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香附、玄胡。
腎積居於臍下,按之不移,因於血者。
《醫學傳燈》卷下。
柴胡1錢,半夏5分,黃芩1錢,陳皮3分,白芍2錢,防風5分,荊芥1錢,甘草5分。
水激丹,乃足少陽膽經風火所致,初生兩脅,虛腫紅熱,證輕者。
水煎服。外用雞子清和香油調青黛末塗之。
《外科真銓》卷下。
人參、半夏、柴胡、黃芩、百合、知母、甘草。
百合病,百無是處,又非寒又非熱,欲食不食,欲行不行,欲坐不坐,服藥即吐,小便赤。
上銼1劑。
加青竹茹1團,粳米炒食鹽1撮,入薑汁少許,水煎服。
《回春》卷二。
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甘草、山梔、丹皮。
肝膽之火上衝,呃逆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二。
柴胡、酒芩、荊芥穗、制半夏、甘草、川芎、香白芷、蘇薄荷5片,防風、前胡各等分。
外症兼火,額角板骨及眉稜骨痛。
上銼一劑。
加生薑3片,水2鍾,煎至8分,食後服。
《審視瑤函》卷三。
柴胡2錢,黃芩2錢,牡蠣1錢,半夏1錢,枳實1錢,甘草1錢。
傷寒少陽證,脅痛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《證治匯補》卷六引《良方》。
柴胡、半夏、黃芩、茵陳、豆豉、大黃、黃連、幹葛。
酒疸。身目黃,腹如水狀,心憹熱不食,時欲吐,足脛滿,小便黃赤,面赤斑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一。
柴胡、黃芩、甘草、花粉、白芍、麥冬、山梔、大黃。
傷於溼,溼熱上壅,陽氣不能下通於陰,身熱足寒,時頭熱面赤。
《醫學傳燈》捲上。
柴胡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生薑、大棗、紅花、牡丹皮。
經水將行著寒,適來適斷,觸經感冒。
《女科指掌》卷一。
柴胡1錢,半夏(制)1錢,黃芩1錢,人參1錢,牡丹皮7分,當歸7分,紅花4分,甘草4分。
熱入血室,血熱多滯者。
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一。
柴胡2錢,人參2錢,黃芩1錢,山梔仁(炒)1錢,生地黃1錢,半夏(姜制)1錢,甘草5分。
妊娠肝經怒火而致吐血衄血者。
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水煎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枳殼、大黃、甘草。
溫疫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,血乘上焦,瘀血攻心,毒涎聚胃,病欲來時,令人迷困,甚則發燥狂妄,或啞而不能言者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空心服;啞瘴,食後服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