痧初編》卷四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3分,丹參(銼)3分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3分,萆薢3分,黃耆(銼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防風(去叉)1兩,犀角(鎊)1兩,羚羊角(鎊)1兩,磁石(火煅,醋淬5-7遍)1兩半。
風毒攻腰腳,骨節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1盞,去滓,早、晚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麻黃(去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3兩,石膏(碎)2兩,桂(去粗皮)1兩,芎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當歸(切,焙乾)1兩,杏仁(湯退去皮尖雙仁,炒)40枚,甘草(炙,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枚及半兩者。
風痱,身體不能自收,不能言語,冒昧不識人;上氣咳逆,若面目大腫,但得坐不得臥。
上銼,加麻豆大。
汗出忌觸外風,凡產婦並病人已曾大汗者,不可服,若虛羸人但當少服。
每服6錢匕,以水3盞,煎至1盞,去滓,分2次溫服,空心、夜臥各1服。初服1日猶能自覺者,勿熱服,服訖密室臥,厚覆微汗出,漸減衣。未汗出,更用熱生薑稀粥投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1兩半,獨活(去蘆頭)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中風四肢拘攣,百節疼痛,心煩,惡寒漸漸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溫服,相去如人行5-7裡再服。微汗即愈。病在四肢者,併為1次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芎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紫石英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桔梗(炒)1兩,防風(去叉)2兩,石膏(碎)2兩,乾薑(炮)1兩半,杏仁25枚(去皮尖雙仁,炒)。
中賊風急強,大呼,不自覺知,身體盡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夜1次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肉桂3分,乾薑5分,半夏1錢2分,厚朴7分,桔梗7分,枳殼7分,麻黃(去節)2錢,蘇木5分,川芎7分,陳皮(薑汁制)1錢。
破傷風發寒者。
水煎濃熱服。
《傷科方書》。
麻黃3分(去根節),豉1合,甘草半兩(生用),梔子仁半兩,赤芍藥半兩,薺苨半兩,生薑半兩。
乳石發動,頭痛,寒熱不可解者。
上銼細。
以水5大盞,煎至2盞,去滓,分5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乾)3兩,枳實(去瓤,麩炒微黃)3兩,細辛(去苗葉)3兩,白朮3兩,防風(去叉)3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4兩,甘草(炙,銼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石膏(碎)8兩,當歸(切,焙)2兩,芍藥2兩。
脾風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麻黃(不去節)、甘草(生用)、杏仁(生用)。
因風寒衣服薄致嗽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-3錢,水煎,溫服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前胡5錢,柴胡(去毛)5錢,石膏5錢,蒼朮(銼,炒)5錢,藁本5錢,赤芍藥5錢,白芷5錢,土芎5錢,幹葛5錢,升麻5錢,麻黃3錢。
四時傷寒,潮熱頭痛,及時疫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加生薑3片,連須蔥2根,水煎服,不拘時候。
《得效》卷十五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,葛根(銼)1兩,黃芩(去黑心)3分,梔子仁3分,芍藥3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3分。
時行疫癘,頭痛體熱渴燥,骨節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豉50粒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,焙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紫蘇莖葉半兩,葛根半兩,五味子(炒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紫菀(去苗土)半兩,石膏1兩半,葶藶(微炒)1分,桂(去粗皮)1兩。
傷寒咳嗽,日夜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拍碎),大棗3枚(擘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麻黃(去根節,制過)1錢,升麻1錢,牛蒡子(炒)1錢,蟬殼(洗淨,去足翅)1錢,甘草1錢。
發熱42日以後,明是疹子,卻不見出,此面板堅厚,腠理閉密,又或為風寒襲之,曾有吐利,故伏而不出。
上銼細。
加臘茶葉1錢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服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。
麻黃(去節)3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研)3兩,紫菀3兩,柴胡4兩,橘皮4兩。
久患氣嗽,發時奔喘,坐臥不得,並喉裡呀呷,聲氣欲絕。
上切。
以水6升,煮取2升半,去滓,分3次服。1劑不愈,頻服3劑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九引《集驗良方》。
麻黃5錢,黃連5錢,蛇床子5錢,蘄艾3錢,烏梅3枚,大戟8錢,防風8錢,白礬8錢。
陰腫或瘡爛。
上銼。
煎湯燻洗。再用孩兒茶1錢,輕粉、冰片、杏仁灰各5分,為末摻之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三。
麻黃、桂枝、川芎、杏仁、白芷、防風、羌活、升麻、甘草。
冬月正傷寒,足太陽膀胱經受邪,頭疼發熱惡寒,脊強,脈浮緊,無汗。
上銼。
加生薑3片,蔥白3根,豆豉1撮,水煎,熱服。以被蓋出汗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、川芎、防風、羌活。
冬時正傷寒,頭痛如斧劈,身熱如火熾,惡寒體痛,腰背項強拘急,脈浮緊無汗。
中病即止,不得多服。
上加生薑、蔥白、豆豉1撮,水煎,熱服。取汗。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二。
麻黃(去根節)1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,研)1分,桔梗(去蘆頭,炒)1分,秦艽(去苗土)1分,薄荷葉1分,牡丹(去心)1分,防風(去叉)1分,芍藥1分,升麻1分,黃芩(去黑心)1分,紫菀(去苗土)1分,半夏(湯洗去滑)半分,羌活(去蘆頭)半兩。
頭面風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熱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麻黃(去節)1兩1分,鉤藤(銼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3分,赤芍藥3分,當歸(銼,炒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秦艽(去苗土)3分,大黃(蒸3度,曬乾,銼)1兩,石膏(捶碎)1兩半。
小兒6-7歲,發癇壯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煎,去滓,取6分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竹葉(切)8合,貝母8分,柴胡7分,升麻7分,枳實(麩炒)3分,紫菀3分,梔子仁6分,杏仁(去皮尖)6分,甘草(炙)2分,麻黃(去節)2分,大黃10分。
小兒傷寒,咳嗽喘息。
上切。
以水4升,煮1升3合,期歲兒分為4服,4歲兒分為2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《嬰孺》。
麻黃1分,杏仁1分,桑白皮1分,甘草(炙)1分。
瘡痘,煩喘渴躁。
上為銼散。
每藥1兩,用水7合,煎至4合,放溫服。若脈數有熱未退,入竹瀝一半代水煎;或咽喉痛並嗽,入麝少許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疹痘論》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木香1兩,芎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當歸(銼,米炒)1兩,檳榔(銼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焙炒)1兩,天麻(生)1兩,人參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。
腎著腰冷,腹重痛,腳膝無力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一。
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芎半兩,射干半兩,荊芥穗半兩,山梔子仁半兩,紫蘇葉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,牡丹皮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白殭蠶(炒去絲)半兩,牽牛子(炒)半兩。
肺臟風熱,頭目昏眩,面板瘙癢,夜臥身體如蟲行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取7分,去滓,食後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煮,掠去沫,焙)1兩,前胡(去蘆頭)3分,白前(去苗)3分,桑根白皮(銼,炒)1兩,甘草(炙)半兩,紫菀(去土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3分。
肺感風冷多涕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蔥白3莖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麻黃1兩(去根節,搗碎)。
黃疸,內傷積熱,毒發出於面板。
上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以汗出效,如人行10裡汗未出,即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2兩,半夏(湯浸7遍,焙)2兩,桑根白皮(銼)2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3兩,石膏(碎)5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紫菀(去土)1兩半。
肺實熱,喘逆胸滿,仰息氣急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竹葉2-7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。
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牡丹(去心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梔子(去皮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桔梗(銼,炒)半兩,升麻半兩,荊芥穗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半夏(洗去滑,焙)半兩,木香半兩,知母(焙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溫瘧初發,身熱,頭痛不可忍,臨醒時即寒慄戰動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2片,同煎取7分,去滓,未發時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麻黃(去根節)2兩,吳茱萸(湯浸,焙炒)1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研)30枚,白朮3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桂(去粗皮)1兩,人參1兩,乾薑(炮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防己1兩,芎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腳氣。兩腳疼痛,麻痺不仁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、日午、近晚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麻黃1兩(去節),防風1兩,細辛1兩,大川附子1枚(重半兩,炮),羌活半兩,黃芩1分,甘草1分(炙)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大錢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薄荷2葉,煎至5分,去滓,稍熱時時灌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三引《醫方妙選》。
柴胡、麻黃、蘇葉、甘草、桔梗、枳殼、橘紅、防風、蘇子、熟半夏。
小兒寒嗽而多痰者。
上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幼科金針》捲上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,葛根(銼)1兩,白朮1兩。
風黃,病人愛笑,腰背急,手足強,口乾,舌上生瘡,三部脈亂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宜先烙肺俞,次烙第三椎風門兩旁相去各3寸,又烙手心及足陽明氣海、陰都、百會、下廉、腎俞,不愈,更灸神庭、天窗、氣海、後心下100壯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)1兩,葛根1兩,石膏(火煅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秦艽(去土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。
產後傷寒,頭痛目眩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煮、掠去沫,焙炒)半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半兩,桔梗(炒)1分,防風(去叉)1分,芎1分,紫菀(去苗土)1分,羌活(去蘆頭)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)1分,甘草(炙)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。
肺氣感寒,先覺發嚏,次加喘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2片,同煎取7分,去滓,稍熱徐徐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去沫,焙)1兩,射干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半夏5枚(生薑湯洗10遍,炒)。
小兒咳嗽,心胸痰壅,攻咽喉作呀呷聲。
上為粗末。
5-6歲兒每服1錢匕,以水1盞,加大棗1枚,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,納蜜半錢匕,更煎1-2沸,食後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麻黃(去根節)半兩,桂(去粗皮)1分,射干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分。
小兒喉痺,咽喉傍腫,喉中噎塞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以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,食後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○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去沫,焙乾)半兩,桑根白皮(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大黃(生)1分,射干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)1分。
小兒咽喉腫熱,肺脹氣急,喉中似有物塞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以水半盞,煎至3-4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麻黃(去根)2兩。
代指。
上銼細。
以水2升,煎至1升半,去滓,溫浸患指,日3-5度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令微赤,銼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。
傷寒後餘熱,脈浮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白前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杏仁(炒,去皮尖雙仁)1兩,甘草(炙)1兩,貝母(去心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。
產後傷寒咳嗽,痰壅氣短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蔥白3寸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麻黃、甘草、杏仁、五味子、茯苓各等分,橘紅倍之。
肺感寒邪,咳嗽喘急。
有汗者及虛勞咳嗽忌服。
《易簡方》。
麻黃30寸(去節)。
痘乾枯,倒黶黑陷。
上蜜拌,炒令香紫色為度。
以水1盞,煎6分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趙氏家傳》。
麻黃(去節)10分,牡蠣10分,雷丸10分,乾薑4分,桂心4分,枳殼4分,厚朴(炙)4分,白斂4分,大黃6分,蜀椒(汗)1合。
小兒傷寒,寒熱往來。
宜春、夏用之,秋冬不可用。
上取豬脂1斤,細切,合藥杵熟,入絹袋中炙微熱,摩兒腹背手足令遍,如袋汁盡絞令汗出,摩訖粉之,厚衣抱汗出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嬰孺》。
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)2兩,石膏(碎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。
乳石發。
上為粗末,分作兩帖。
每帖以水3盞,煎至2盞,去滓,納雞子白2枚,芒消末1錢,熱攪令沫出,以塗摩瘡上。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麻黃(去節)1分,黃芩1分,黃連1分,大黃1分,甘草2分(炙)。
少小風癇,晝夜數10發。
上以水1升,先煮麻黃5服,去沫,納諸藥,煮5合,分5服,日夜再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嬰孺》。
麻黃4兩,栝樓根4兩,大黃4兩,甘草1兩。
瘧疾鬚髮汗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分為3服,未發前,食頃各服1次,臨以服1次。服後皆厚覆取汗。
《千金》卷十。
麻黃3兩,芍藥3兩,生薑3兩,細辛3兩,桂心3兩,半夏半升,五味子半升,石膏4兩。
肺脹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七。
麻黃3兩(去節),甘草2兩(炙),石膏4兩(碎,綿裹),杏仁50枚(去兩仁及尖皮,碎),人參3兩,乾薑5兩,茯苓4兩,防風4兩,桂心3兩,半夏1升(洗)。
中風,氣逆滿悶短氣。
忌海藻、生蔥、羊肉、餳、菘菜。
上以水9升,煮取3升,先食服1升,每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麻黃4兩,黃芩3兩,甘草(炙)3兩,石膏3兩(碎),升麻2兩,梔子仁1兩。
乳不發動,熱氣上衝。
上切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半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乾)8兩,桂(去粗皮)2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2兩,芎2兩,乾薑(炮)1兩,甘草(炙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半,石膏(碎)3兩。
風癔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2盞,煎至1盞,入竹瀝半合,再煎3-5沸,去滓溫服,日3次,夜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麻黃(去根節)3分,烏梅肉(炒)3分,秦艽(去苗土)3分,柴胡(去苗)3分,甘草(炙)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犀角(鎊)3分,青蒿子1兩半,常山1兩。
諸瘧疾,先熱後寒,頭痛,四肢煩倦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桃柳枝心各7枚(銼細)、豉50粒,煎至1盞,入樸消少許,更煎1-2沸,去滓,分2次服,早晨及臥時溫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麻黃2兩(去節),梔子14枚(擘),香豉1升,甘草1兩(炙)。
服石發睏不可解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酒5升漬1宿,加大1升,煮取3升1合,分3次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去沫,焙)2錢,甘草3錢(生用),杏仁21枚(去皮尖雙仁,麩炒),烏梅7枚(錘碎)。
咳嗽聲嘶。
上(口父)咀。用水3盞,石器內煎,去滓,取1盞半,分為3服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麻黃3兩(去節),桂枝2兩(去皮),甘草1兩(炙),杏仁70個(去皮尖)。
外感風寒,惡寒發熱,頭身疼痛,無汗而喘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脈浮而緊。現用於流行性感冒、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、某些面板疾患等具有上述症狀者。
上以水9升,先煮麻黃,減2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2升半,去滓,溫服8合。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餘如桂枝法將息。
《傷寒論》。
麻黃(去節)4兩,桂心2兩,甘草2兩,大棗14枚(劈)。
新久咳嗽,唾膿血,連年不愈,晝夜肩息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等物。
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溫3服,每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麻黃(去節)2兩,細辛2兩,甘草半兩(炙),桃仁20枚(去皮尖及兩仁者,研。1方作杏仁)。
卒咳逆,上氣肩息,晝夜不止欲絕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菜。
以水7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麻黃1兩(去根節),桂心3分,石膏3分,黃芩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赤芍藥半兩,杏仁21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傷寒二日,頭痛發熱,煩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頻服,不拘時候。汗出愈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麻黃(去根節)2兩半,白朮(銼碎,微炒)2兩,甘草(炙)1兩,石膏(碎)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。
水氣通身腫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2盞半,加大棗2枚(劈破),生薑1棗大(拍碎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每日3次。每服後蓋覆,令汗出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麻黃(去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3兩,蒼朮3兩,白朮1兩,陳橘皮(去白,炒)2兩,甘草(炙)1兩。
妊娠傷寒,發熱惡寒,身體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蔥白1寸,鹽豉7枚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半,芎1兩半,升麻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防己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羚羊角(鎊)1兩。
婦人中風,口面斜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1盞,去滓,入竹瀝半合,再煎3-4沸,去滓,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乾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人參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赤芍藥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芎1兩,甘草(炙)1兩,附子1枚(炮裂,去皮臍)。
婦人中風,一切風證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取7分,去滓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1兩,芍藥1兩,葛根(細銼)1兩,甘草(炙)1兩,石膏(碎)1兩。
產後傷寒,煩熱頭痛,表未解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得汗解為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麻黃(去根節)3兩,五加皮1兩半,防風(去叉)2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芎2兩,乾薑(炮)2兩,附子(生,去皮臍)1枚,牛膝2兩半,杏仁(去皮尖雙仁)80枚。
醉酒汗出,風入經絡,成風疽。
上藥各為細末。
以水9升,先煎麻黃,掠去沫,納諸藥,煎取3升,絞去滓,每用1盞溫服,並3服。溫覆微汗,慎外風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麻黃5兩(去節),葛根4兩,梔子2-7枚(擘),蔥(切)1升,香豉1升(綿裹)。
天行壯熱,煩悶。
忌風及諸熱食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先煮麻黃、葛根2-3沸,去沫,納諸藥,煎取2升5合,絞去滓,分為3服。服別相去如人行5-6裡更進1服。覆取汗,後以粉粉身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廣濟方》。
麻黃(去根節)2兩,乾薑(炮)2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五味子(炒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)1分。
風熱客於脾肺經,喉間腫痛,語不出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用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麻黃(去根節)2兩,甘草(生,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芎1兩,杏仁15枚(湯去皮尖雙仁,生,研)。
氣極熱。
上四味為粗末,入研杏仁拌勻。
每用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分2次混服,空腹、夜臥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麻黃(去根節)半斤,甘草(銼)1兩,杏仁(湯去皮尖雙仁)1兩,蛤粉1兩半(青色者為上,如無青色者,白亦得)。
急熱勞;產後血風,搐卻腰腳者。
上為粗末,分作二服。
每服以水3盞,同於銀石器內煎熬成膏,絞汁1盞,臨臥溫服。睡至二更汗出,次日無力,可思飲食為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半,梔子仁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,白朮1兩半,石膏1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,生乾地黃(焙)5兩,甘草(炙)1兩,赤小豆1合。
心勞煩多熱,喜笑無度,四肢煩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藥末10錢匕,加雞子白1枚,竹瀝半合,以水3盞,煎至2盞,去滓,下芒消1錢,再上火令沸,分3次溫服,空腹、日午、夜臥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桂(去粗皮)3分,當歸(切,焙)1兩,白檳榔(切,焙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升麻1兩半,犀角(鎊)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。
風毒腳氣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加大棗2枚(擘破)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防風(去叉)3分,芍藥3分,芎2分半,白朮半兩,甜竹瀝2合。
產後中風,四肢拘急,筋節掣痛。
上除竹瀝外,並銼細,分作兩劑。
每劑用水5盞,加生薑1分(切),煎至兩盞,去滓,下竹瀝,更煎3沸,分3次溫服。服了取微汗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麻黃(去根節,湯煮掠去沫)1兩,防風(去叉)3兩,當歸(切,焙)3兩,赤茯苓(去黑皮)3兩,升麻2兩,芎2兩,白朮2兩,芍藥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30枚。
惡風毒,腳氣痺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,酒半盞,入大棗1枚(擘破)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夜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麻黃(去節,先煮,掠去沫,焙)2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,石膏(碎)3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婦人中風,頭目昏疼,失音不語,煩躁喘粗,汗出惡風,口吐涎沫,四肢不隨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1盞,去滓溫服,每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麻黃、石膏、元紅、大力子、荊芥、防風、杏仁、前胡、幹葛、川芎、連翹、甘草。
熱邪在表,頭痛,骨節痛。
水煎服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