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君子肉、胡黃連、黃連(炒)、山楂肉、薄荷、白朮(麩炒)、荊芥穗、陳皮各等分,燈芯10莖。
小兒痘靨,潮熱未除,鼻口內發疳。
水1鍾,煎4分,不拘時服。
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九○引《身經通考》。
麻黃(燒灰)半兩,盆消2錢半,麝香少許,腦子少許。
眼目偏痛及頭風。
上為末。
搐鼻內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枳殼(面炒)3兩,小茴(微炒)3錢,鹽磚(鏟上燒紅)3分。
當心而痛,遍身骨節牽疼,或嘔吐噁心,不時發作,兼治疝氣勞根及痧脹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;如不止,再服1錢。
《痧症全書》卷下。
紫草1錢,前胡1錢,牛子1錢,赤芍8分,升麻6分,木通6分,幹葛5分,甘草3分。
痘已出,身熱如火。
生薑、蔥白為引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生過蠶紙(燒灰)。
妊娠數日不產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羌活1錢,蒼朮8分,防風8分,五倍子3錢(焙),黃柏5錢(炙)。
溼毒,黃水出如膿顆。
上藥前四味炒赤色,後加黃柏,再炒枯,研為細末。
外敷,如溼,幹摻;幹者,用燭油調敷。
《便覽》卷四。
松脂半兩(研細),輕粉半兩。
小兒一切頭瘡。
上藥和勻。
油調敷之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川烏2兩,防風2兩(去蘆),白芷2兩,川芎1兩2錢半,草烏頭半兩,蒼朮2兩(去皮),細辛(去苗土淨)7錢半。
蛇蠍諸蟲毒傷,狗咬;雷頭風,癩幹風,遍身麻木;金瘡破傷風;腫癤、丹瘤、諸疔、發背、搭手、腦疽、臁瘡、湯火、牙疼、杖瘡;一切小血傷無口。
上藥俱不見火,生用曬乾,研為細末。
外敷。又蛇蠍螫狗咬,用口含漿水洗淨,用藥末貼上,2-3次勤敷即愈。諸小蟲血傷無口者,唾津調藥搽上,勤易,3-5次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引《宣明論》。
雞心檳榔半兩,大腹子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地榆半兩,陳橘皮3錢(去白)。
痢疾。
上為粗末。
每半兩作1服,水1盞半,紫蘇莖舊者1-2寸,煎至1盞,空心食前熱服,留滓再煎。如痢止,不必多服,屢試皆效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引嚴仲和方。
北柴胡1兩,白茯苓1兩,甘草1兩,熟地黃1兩,人參1兩,當歸1兩,鱉甲半兩,胡黃連半兩,沉香半兩,知母半兩,桑寄生3分,幹葛3分。
婦人所稟氣血不足,不耐寒暑,易感疾傷,月水不調,久而心虛,狀若心勞,四肢易倦,筋骨少力,盜汗易驚,或時不寧,五心煩熱,肌膚不長,間作頭昏,飲食無味,胸膈不利,或產前、產後受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烏梅1個,大棗2個,麥門冬數粒,煎至8分,不拘時候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五。
雄黃(細研)、藜蘆(厚,去皮用心,並生用)、白研(飛)、豬牙皂角(去皮,炙黃)各等分。
時氣纏喉風,漸入咽塞,水谷不下,牙關緊,不省人事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豆大,各鼻內搐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頑荊子1兩,苦參1兩,玄參1兩,紫參1兩,厚朴1兩,荊芥1兩,沙參1兩,陳皮1兩,麻黃(去節)1兩,蔓荊子2兩,防風2兩,白芷2兩,威靈仙2兩,桃枝1把,柳枝1把。
大風疾。
上為末。
忌酒、溼面、五辛之物。
每用3錢,入水5升,煎數沸,臨臥熱洗之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九。
白朮、黃芩、枳殼、當歸、黑豆、砂仁、甘草、大腹皮、薛荔(即桑上牛兒藤)。
孕婦出痘。
水煎服。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。
馬藺花、麥門冬、甜葶藶、白茅根、車前子、檀香、連翹各等分(炒)。
沙淋。
上為末。
每服4錢,水煎,臨熱入燒酒少許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五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海金沙(炒)、滑石各等分。
小兒小便澀滯,滴瀝不得通快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字或半錢,乳前食煎燈心湯調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六。
綿黃耆1兩(銼),連翹1兩,鴿糞半合(燒灰),川大黃半兩(銼,炒),糯米半兩(用斑螫7個,同炒米黃,去斑螫),犀角屑半兩。
小兒項邊生核子不消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8分,入酒3-4滴,同煎至5分,去滓放溫,時時呷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九。
蒼朮1斤,白芷半斤,細辛5兩,川芎10兩,兩頭尖4兩,川烏半斤,天麻2兩,全蠍2兩(去節),白朮1兩,防風半斤(去蘆)。
諸毒,刀傷,瘡久,破傷風,頭風,腫癤,疔瘡,杖瘡,牙疼,臁瘡,蛇犬咬,諸蟲傷,一切瘡疾損傷及下疳瘡。
上為細末。
凡遇刀傷,藥到血止,用軟帛系之;如瘡久,用口噙漿水洗淨,軟帛拭乾上藥;破傷風,熱酒調1錢服,出汗,如無汗,再加半錢,直至汗出為妙;蜘蛛咬傷,用津唾調塗;頭風,酒調1盞服,出汗為度;腫癤,水調毛掃;疔瘡,新水調塗紙貼,熱酒調服;頭風遍身,用竹筒吹鼻;杖瘡,水調上;牙疼,將炒鹽擦牙出涎,勿咽,溫水漱;臁瘡,口噙漿水洗,軟帛拭乾摻藥;系之傷,新水調塗;蛇犬咬,諸蟲傷,口噙漿水洗淨,貼之;一切瘡痍損傷,津液調塗;下疳瘡,口噙漿水洗,貼藥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○引《修月魯班經》。
鯉魚皮2錢,阿膠2錢(麩炒),芎2錢,當歸2錢(去頭尾),青竹茹2錢,生薑2錢,乾地黃2錢(一方有乾薑)。
胎動腹痛。或緣飲食冷熱,動風毒物,或因房室過度,搖動骨節,傷犯胞胎,其候多嘔,氣不調和。或服熱藥太過,氣血相搏變成漏胎。
用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二引《醫學類證》。
五倍子2錢,片腦1錢,黃連5分,蘆甘石(煅)3分。
下疳腐久不愈。
上為末。
幹敷。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四。
威靈仙、防風、荊芥、防己、麻黃、杏仁、細辛、川芎、白芷各等分。
諸寒風證,不問男女年久者。
忌發風,諸毒食。
加生薑3片,用好酒煎,待發時熱服。後用黃荊柴大者以火炙,取兩頭汗,水調臘酒,吞下金箔鎮心丸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四引《急救仙方》。
石蟹。
中一切藥毒,並蟲毒。
熟水磨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一。
蛇床子4兩,黃柏2兩,苦參2兩,閭茹2兩,白礬1兩,狗脊1兩,藜蘆1兩,剪草1兩,輕粉半兩,胡粉半兩。
疥風瘡癬。
上為細末。
清油調搽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九。
石膏1兩,黃芩(去皮心)1兩。
溼疳、瘡癬癢痛,皮爛。
上為細末。
幹摻瘡上。先用佛手散掃,再幹摻本藥於瘡上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
川江子1粒或2粒。
小兒口瘡,不能吃乳者。
上研爛,不去油,入硃砂或黃丹、赤土少許,剃開小兒囟門,貼在囟上。如四邊起粟米泡,便用溫水洗去藥;恐成瘡,便用菖蒲水洗,便安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四。
生白礬1兩,瀝青末1兩,輕粉2錢半。
小兒禿瘡,白痂,癢不可忍。
上為末。
先用蔥白、槐枝熬湯,洗瘡淨,絹帛拭乾,摻藥上,再用小油調搽3-5上,發自然生出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八。
甘草1兩(半生熟),皂角3錢(燒存性,去皮弦)。
惡瘡,背腦疽,寒癰,吹奶,打撲損傷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雜類名方》。
川芎、桔梗、薄荷葉、甘草、盆消各等分。
舌腫喉痺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錢,幹摻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七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人中白(煅盡煙)1錢,銅綠2分,麝香半分。
牙疳,狀如狐惑,初作氣臭,次則牙齒黑,甚則齦肉爛而出血,或上下唇破鼻穿,牙齒落者,氣喘痰潮,飲食減少。
上為末。
以臘茶浸米泔水洗淨血後,搽此藥;內服黃柏丸。
《片玉心書》卷五。
茯苓1錢,桂枝1錢,防風1錢,羌活1錢,香附子1錢,梔子3分,甘草3分,川芎7分,紫蘇7分,薄荷7分,升麻7分,陳皮7分。
諸般眼疼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白湯送下;煎服亦可。
《眼科錦囊》卷四。
片腦4厘,白礬4厘,火消3厘,膽礬2厘半。
蠍螫眼病。
上為細末。
點眼。
《魯府禁方》卷四。
紫蘇葉、當歸各等分。
孕婦難產。
每服3-5錢,用長流水煎服;如無流水,以水順攪動煎服。
《準繩·女科》卷四。
露蜂房、甘草各等分。
用麩炒令黃色,去麩為末。
水2碗,煎至8分1碗,令溫,臨臥頓服。明日取下惡物。
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一引《經驗方》。
蒼朮6兩,川烏頭(炮,去皮)4兩,草烏頭(炮,去皮)2兩半,兩頭尖(炮,去皮)4兩,白朮1兩半,川芎1兩半,白芷1兩半,防風2兩半,細辛2兩半,蠍梢5錢(微炒),雄黃5錢。
破傷風;一切金刃傷,及諸般傷損、中風搐倒,牙關緊閉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大川烏2兩半(炮),草烏(炮)1兩半,白芷2兩半,細辛1兩半,防風5錢,全蠍(去毒)半兩,天麻(去蘆)半兩,白朮(炮)2錢半,川芎2兩半,麻黃半兩,蒼朮(泔浸,炒)2兩半(一方有桔梗,無全蠍、麻黃)。
諸風溼並破傷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溫酒調下。如金瘡血出,用藥貼之,汗出即愈;如諸瘡,貼患處;頭風,口噙水,鼻內搐之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鹿茸半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黃連3分(去須,微炒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小兒洞洩,下痢不愈,乳食全少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日3-4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水銀1分(並胡粉點少許水,研令星盡),胡粉1兩,蛇床子半兩(搗為末),黃連3分(去須,搗為末)。
肺臟風毒,攻發面板,血氣凝澀,變生疥瘡,瘙癢,搔之皮起作痂,增展侵引,連滯不愈。
上件藥,都以生麻油和如稀膏。
每用藥時先以鹽漿水洗瘡令淨,後以藥塗之,幹即更換。不過3-5度愈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十五,名見《局方》卷八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
牛蒡子1錢,蘇梗1錢,薄荷1錢,甘菊1錢,金銀花1錢,川貝母1錢,連翹1錢,枳殼1錢,桔梗5分,烏藥4分。
痧,咽喉腫痛。
水煎,微溫加童便沖服。
《痧脹玉衡》卷下。
好棗1枚(去核),鉛丹半錢,硇砂1皂子大,膩粉(抄)1錢。
小兒髒毒,久痢下膿血。
上為細末,入棗內,用大麥面裹,煻灰火燒香熟為度,去面爛研為粉。
每1枚棗分2服,煎槐花湯調下。2服定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蠶沙1升。
渾身瘙癢,抓之成瘡,及癮疹之類。
上用水2鬥,煎至1鬥,濾去滓,夜臥避風處淋洗,水冷即拭乾,便睡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蛤粉半兩,青葙子半兩,石決明半兩。
肝虛雀目,夜不見物。
上為細散。
用牛肝2兩,批開摻藥3錢匕在內,麻縷札定,用米泔水煮熟為度,細嚼米飲下,臨臥服。覺時便見物。若用雞、兔肝煮藥皆可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牛膝1兩(酒浸1宿,焙乾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焙乾),葫蘆巴半兩,巴戟半兩(去心),南木香半兩(不見火,日曬幹),破故紙半兩(微炒),桂心半兩(不見火),幹山藥半兩,蓽澄茄半兩,川附子1兩(炮,去皮臍,切作骰子塊),川烏頭半兩(炮,去皮尖,切作骰子塊),黑牽牛半兩,蚖青30個,川楝子1兩(每個作4片,酒煮10沸,焙乾)。
小腸疝氣,發作無時,疼莫能忍。
上將川楝子、川附子、川烏頭,同黑牽牛、蚖青,於銀器中慢火炒令黃色,火不可緊,去牽牛、蚖青,只將附子、烏頭、川楝,同前藥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100丸,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九。
細辛1兩(去葉土),雞腸草1兩,旱蓮子1兩,茴香1兩,白礬1兩,訶子1兩(煨,去核),晚蠶沙1兩,青鹽1兩,皂角1兩,茜根1兩,麻糝1兩。
元髒氣虛,風熱內攻,牙齦浮腫,疼痛發歇。
上為粉末,入瓶內,鹽泥厚固濟,瓶口留一竅,出煙,用炭半秤煅,候青白煙,去火候冷,取藥細研如粉。
揩牙如常法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萆薢(細銼)、貫眾(去土)各等分。
腸風痔漏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,空心食前服。
《證類本草》卷八引《孫尚藥方》。
胡麻2斤(9蒸9曬),天麻1兩,乳香半兩(研),松脂半兩(研),款冬花半兩,旋復花半兩,蒼耳半兩,人參半兩,玄參半兩,沙參半兩,苦參半兩,紫參半兩,丹參半兩,松花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木香1分,丁香1分,胡麻子花1分。
惡風。
上為散,和勻。
每服3錢匕,薄茶調下,日3-4服,不拘時候。服藥5日,遍身及百骨節疼痛,起止不得,乃見效也。2-3日後,卻得安。及1月,身體黑瘦,方漸平復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栝樓(用瓤)2枚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半,甘草(炙)3分,皂莢1寸(炙,與甘草同為末)。
咽物誤置喉中不出。
上藥先研栝樓、杏仁爛,次以甘草皂莢末,和為餅子,鐺中煿令幹,重搗為細末。
每服1錢匕,臘茶1錢匕,調下黃臘少許,水1盞,同煎7分,熱服亦得,未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色白瓷碗碟。
吐血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匕,打皂莢子煎湯調下。連服3次立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楓香脂不拘多少。
吐血不止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郁李仁(去皮尖)。
血汗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匕,研鵝梨汁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臭橘1兩,萆薢1兩。
後重下膿血。
上藥同搗碎,炒令煙出,放冷,為細末。
每服2-3錢匕,茶清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黃蜀花3錢(焙乾,無花用子,爛研少半),好當歸2錢(焙乾)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熱酒調下;如不飲酒,用湯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。
蓬莪術(醋煮)半兩,天台1兩,烏藥1兩,白朮1兩。
初中風,癱瘓,不經針炙者。
上為末。
實人可用。
每服2錢,溫蔥酒調下,每日3-5服,不拘時候。服藥3日後,用淋渫藥逐邪氣。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三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羌活、黃芩、防風、當歸、明麻、麻黃、竹瀝、荊芥、甘草、殭蠶。
項強面赤頭搖,口噤,角弓反張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麝香。
沙蝨毒。
上用少許,敷瘡上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四十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八。
白殭蠶半兩(直者,炒),天南星(炮)半兩。
喉痺。
上為散。
每服1字,以生薑自然汁調下,如咽喉大段不通,即以小竹筒灌之。涎出後,用生薑1片,略炙,含化咽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赤芍藥1兩,防風(去叉)3分,天麻半兩。
狗咽,及咽喉緊急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冷茶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。
板藍根2兩(肥者,炒令黃色),甘草1兩(炮令黃色),井泉石1兩半,乳石1兩半,丁香半兩。
傷熱生風,聚瀉不定,或時驚悸,睡臥不寧。
上為末。
吐瀉時粳米飲調下半錢,待哭立效。如驚風用乳石薄荷水調下。
《傳家秘寶》卷下。
鹿角(燒灰)1兩,茺蔚草(小暑前取,陰乾為末)3錢,乳香2錢,沒藥2錢,當歸(炒黑)2錢,麻黃(去節)1錢。
痛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-2錢,重者3錢,好黃酒調下。有汗避風。
《魯府禁方》卷二。
臘月野狸1枚(盤在瓦罐子內),大棗半升,枳殼半升,甘草4兩(寸截),豬牙皂角2兩。
年深日近,腸風下血,或諸般痔漏。
都入在罐子內,上用瓦子蓋定,瓦片子上鑽小竅子,都用鹽泥固濟,令幹。作一地坑,用十字瓦支定,令罐子不著地,用炭五秤簇燒至黑煙盡,若有青煙出,便去火取出,用溼土罨一宿。上藥研令極細。
每服2錢,鹽湯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
仙術4兩,川芎2兩,防風2兩,白芷2兩,細辛1兩,川芎半兩,草烏1兩,天麻半兩,雄黃半兩。
風客肢體,如痺疼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溫酒調下。
《雜病治例》。
川草烏2兩(用豆腐煮過,取出用),蒼朮(切片,用泔水浸2宿,炒)4兩,蔥汁13兩,黃柏(去皮)4兩,生薑4兩。
風氣走注,歷節麻痺,左癱右瘓,手足疼痛麻木,風痺。
上為末。入生薑、蔥汁搗勻作餅,曬乾研末。
每服5分,溫酒調下。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。
白芷1兩,川烏1兩,防風1兩,細辛2分半,雄黃2分,草烏(炮過,去皮)兩頭尖。
患眼,偏正頭痛,屬風冷者。
上為末。
溫酒調下,2日服1次。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桔梗、甘草、阿膠(炒白)。
肺癰。
煎甘、桔取清,納膠化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七引錢氏方。
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柴胡、芍藥、甘草、當歸、烏藥、半夏、黃芩。
剛柔二痙,頭搖口噤,身反張,手足攣搐,頭面赤,項強急與瘛瘲。
水2鍾,加生薑3片,煎之,臨用入薑汁、竹瀝溫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八。
白朮、黃芩、當歸、枳殼、黑豆、大腹皮、砂仁、甘草、桑上羊兒藤(即桑寄生)各等分。
妊娠出痘。
水煎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桂半兩(去粗皮)、鬱金半兩、馬牙消2兩、甘草1分。
上焦壅熱,一切眼疾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臨臥新汲水調下。服藥畢去枕臥少時,令藥行到眼中,覺痛淚出為度。小兒10歲半錢匕,5歲以下1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雞糞4兩(用雌雄雞2只,餓2日,次早用獵胰子切碎,拌糯米粉1-2合,徐徐喂之,6-7日接糞4兩為度,曬乾聽用),雌黃6錢,雄黃6錢,明礬1兩,皮消1兩,膽礬5錢。
諸痔。
上為末,入傾銀罐內,用瓦蓋之,火煅青煙為度,取出加乳香、沒藥各3錢、冰片5分,共為末,瓷罐收封口。
用唾津調敷痔上,良久去藥,再上藥,如此7次,看痔黑色,則不須上藥,待7日,其痔自落。略用生肌散,2-3日收口。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白殭蠶不拘多少(直者,新瓦上炒)。
纏喉風,一切喉痺危急。
上為末,用生薑自然汁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含化。急者生薑汁調藥末1大錢,以竹筒子灌入喉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人參1兩,白朮1兩,乾薑半兩(炮),丁香(炒)半兩,縮砂仁1兩(炒),檀香1兩(銼),桔梗(炒)1兩,胡椒(炒)1分,甘草(炙)1兩。
妊娠心痛,胸膈不利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鹽湯點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風化石灰半兩,鉛丹2錢,膩粉1錢,石硫黃半錢。
一切乾溼癬。
上為細末,用生油調。
先以布揩破癬,塗之。末塗藥間,煎蔥白、甘草湯淋洗,如換時亦依此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蛇蛻皮(放燈焰燒)。
瘡疹已生,反倒靨內陷,舌縮,啼聲不出,腹脹肚急,一切惡證。
先用碗1只在下,才燒焰絕,放在碗內,急用碗1只復之,不令透氣,良久揭開,細研為末。
每服1字或半錢,用藿香湯調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八。
人參3錢,常山3錢,丁香24個,甘草2分。
瘧久不止者。
上為細末。
用好酒1鍾,烏梅1個,煎熟露1宿,臨發日五更溫服。用糖拌烏梅下藥,時時可食之。
《回春》卷三。
鉛霜1分(研細),真牛黃1分(研細),太陰玄精石1分(研細),硃砂1分(研細,水飛曬乾)。
垂癰。
上為細末,入白龍腦細末半錢相合。
每用抄1字至半錢,摻兒口中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一。
蛇床子1兩,輕粉3錢。
小兒頭面耳連引甜瘡,流水極癢,不住手撾,又痛,久不愈者。
上為末。
小油調搽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三。
五倍子1個(不破者,於頂上開1竅子,去其瓤,別用蘆薈為細末填滿,更用生蟾酥5-7點滴在內,用好紙面糊封其口,文武火燒存性,放冷),麝香少許,雄黃少許。
大人小兒走馬疳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少許,幹摻患處,咽津無妨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四。
青黛1兩,盆消7錢,牙消7錢,井鹽半兩,片腦少許。
睛痛不止。
上為末。
鼻內搐少許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施園端效方》。
焰消2錢,青黛1分,鬱金2錢,薄荷葉2錢,川芎2錢,硼砂1字。
風毒上攻,頭目偏痛。
上為末。
鼻內搐之。
《雞峰》卷五。
大丁香21個,密陀僧半兩,粉霜1字半,舶上硫黃2錢半,硇砂1錢,白丁香40個(全者)。
小兒奶癖。發寒熱,肌瘦,不思飲食,漸漸黃瘦,欲成疳氣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冷麵湯調下,日1服。正午時見效。3歲以上每服半錢;3歲以下每服1字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《趙氏家傳》。
赤小豆1升,川烏頭1兩,草烏頭1兩(炮),乳香半兩,芸臺子1兩。
一切無異色瘡腫,並內朒折傷。
上為細末。
已破者不可用。
每用1錢,入白麵1錢,瘡腫用水調稀,煮1-2沸放溫攤紙花上,貼患處;傷折用醋調;骨損用黃米粥調,依患處大小貼之,上用帛子纏系,或以杉木篾夾,5日1換,60日當愈。
《中藏經·附錄》。
狐心肝3副,烏鴉2只(去嘴爪翅,並臘月者,以上兩味用大新藏瓶1枚,斡開口子納之,瓦蓋合留1眼子,外以紙筋泥固濟,泥幹以火燒令赤,候煙細無香氣,去火蓋定眼子,候冷取出,以絹帛裹地坑內碗,復出火毒1復時,取出研細),丹砂2錢(研),龍腦2錢(研),麝香(研)2錢,牛黃(研)半錢,犀角2字(鎊),琥珀2字,真珠(麻子大者5顆,小者10顆,細研),金箔10片,銀箔10片。
急風。
上以丹砂以下諸藥為極細末,同前藥研勻。
每服1錢匕,用薄荷自然汁入酒少許調下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地膽草、栝樓根、萵苣子各等分。
產後乳不流行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蔥酒調下,日3-4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六。
棕櫚1兩(燒黑灰),烏梅1兩,乾薑1兩(並燒過,存5分性)。
經血不調,兼治血崩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馬梅湯調下,食前服。久患甚者不過3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。
白蝟皮2枚(燒),雞冠花2兩(炒),皂莢針(炙)2兩,栝樓1枚(燒),胡桃10枚(燒),槐花2兩(炒),不蛀皂莢2挺(酥炙),黃耆2兩(炙,銼),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白礬1兩半(飛過),綠礬1兩半(飛過)。
諸痔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酒調下,或作丸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一。
細辛、蕪荑(無鹽者)、剪刀草、藜蘆、白礬、硫黃各等分。
小兒疥癬。
上為末。
用面油調入豬筒骨髓1條,再研勻和,揩擦瘡上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七引《惠眼觀證》。
箭竿內蛀末(如有蟲子,一處同研,令細)3錢,麝香1錢(研),膩粉1錢。
水入耳內,膿出疼痛,日夜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先以綿杖子搌淨,然後可三剜耳子深送,以棉塞定,如覺刺扎,即是惡物也,要出去棉,側耳令流出。腫痛甚者,3服愈。
《博濟》卷三。
白附子2錢,殭蠶(炒,去絲嘴)1錢,全蠍2錢(中者,用面炒,去足,留身尾甲),人參(去蘆)2錢,草烏半兩(炮,去皮),牙消2錢,丁香1錢(不見火),膩粉半錢,天竺黃1錢,天南星(米泔浸1宿,焙乾)2錢,龍齒2錢,鬱金1錢,腦少許,麝少許。
小兒急慢驚風,吊眼撮口,搐搦不定,壯熱困重。
上為細末。
10歲以下兒每服半錢,以上者每服1錢,冷薄荷湯調下。如兒驚結,大小便不通,連進2-3服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胡粉半兩,麝香(研)1字,甜瓜蒡7枚(為末,入粉內同研)。
疳蟲蝕鼻生瘡,及鼻下赤爛。
上為末,用蟾酥少許,水浸一宿,次日取蟾水,先和胡粉,次同和丸,如綠豆大。
每用2丸,水化敷瘡上。鼻下赤爛者,塗赤爛處。小兒每用1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車螯(1合)2個,皂角刺49個,硇砂1分,硃砂1分,乳香1分(3味同研)。
腸風瀉血,日夜不止。
上藥入車螯合內,以蚯蚓泥裹,用炭火6斤煅,火盡為度,取出研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
《博濟》卷三。
蛇蛻皮2條(各長2尺,用紙燭燒炭,研),谷精草1兩(去根土),黑附子末2錢(去臍子),蟬殼(去足)1分,石決明1分,定粉4錢。
小兒多時瀉痢,眼生翳膜並疳眼。
上藥前三味先為末,次入諸藥研為散。
每服1字半,羊子肝1具,切破摻末,用麻皮線纏,米泔煮熟燻眼,後與吃。如末能吃食,研汁灌之。
《博濟》卷四。
龍骨半兩,虎骨半兩,黃丹5文(放熨斗內,以火燒令通赤),硃砂1錢,膩粉1錢,麝香20文,乳香1塊(好者,皂子大)。
一切刀斧所傷,並久患惡瘡。
上為細末。
一切瘡,以黃連湯或鹽湯拭乾,摻在瘡上。不得以衣物粘著瘡口。
《博濟》卷五。
金星石、銀星石、禹餘石、寒水石、不灰木、半夏、川大黃、蛤粉各等分。
吐血極者。
上藥生用,為細散。
每服1錢,新汲井水調,入龍腦少許服更佳。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。
蛇蛻皮1尺,皂子14枚,馬勃1分。
小兒斑瘡入眼,成皰瘡。
上藥以蛇皮裹皂子,更用馬勃裹蛇皮,入罐子中瓦蓋,黃泥裹合曬乾,炭火煅,候煙欲斷即止,取出油單貼入地中,出火毒一宿,研細,入麝香少許再研。
忌一切發眼物。
每服半錢匕,蔥湯調下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