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洗,焙)3兩,防風(去叉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白朮2兩,人參2兩,芎2兩,當歸(焙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乾薑(炮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)30枚。
中風,身如角弓反張,四肢不隨,煩亂口噤;產後中風,腰背反折,強急疼痛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2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石膏(碎)3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中風發熱,頭目昏疼,失音不語,喘息粗大,口偏吐涎,手足不隨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每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麻黃(去根節)2兩,當歸(切,焙)2兩,芎2兩,甘草(炙)2兩,乾薑(炮)2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杏仁30枚(去皮尖雙仁,炒)。
賊風入五臟,四肢心脅急痛,咽乾口噤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酒半盞,水1盞,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2兩,大黃(銼,炒)2兩,牡蠣(熬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凝水石(碎)4兩,石膏(碎)4兩,赤芍藥4兩,滑石(碎)4兩,紫石英(碎)4兩,白石脂4兩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蛇蛻(炙)半兩,龍齒(研)3兩,甘草(炙)1兩半。
風癇卒倒,吐沫口噤,手足瘈瘲。
上為粗末,用絹袋盛,懸於透空處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良久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石蠶1兩,海風藤1兩,秦艽1兩,地蘇木1兩,麻黃1兩,五加皮1兩,熟地8兩,下山虎8兩。
痛風。
避風。
上用好酒1大壺,煮1大炷香,出火毒,每次量情溫服,至第4日須任情一醉。用後以愈風湯洗浴,發表出汗1次,汗後以粥補之。再服數日,又表1次,務要表3-4次為妙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八。
麻黃半兩(去根留節),防風半兩,羌活、石膏6錢半(煅),黃芩4錢,滑石1兩,陳皮7錢半,紫萍7錢半,鼠粘子7錢半,縮砂2錢半,蒼耳草3錢半,蒼朮半兩,生甘草3錢半,薄荷葉1錢半,荊芥2錢半。
溼熱症,上體生瘡,或癢或痛,黃水浸淫,結痴堆起,延蔓於三陽之分,根窠小,帶紅腫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6錢,以水1鍾半,猛火煎取6分,入好酒4-5滴,去滓熱服。須得通身有汗,其瘡自安。甚者,服至100服之後,看汗出到何處,若自上而下出過腳(月曲月秋),其瘡自愈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二十。
麻黃(去根節,湯煮,去浮沫)1兩半,前胡(去蘆頭)1兩半,白前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半。
肺中寒氣,頭痛咳逆,涕唾稠濁,鼻塞短氣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以水1盞,加蔥白3寸(切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