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味子湯

《千金》卷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半兩,當歸半兩,麻黃6銖,乾薑6銖,桂心6銖,人參6銖,紫菀6銖,甘草6銖,細辛3銖,款冬花3銖,大黃1兩半(一方無款冬、大黃,有大棗3枚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冷入肺,上氣氣逆,面青喘迫,咳嗽晝夜不息,食則吐不下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升半,煮取9合,去滓。兒60日至100日,1服2合半;100日至200日,1服3合。其大黃別浸1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炒)1兩,黃耆(銼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大腹(微煨,銼)1兩,桑根白皮(炙,銼)1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檳榔(煨)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炒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熟)1兩半,防己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四肢浮腫,氣急,大小便不利,坐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,日晚再服。微利即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半,蒺藜子(炒,去角)1兩半,麻黃(去根節,炒,掠去沫,焙)1兩半,桑根白皮(銼)1兩半,白石脂1兩半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半,百合1兩半,貝母(煨,去心)1兩,款冬花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旋覆花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晝減夜加,不得眠睡,食即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粳米50粒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兩,甘草(炙)2兩,紫菀2兩,桂心2兩,附子(炮)2兩,麻黃(去節)2兩,乾薑2兩,芎2兩,細辛1兩,幹棗20枚(擘)。

功效主治

氣極寒,傷風,肺虛咳,氣短不得息,胸中迫急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豬肉、生蔥、生菜。

使用方法

上切,以水9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
方出《本草衍義》卷八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七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方紅熟時採)。

功效主治

肺虛寒。

炮製方法

蒸爛,研濾汁,去子,熬成稀膏,量酸甘,入蜜,再上火,待蜜熟,俟冷,器中貯。

使用方法

作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本草衍義》卷八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六七。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前胡3兩,紫菀2兩,甘草(炙)2兩,桂心2兩,生薑2兩,棗30枚(劈),山茱萸3兩。

功效主治

逆氣咳嗽,胸膈中寒熱,短氣不足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鬥,煮取7升,絞去滓,每服1升,日3夜2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四引《護命》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分,白茯苓(去皮)1分,人參1分,芎1分,遠志(去心)1分,酸棗仁1分,熟地黃(焙)1分,麥門冬1分(去心),桑寄生5錢。

功效主治

膽虛冷,頭痛,心中驚悸,睡臥不安,常如人將捕之,精神不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大棗2枚,煎7分,任意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四引《護命》。

《千金》卷十八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兩,桔梗2兩,紫菀2兩,甘草2兩,續服2兩,地黃5兩,桑根白皮5兩,竹茹3兩,赤小豆1升。

功效主治

唾中有膿血,牽胸脅痛。咳嗽,面板乾燥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煮取2升7合,分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八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甘草1兩,桂2兩,五味子2兩,杏仁30枚,生薑8兩(切)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冷,聲嘶啞者。傷寒後外邪客於肺,卒失音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,煮取2升,分2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二。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兩,桂心1兩,甘草(炙)1兩,細辛1兩,乾薑3兩,紫菀2兩(一方1兩),大棗20枚(擘),麻黃2兩(去節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短氣不得息,發熱,胸苦滿,不得飲食。肺中寒,涕唾稠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菜、生蔥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3次服。無干姜,生薑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張文仲方》引《隱居效方》(見《外臺》卷三十五)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4分,當歸4分,芍藥4分,白朮4分,甘草(炙)2分,桂心2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不安,此腹痛,故至夜輒劇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1升,煎取5合,分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張文仲方》引《隱居效方》(見《外臺》卷三十五)。

《活人書》卷十七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分,五味子半兩,麥門冬(去心)1分,杏仁(去皮尖)1分,橘皮(去白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、痘疹、產後等見氣虛喘促咳嗽,脈伏而厥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0片,棗子3枚,以水3大白盞,煎至1盞半,去滓,分2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書》卷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人參1兩,訶黎勒皮(炒)1兩,白朮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桔梗(炒)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,前胡(去苗土)1兩,貝母(去心,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)1兩,甘草(炙)1兩,半夏(生薑汁和作曲,焙乾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痰盛,心經虛熱,咽喉幹煿,舌澀壅悶,口內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棗大(切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外科精要》卷下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黃耆(炒)3兩,人參2兩,麥門冬1兩,粉草(炙)5錢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,腎水枯涸,口燥舌幹。

使用方法

上每服5錢,水煎,日夜服5-7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精要》卷下。

《百一》卷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橘皮3兩(去白),甘草1兩半(炙),麻黃4兩(去根節),真北五味子2兩,杏仁2兩(麩炒,去皮尖)。

功效主治

寒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大錢,水1盞半,煎至7分,去滓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五。

《三因》卷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、附子(炮,去皮臍)、巴戟(去心)、鹿茸(燎去毛,酥炙)、山茱萸、熟地黃、杜仲(制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坐臥溼地,腰膝重著疼痛,腹脹滿,濡洩無度,行步艱難,足痿清厥,甚則浮腫,面色不常,或筋骨並闢,目視(目荒)(目荒),膈中咽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7片,鹽少許,煎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五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0株,甘草12株,當歸12株,大黃6銖,芒消5株,麥門冬6株,黃芩6株,前胡6銖,石膏1兩,黃連6銖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,病久不除,愈後復劇,瘦瘠骨立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3升,煮取1升半,每服2合。得下便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半,胡桃肉1兩半,生薑5兩(去皮),甘草1兩,杏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嗽。

使用方法

上將五味子4味於缽中研爛如泥,同甘草末再研令得所,入瓷盒中,取沸湯調服。加人參尤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五。

《直指》卷八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北五味子1兩,杏仁(去皮,麩炒)1兩,橘紅1兩,麻黃(去節)1兩半,甘草(炙)半兩,生乾薑半兩,辣桂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半,加蘇葉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九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紫菀(取茸)1兩,桔梗1兩,續斷1兩,竹茹1兩,桑白皮1兩,人參1兩,知母1兩,熟地黃1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中唾血,脅下痛,身熱不解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升,煮取3升,去滓,溫服7合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炒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黃耆(炙,銼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人參1兩,小麥1合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甘草(炙,銼)3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升麻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為癰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2盞,加大棗1枚(擘破),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空心、日午各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、桂(去粗皮)、乾薑(炮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暴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炒)1兩半,乾薑(炮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3兩,粳米(炒)1合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中生谷賊,結腫疼痛,妨害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一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錢,杏仁(炒,去皮尖)1錢,桂心1錢,防風(去蘆)2錢,甘草(炙)2錢,赤芍藥2錢,川芎2錢,川椒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中風,多汗惡風,時咳短氣,晝愈夜甚,其狀偃臥胸滿,息促冒悶,其鼻兩邊,下至於口,上至於眉白色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服。水2鍾,煎1鍾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兩,山芋1兩,半夏(湯洗去滑)3分,鹿茸(酒浸1宿,酥炙)1分,白朮(米泔浸1宿,銼,炒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,乾薑(炮裂)半兩,白豆蔻(去皮)1分,木香1分,丁香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鼻出清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七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、山萸、龍骨、牡蠣、首烏、遠志、五倍子、地骨皮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而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3兩,紫蘇子(炒)8兩,麻黃(去根節)2兩,細辛(去苗葉)2兩,紫菀(去苗土)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甘草(炙)2兩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焙)1兩,半夏(湯洗去滑7遍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痺,上氣發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
《飲膳正要》卷二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北五味1斤(淨肉),紫蘇葉6兩,人參4兩(去蘆,銼),沙糖2斤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用水2鬥,熬至1鬥,濾去滓,澄清,任意服之。代葡萄酒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飲膳正要》卷二。

《醫方集解》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生脈散,陳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肺虛少氣,咳嗽自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集解》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1錢半,人參1錢,麥門冬2錢,杏仁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疹收靨後喘促而厥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3片,大棗3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三十二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、紫蘇、麻黃、細辛、赤茯苓、紫菀、黃芩、陳皮、桑白皮、官桂、葶藶、半夏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癰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1盞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三十二。

《杏苑》卷七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、人參、麥門冬、陳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喘促脈大而厥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熟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兩,白朮1兩,紫蘇莖葉1兩,桔梗(銼,炒)1兩,半夏(湯洗7遍,焙乾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勞虛損,腸鳴腹痛,氣逆喘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2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木香3分,檳榔3分,白朮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柔痙,汗出,身體強直,手足多寒。

使用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
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一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川牛膝、防己、檳榔、赤芍藥、五味子、牛蒡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足跟發。初起發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2兩,款冬花(去梗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人參2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桑根白皮3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,小便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六錢匕,水2盞,加生薑(和皮)5片,大棗2枚(擘破),粳米30粒,同煎至1盞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炒)半兩,人參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阿膠(炒令燥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,紫菀(去苗土)1分,乾薑(炮裂)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分,白朮1分半,紫蘇葉1分半。

功效主治

肺感寒,咳嗽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廣濟方》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3兩,大棗50枚(擘),桑根白皮1升,藁本2兩,鍾乳3兩,款冬花2兩,雞蘇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不足,寒從背起,口如含霜雪,語無聲音,劇者吐血,苦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、魚、炙肉、熱面、陳臭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次溫服。每服如人行7-8裡,進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五味子(炒)半兩,人參半兩,桑根白皮(炙,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白前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甜葶藶(隔紙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上氣。語聲不出,心胸痞悶,頭昏痰涎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
《三因》卷十二: 五味子湯

配方組成

陳橘皮2兩,麻黃(去節)1兩,甘草(炙)1兩,杏仁(去皮尖,麩炒)1兩,五味子1兩,白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秋、冬之交,面板為寒溼所搏,寒氣內折,咳嗽晝夜不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帶熱眼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