牽牛丸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丁時發方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牽牛(末)半兩,螺青1分,白礬(飛)1分,硼砂1錢,巴豆(燈上燒)7粒,杏仁7粒。

功效主治

痰鳴,咳嗽氣粗,不食,涎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淡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丁時發方。

《醫學入門》卷七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1兩,白茯苓1兩,厚朴1兩,大黃1兩半,澤瀉1兩半,滑石6兩,黑牽牛6兩。

功效主治

肚實熱,二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水煮稀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淡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入門》卷七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四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延胡索2兩,破故紙(炒)2兩,黑牽牛子3兩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冷氣流注,腰疼不能俯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煨大蒜研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煎蔥須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四。

《醫心方》卷十引《小品方》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2兩,樸消3兩(煉),牽牛子7兩(熬),桃仁2兩(去心,熬),乾薑2兩半,人參2兩,橘皮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腳腫滿,步行不能,眾惡毒水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冷水、豬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。以微利為度,腫愈即止,不必盡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十引《小品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牽牛子2兩(一半生,一半炒),半夏(湯洗7遍,炒幹)1兩,木通(銼)1兩,桑根白皮(銼)3分,青橘皮(去白,銼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風氣壅滯,胸膈聚痰,大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生薑湯送下,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四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牽牛、大黃、檳榔、雄黃。

功效主治

蟲聚,噎塞,反胃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四。

《得效》卷九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黑牽牛3錢,大黃2錢,白礬2錢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有熱,服暖藥,致成壅滯作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巴豆(去皮)30粒,先入銚,炒焦乾,去巴豆,入眾藥,炒香為末。煨大蒜研細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茴香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九。

《得效》卷十九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荊芥穗5錢,殭蠶5錢,斑蝥28個(去頭翅足,用糯米炒),黑牽牛5錢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皂角末熬膏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臨睡時先用米飲調滑石末1錢服,半夜時再1服,五更初卻用溫酒吞20丸。服訖,如小便無惡物行,次日再進1服,又不行,第3日五更初先進白糯米稀粥湯,卻再進前藥1服,更以燈心湯調琥珀末1錢服之,以小便內利去惡毒,是其應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白牽牛(末)2錢,粉霜1錢,膩粉3錢,硇砂(研)1錢半,黃鷹屎(末)1錢,白丁香(為末)1錢,延胡索大者7枚(為末),石燕子(搗研)1枚,白滑石(末)1錢,沒藥(研)1錢,白麵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奶癖,腹脅緊硬,時作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拌和勻,滴水和作餅子,先於火上炙幹,次入灰火煨熟為度,放冷細研,更入硫黃1錢,同研勻,滴水和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看兒大小,每服3-5丸,臨睡煎柳枝、幹柿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
《宣明論》卷八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黑牽牛、黃芩、大黃、大椒、滑石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溼熱腫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八。

《養老奉親》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牽牛1兩(飯甑蒸過),木通1兩,青橘皮1兩(去瓤),桑白皮1兩,木香半兩,赤芍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有熱,壅滯不快,大腸時秘結,諸熱毒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-20丸,男人酒送下,婦人血氣,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養老奉親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黑牽牛(生熟各半)、豬牙皂角(去皮)、何首烏、香附子、草烏頭(切破,冷水浸,秋、冬7日,夏3日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痔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打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物。

使用方法

令患人匆食晚飯,次日五更飽食熟豬肉1頓,少時以酒送下5-7丸。藥行息時用冷水飯頻頻壓之。後用熟熱烏頭,於瘡上時時換灸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: 牽牛丸

配方組成

黑牽牛、白牽牛(各半生半炒,取末)、青皮、陳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疳氣,頭面浮,四肢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3歲每服30丸,米湯送下。小腫常服自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