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7粒,黃連3塊(如巴豆大)。
積滯。
上藥同煮一沸,去黃連,取出巴豆(去殼,剝去心膜)用紙裹,於瓦上捍去油,十分淨成霜,用虢丹1錢,先將巴豆在乳缽內旅入些小虢丹,同巴豆研細,方入盡虢丹再研,須研令極細如粉,不爾藥不均,恐服時緊慢無準也。然後以黃蠟如母指大者一塊,稍多不妨,先就茶盞內溶開,撥去黑滓令淨。方以研了巴豆、虢丹旋入攪和,火上再煮,頻攪令均,候黃丹微赤色,取出捻作錠子收起,旋丸如綠豆大。
每服1-3粒,溫陳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乳香(別研)1皂子大,硇砂(別研)1皂子大,續隨子49個(去皮),蠍2個(去毒),巴豆20個(去皮,不去油,研成膏),硃砂1錢(別研,留一半為衣),粉霜(別研)半錢,膩粉(別研)半錢,黃丹(別研)半錢,黃蠟半錢。
冷熱不調,下痢赤白,膿血相雜。
上為細末,於瓷器內熔蠟成汁,入麻油半茶腳許,後入餘藥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丸,乳香湯送下。小兒,如黃米大,每服1丸,食前乳香湯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明信半兩,硃砂(研)半兩,幹胭脂2錢,巴豆7個(去油)。
大人、小兒冷熱不調,吐逆不定,霍亂煩躁,吐瀉不止。
上研勻,熔蠟2錢,入油7點,旋丸,大人綠豆大、小兒麻子大。
忌熱食半時久。
每服1丸,食前濃煎槐花、甘草湯放冷送下。1服可定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丹砂(研)半兩,粉霜1錢,砒霜(研)半錢,硫黃(研)1錢,硇砂(飛,研)1錢,消石(研)1錢,輕粉2錢,龍腦(研)半錢。
赤白痢久不愈。
上為細末,入去皮心膜巴豆半兩研勻,用黃蠟半兩,熔作汁同和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-5丸,溫漿水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丹砂(研)1分,膩粉1分(研),龍腦半錢(研),蠍梢1錢(搗末),水銀2錢(結沙子),半夏3-7枚(湯洗7遍,焙乾,搗末),硇砂(研)1錢半,粉霜1錢半(研),巴豆50粒(去皮心膜,不出油,研)。
小兒急驚,身熱涎壅,拘急牽掣,口噤上視。
上為末,煉黃蠟1兩,入熟油少許,同藥末研勻為膏,為丸如綠豆大。
每服2-3丸,量兒大小虛實,龍腦、膩粉水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硃砂(飛研)1分,龍腦(別研)1分,半夏(湯浸,煮洗7遍,焙)3錢,黃蠟3錢,粉霜2錢,水銀1錢(入金箔3片,結沙子),牛黃半錢,膩粉半錢,蠍梢49個(微炒)。
小兒急慢驚風,驚癇涎潮,搐搦直視,牙關緊,項背強,喘咳多睡,發熱不時。
上為極細末,先煉蠟去滓,入油3-5點,離火納諸藥,和攪令勻成劑。有病旋為丸,如黍粒大。
半歲兒可服2-3丸,荊芥、薄荷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劉氏家傳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