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(酒浸)2兩,滑石(飛研)2兩,陳皮(去白)1兩5錢,厚朴(薑汁制)1兩5錢,人參1兩,當歸1兩,貫眾(去毛)1兩,乾漆(炒煙盡)1兩,木香7錢5分,檳榔7錢5分,三稜(煨)5錢,蓬術(煨)5錢,川芎5錢,薄荷5錢,玄明粉5錢,雄黃5錢,桃仁泥5錢,甘草5錢。
反胃噎膈。
俱各另研,取細末,用竹瀝等汁各2杯,燒酒、薑汁1杯,隔湯煮濃和丸,如芥子大。
服此丸後,得藥不反,切不可便與粥飯及諸飲食,每日用人參5錢、陳皮2錢作湯細啜,以扶胃氣;扶胃氣,覺稍安,漸漸加人參,旬日、半月間方可小試陳倉米飲及糜粥。倉廩未固,不宜便貯米穀,常見即食粥飯者,遂致不救。
每服3錢,去枕仰臥,唾津嚥下。通利,止後服。
《醫學六要》卷五。
忍冬藤、歸尾、白芷、皂角刺、乳香、沒藥、甘草、苡仁、花粉。
腸癰,膿未成者。
用礬1兩、黃佔1兩為丸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三。
厚朴(去皮,生薑汁和膏,焙乾,為細末)、豬胰等分。
大腸乾結不通。
上用豬胰同和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生薑水送下,湯亦得。
《雞峰》卷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