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青龍湯

《易簡方》: 小青龍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、茯苓、細辛、甘草、官桂各等分,麻黃、芍藥各加倍,乾薑、五味子各增1半。

功效主治

久年咳嗽,痰涎壅盛,夜不得睡;腳氣喘急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易簡方》。

《會約》卷十九: 小青龍湯

配方組成

麻黃8分(去節,5分),桂枝8分,白芍8分,甘草8分,乾薑(炮,5分),半夏1錢,五味11粒。

功效主治

肺經受寒,咳嗽喘急,將成肺癰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熱服。先服2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九。
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四: 小青龍湯

配方組成

麻黃2錢,白芍2錢,乾薑2錢,甘草(炙)2錢,細辛2錢,桂枝2錢,半夏1錢半,五味子1錢半,附子(炮)2錢。

功效主治

感寒發熱,頭痛,脈沉細,或嘔或咳,或利或噎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。肺癰肺痿,惡寒喘嗽,寒邪內蘊;傷風冒寒,咳嗽喘急,肺脹胸滿,鼻塞流涕,或乾嘔熱咳,或作渴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小青龍湯

配方組成

桂心1兩,五味子半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白芍藥2兩,細辛3分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杏仁2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4日,因下後大渴,服冷藥過多喘急者。肺經受寒,咳嗽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傷寒論》: 小青龍湯

配方組成

麻黃3兩(去節),芍藥3兩,細辛3兩,乾薑3兩,甘草3兩(炙),桂枝3兩(去皮),五味子半升,半夏半升(洗)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風寒,內停水飲。惡寒發熱,無汗,咳嗽喘促,痰多而稀,不渴飲,或身體疼重,肢而浮腫,舌苔白,脈浮或浮滑。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、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;傷寒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。溢飲;咳逆倚息不得臥;婦人吐涎沫。肺氣不利,咳嗽喘急,胸膈煩悶,痰盛涎多,喉中有聲,鼻塞清涕,頭痛目眩,肢體倦怠,咽嗌不利,嘔逆噁心。時行風邪在肺,咳嗽喘急多痰,而陰寒氣甚,邪不易解者;瘟疫,若傷風兼寒而發熱咳嗽者;外感之嗽,若冬月寒盛氣閉,邪不易散者;實喘,若冬月風寒感甚者。肝肺受寒,咳嗽喘急。水寒相搏發呃。水寒射肺而咳,脈浮;痰飲停於胸胃咳嗽;勞極,形寒寒飲傷肺,肺傷少氣,咳嗽鼻鳴。水寒在胃,久咳肺虛。冷嗽;喘因寒邪入肺者,面板痛,寒熱,上氣,喘咳動肩背,呼吸不利,右寸沉而緊,亦有六部俱伏者;齁喘者,積痰在肺,遇冷即發,喘鳴迫塞,但坐不得臥、外寒與內飲相搏。妊娠感風寒喘嗽。秋溼內伏,冬寒外加,脈緊無汗,惡寒身痛,喘咳稀痰,胸滿舌白滑,惡水不欲飲,甚則倚息不得臥,腹中微脹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羊肉、餳、生菜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先煮麻黃減2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3升,去滓,溫服1升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論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