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字散

《百一》卷十三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五靈脂(別研)4兩,川烏頭(去皮臍,生用)4兩,沒藥(別研)4兩,草烏頭(去皮臍,生用)4兩,地龍半兩,乳香半兩(別研),麝香半錢(別研),硃砂3分(別研),白膠香1兩(後四味加減些不妨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打撲傷損,筋傷骨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溫酒調下;或丸如梧桐子大,自少至多服之亦可。若腰以上損,食後服;腰以下損,食前服。覺麻為驗,未麻加藥,麻甚即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十三。

《醫統》卷九十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5分,硼砂5分,冰片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初生懸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針用綿纏裹,惟留針鋒如粟米許,刺泡出黃赤血汁,用鹽湯洗,後刷藥,以蜜調藥少許,鵝翎刷入口內。嚥下無妨。一刺不消,次日再刺,不過數次,自消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九十。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明礬1兩,巴豆仁21粒。

功效主治

弄舌、喉風,啞不能言。

使用方法

將明礬火上熬滾,隨下巴豆仁,即取出待冷,研末。幹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吉氏家傳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)1錢,硃砂(研)1錢,川烏(生)半錢,藜蘆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慢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後入硃砂。

使用方法

急慢驚風,磨刀水下1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六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蜈蚣(去毒,炒)1條,全蠍1對(炒,去毒並頭足)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抽搐,角弓反張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發時用1字擦牙縫內;或吹鼻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鬼箭羽1分,鯪鯉甲(燒存性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鬼瘧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細散。每服1字,搐在鼻中,臨發時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蟬殼(微炒)1分,幹蠍(微炒)1分,白殭蠶(微炒)1分,半夏(末,用生薑汁拌炒令熟)1分,天南星(炮裂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手足筋脈攣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以荊芥、薄荷湯調下,每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、冰片各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重舌、木舌、弄舌。

使用方法

蜜調,鵝翎刷口內。嚥下無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嬰童百問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烏頭(生用)半兩,青礬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賊風吹著,口眼喎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字,搐入鼻內。取出涕,吐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十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半兩錢5枚(火煅醋淬49次),甜瓜子仁5錢,珍珠2錢。

功效主治

跌撲傷損,骨折、骨碎、筋斷,疼痛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好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引《全嬰方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核桃1個(鑽孔如錢眼大),硃砂1錢,腦子1分,水銀2錢(入核桃內,醋煮,研,壘塗紙三重裹,鹽泥固濟,曬乾,火煅,留3分性,去泥用)。

功效主治

嬰兒百日內外咳嗽,及諸咳嗽眾藥不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三歲半錢,新生半字,薄荷汁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引《全嬰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(生用)半兩,烏頭(生用,去皮臍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地龍(炒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天麻半兩,草烏頭(去皮尖)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不仁,手足(疒帬)麻;及婦人血風,頭面虛腫,遍身風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食後蔥白、薄荷茶調下;溫酒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2兩,烏頭(去皮臍)2兩,甘松1兩,零陵香1兩,白附子半兩,天南星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沐頭中風,頭面多汗,為首風頭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(生用)為散。每服1字,溫酒調下;中風口噤,斡開口,微微灌服半錢,未愈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(醋浸3日,焙乾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天麻1兩,幹蠍(全者,炒)1兩,沉香(銼)半兩,牛黃(研)半兩,乳香(研)半兩,麝香(研)半兩,雄黃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風,多汗惡風,身體怠情,四肢不舉,色黃面熱,腹滿短氣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除4味研外,餘藥搗羅為細末,後入研藥1處,研令極細。每服1字匕,溫酒調下。如要丸時,用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急風,豆淋酒化3丸;一切風,頭目昏暗,肢體疼痛,溫酒化下1丸,小兒化半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大天南星半兩(微炮裂),蟬殼1分(去土,微炒),幹蠍1分,殭蠶(去絲嘴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天釣眼上,小兒驚風,神困不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次入蕎麥麵1分。用酸石榴1個,去瓤、子,留殼,將諸藥入在內,鹽泥封裹,於灶內慢火燒至泥乾燥為度,取出,再研極細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草烏頭(炮裂,去皮尖)1兩半,石膏(研)1兩,雄黃2錢(醋浸一宿,焙,研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頭疼鼻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搗羅3味為散,入雄黃末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入臘茶半錢匕,蔥白1寸,煎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1分(炮裂),壁魚兒10枚,蕎麵1分(研入),半夏7枚(生用),酸石榴殼1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天釣,四肢拘急,時復搐搦,喉內多涎,夜臥驚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在石榴殼內,以鹽泥封裹,於灶下慢火燒,以泥乾燥為度,取出去殼,焙乾,搗細羅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如孩兒小,即用錢上1字,以乳汁調灌之。1歲以上,即用酒調1字服之。當得漢出為效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蠍梢半兩,細辛半兩,蓽茇半兩,胡椒半兩,高良薑半兩,露蜂房(炒黃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字,噙溫水,隨痛左右鼻內搐。更用半錢,搽牙痛處,有津即吐,誤咽不妨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乳香(別研)1錢,延胡索1錢,盆消(別研)1錢,川芎2錢,雄黃3錢(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偏正頭風,疼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左疼搐左鼻,右疼搐右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1分(別研),蠍梢7枚,豬牙皂角7挺,白礬(生,研)1錢,藜蘆1錢。

功效主治

喉痺,氣塞不通欲死者,咽喉作痛,乳蛾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字,吹入鼻中。即時吐出頑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四引《衛生家寶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(褐色者)1個,赤腳蜈蚣1條(並新瓦焙),硃砂半錢,腦少許,麝少許(一方無腦)。

功效主治

嬰孩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薄荷湯調下。先以些少,用管子吹入鼻中。自然通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四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四引《易簡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1兩(火上熔開,入巴豆肉10個,以礬沸定為度,去巴豆)。

功效主治

喉閉。

炮製方法

研礬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字,新汲水調下。覺喉痛甚,服之未效者,更服,吐瀉即愈。如牙噤,用指甲挑入喉中,或以竹管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四引《易簡》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8個,防風1分,殭蠶半兩,天麻1兩,川烏1個(炮),南星1個(重半兩以上者,研為末,生薑自然汁和成一塊,入硃砂1粒豆大,乳香1粒豆大,和南星,用文武火煨令香熟,切作薄片,焙乾)。

功效主治

偏正頭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麝香半兩、硃砂半兩,拌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食後蔥、酒、茶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一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錢,硼砂半錢,龍腦1分,樸消1分。

功效主治

重舌,重顎,重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針刺去青黃血汁,用鹽湯洗拭。再用蜜調藥少許,鵝翎蘸刷口內。嚥下無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一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一引《濟生續方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令極細)半兩,細辛(洗,去土葉)半兩,川烏尖(去皮)5個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入薑汁少許,食後茶芽煎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一引《濟生續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七引《仙傳濟陰方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南星(生),全蠍(末),川芎2錢,白芷2錢,荊芥穗2錢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茶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七引《仙傳濟陰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二引《吳氏集驗方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1個,全蠍1對,辰砂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南星開1穴,以全蠍、辰砂安南星內,入火炮令熟,取出研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用薄荷、川芎茶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二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六引《施圓端效方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麻黃、白芷、天南星(炮熟)、白附子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,感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荊芥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六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八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大附子1個,全蠍1個,鍾乳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氣虛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大附子剜去心,全蠍入在內,再以附子末同鍾乳粉及面少許,水和裹,炮熟,以黃色為度,都碾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蔥、茶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八。

《袖珍》卷四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接骨銅2兩(系石炭內銅,火煅、醋淬7次,為末),土鱉6錢(一名蚵蚾蟲,隔紙於沙鍋內焙乾,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折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系2分半,用溫酒調下,病在上者,食後服;病在下者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四。

《袖珍》卷一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金頭蜈蚣1枚(去頭足,炙),草烏頭(去蘆頭)半兩,天麻半兩,全蠍10個,香白芷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發熱,茶清調下;發寒,溫酒或半夏茯苓煎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蚵蚾蟲(一名土鱉子,一名異名生)不拘多少。

炮製方法

用紙裹,放鍋上焙乾,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好酒調下,熱服。不可太多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信石(明者)1錢,雄黃2錢,綠豆粉5錢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、小兒喘嗽、齁(鼻合)等疾,晝夜不得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熱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許,臨臥順取長流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一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貫眾1兩半,黑豆1兩半,甘草半兩,綠豆1兩半,信7錢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、婦人、小兒日近瘧疾寒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先淨手,然後安藥在手心內,用新汲水3點調藥,舌頭舐,吃了便睡。隔日發,於未發日臨夜服;朝日發,於未發時臨臥服。大人作1服,小兒作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一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白殭蠶1兩,荊芥半兩,紫河車3錢,五靈脂1分,甘草半兩,幹柏葉2錢,薄荷3錢。

功效主治

喉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吹入喉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五: 一字散

配方組成

麝香半錢,螃蟹殼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乳結,痛不可忍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以螃蟹殼為灰,入麝香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