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黛散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兩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雄黃半兩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),蚺蛇膽半兩,黃柏半兩(塗蜜微炙,銼),苦參半兩(銼),桂心半兩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乾薑1分(炮裂,銼),白礬半兩(燒令汁盡),細辛1分,黃連半兩(微炒,去須),藜蘆1分(去蘆頭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莨菪子半兩(水淘去浮者,水煮令芽出,候幹,炒令黃黑色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痢久不愈,日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井花水調下,1日3次;1歲兒服1字,3歲兒服半錢。若口有瘡及鼻癢,酥和綠豆大,安鼻中;若頭上疳瘡,及下部有瘡赤爛,並用散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分,蟾灰1分,赤石脂半兩,訶黎勒皮1兩(微煨),胡粉1分(微炒),黃連1分(去須,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痢不止,下部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乳汁調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(細研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,藜蘆(去蘆頭)1分,胡黃連1分,細辛1分,麝香(細研)1分,白礬灰1分,黃礬灰1分,莨菪子(水淘去浮者,水煮令芽出,曬乾,炒令微焦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痢,脊膂如鋸,眼口鼻癢,自咬指甲,頭髮乾焦,下部急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早晨、晚後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分,苦楝根1兩(微炙,銼),鶴蝨1分,檳榔1枚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寸白蟲,連年不除,面無顏色,體瘦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先吃淡肉脯少許,後以粥飲調下,1日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分,麝香2分,蘆薈1分,硃砂1分,地龍1分(微炒),夜明砂1分(微炒),幹蛤蟆灰1分,熊膽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幹疳,日久不愈,骨立形枯,諸治無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空心以粥飲調下。更用少許藥吹入鼻中,後以桃枝看冷熱浴兒,衣蓋,有蟲子出為效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分,人糞半兩(燒灰),蝸牛半兩(燒灰)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瘡,或生口面,或生身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量瘡大小敷之。若鼻內有瘡,以散少許吹在鼻內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
《袖珍小兒》卷七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3錢,黃柏3錢,青黛2錢,牙消1錢,辰砂1錢,雄黃5分,牛黃5分,硼砂5分,腦子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鵝口瘡,重顎不能吮乳,及咽喉腫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2分半,先以薄荷汁拭口,卻摻藥口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七。

方出《本草綱目》卷十六引《聖惠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2錢。

功效主治

內熱吐血。傷寒發赤斑。

使用方法

新汲水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本草綱目》卷十六引《聖惠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地榆半兩,蝸牛子1兩(炒令黃),蘭香根1分,麝香1分(細研),人糞灰1分,蚺蛇膽1分(研入),龍腦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腦疳,煩熱,皮乾瘦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1日3次,亦可用少許吹於鼻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(研)1兩,樺皮(燒灰)1兩,蛤蟆(取5月5日者,燒灰,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齦宣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敷齒宣露處,有津吐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
《得效》卷十九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馬齒莧4兩(研爛),青黛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多食魚蝦,發風熱,以致下部生溼瘡,熱癢而痛,寒熱,大小便澀,食亦減,身面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外塗,仍服八正散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九。

《瑞竹堂方》卷三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蝟刺、束棘針(棗樹上黃直棘針)、香白芷、青黛(研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倒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左眼倒睫,口噙水左鼻內搐之;右眼倒睫,右鼻搐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瑞竹堂方》卷三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五引《王氏集驗方》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、枯白礬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、衄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吹鼻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五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豬牙皂莢2個,玄胡素1個,青黛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風痰壅塞。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鼻內灌之,其涎自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引時舉方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分,幹藕節1兩,密陀僧半兩,漢羅(乃旱螺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下利發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引時舉方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四引《劉氏家傳》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、甘草(生用)、黃連、香白芷、密陀僧(醋燒,別研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摻口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四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
《理瀹》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3錢,黃柏(蜜炙)2錢,蒲黃2錢,青黛1錢,芒消1錢,元明粉1錢,寒水石1錢,兒茶1錢,雄黃1錢,硼砂1錢,五倍子1錢,漂硃砂5分,枯礬5分,銅綠5分,綠礬(煅)5分,薄荷5分,生甘草5分,牛黃3分,冰片3分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、牙齒、咽喉諸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臨用以薄荷湯同薑汁、白蜜調敷頸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瀹》。

《博濟》卷四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(好者,細研)半兩,宣連1錢半(為末),苦楝根3兩(細切,炮幹,為末),雄黃1分(另研),硃砂1分(好者,另研),夜明砂半兩(另研),川大黃半兩(細銼,蒸三度,焙乾,為末),麝香1錢(另研),蕪荑(另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或半錢,蜜水調下,米飲調下亦可,1日2次,此宜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(細研)1兩,雄黃(細研)1兩,硃砂(細研,水飛過)1兩,石鹽(細研)1兩,白礬(燒令汁盡)1兩,薰陸香(研入)1兩,麝香(細研)半分,蚺蛇膽(研入)半分,細辛半分,黃連(去須)半分,青礬(燒令通赤)半分,黃礬(燒令通赤)半分,鹽綠半分,黃柏(銼)半分,苦參(銼)半分,桂心半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半分,乾薑(炮裂,銼)半分,藜蘆(去蘆頭)半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,莨菪子(水淘去浮者,水浸令芽出,焙乾,炒令黑黃色)1分,熊膽(研入)1分,石膽(細研)1分,蛤蟆1枚(塗酥炙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疳。腹肚脹滿,手腳枯細,眼目口鼻生瘡,身體壯熱,痢下泔澱,日漸羸瘦,面無光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如疳在內,3歲每服半錢,以井花水1合調下,1歲1字,3歲以上,臨時加之;若口內疳瘡,以蒜1片研和少許散,每夜塗之,須臾,自然流引涎出;若鼻內有瘡,用蒜如皂莢子大研和少許散,納於鼻中;若外有疳瘡,以豬脂和散塗之。立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半兩,細辛半兩,棘針(微炒)半兩,當歸半兩,香附子半兩,木香半兩,青葙子半兩,菖蒲1分,乾薑(炮裂,銼)1分,胡桐律1分,麝香(細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風疳,及齒齦朽爛欲盡,根出有蟲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綿裹合,日4-5度,夜2度。此無毒,兼宜以溫水調1錢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類證治裁》卷六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黃連、黃柏、牙消、青黛、硃砂、雄黃、牛黃、硼砂、冰片。

功效主治

重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摻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類證治裁》卷六。

《外科集腋》卷二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、薄荷、木鱉子(煅,去皮)、冰片。

功效主治

膿耳腫痛初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摻入耳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集腋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(研)1兩,苦參(銼)1兩,甘草(炙)1兩,雄黃(研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莨菪子(炒)半兩,礬石(燒灰)半兩,藜蘆(去蘆頭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麝香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根挺出及脫落,疳溼攻唇穿破,侵蝕(匿蟲)齒。口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錢匕,以綿裹貼齒痛處,有涎即吐;疳溼(匿蟲)者,每服半錢匕,空腹以井花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三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(淘淨)5錢,硼砂5分,冰片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幹摻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選粹》卷三。

《濟陽鋼目》卷一○七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3錢,銅綠2錢,黃礬2錢,黃柏2錢,黃連2錢,藜蘆2錢,枯礬2錢,芒消2錢,人言2錢(用紅棗1枚去核,各分入內,以火煅作灰用),麝香半錢,輕粉49貼。

功效主治

牙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後入輕粉、麝香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擦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鋼目》卷一○七。

《趙炳南臨床經驗集》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粉5錢,黃柏面5錢,滑石粉2兩。

功效主治

膿皰瘡,急性溼疹,接觸性皮炎,或脂溢性皮炎,痱子。

使用方法

直接撒撲外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趙炳南臨床經驗集》。

《中醫外科學講義》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2兩,石膏4兩,滑石4兩,黃柏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般溼疹,焮腫癢痛出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幹摻或麻油調敷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外科學講義》。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飛青黛5錢,冰片2錢,生西月石2錢,人中黃4錢,人中白3錢,兒茶4錢,西瓜霜3錢,薄荷5錢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紅腫,口舌碎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吹喉,搽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錢,細辛1分,黃柏1分(銼),地骨皮1分,密陀僧1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舌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取少許貼於瘡上,有涎即吐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
《瘍科選粹》卷四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爐甘石(黃連水煅)1錢,青黛1錢,血竭1錢,冰片1分5厘。

功效主治

下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雞、魚。

使用方法

洗淨,摻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選粹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斑瘡,及疹豆瘡,心神煩躁,睡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磨刀水調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兩,柑子皮1兩,幹蛤蟆1枚(5月5日者,燒灰)。

功效主治

齒(匿蟲),日夜疼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以生地黃汁調,貼齦上,1日換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分(細研),麝香1錢(細研),莨菪子1分,(艹閭)茹1分。

功效主治

多年冷瘻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1捻納瘡孔中,更以後雄黃膏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半兩,蛤蟆1枚(燒灰),胡桐淚半兩,麝香1分,胡黃連半兩,蘆薈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漏疳,出膿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錢,敷於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2兩(細研),雄黃(細研)1兩,青礬1兩,黃礬1兩,白礬1兩,莨菪子(炒令黑色)1兩,附子(生,去皮臍)1兩,苦參(銼)1兩,甘草(銼)1兩,細辛1兩,藜蘆(去蘆頭)1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急疳,蝕頰骨,疼痛不可忍。下部有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取1小豆許,點於齒疳上,有汁勿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、黃柏、枯礬、雄黃、百藥煎、硫黃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奶癬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溼則幹摻,幹用香油調搽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。

《顱囟經》捲上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1錢,蘆薈半錢,地龍半錢,硃砂1字匕,瓜蒂半錢,細辛1錢,宣連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,鼻流清涕,或鼻下赤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入麝香少許,吹鼻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顱囟經》捲上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《嬰孺》: 青黛散

配方組成

青黛2兩,麝香1兩,雄黃1兩,硃砂1兩,石鹽1兩,蚺蛇膽1兩,鹽綠1兩,細辛1兩,黃礬(燒汁盡)1兩,薰陸香1兩,黃連1兩,黃柏1兩,苦參1兩,杏仁(去皮尖)1兩,桂心1兩,乾薑1兩,藜蘆(燒灰)、莨菪子(炒)、附子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種疳:內疳,眼澀,腹脹痢色無常定,或如泔澱,日漸羸瘦;頭疳,鼻下赤烊,自揉其鼻,頭上有瘡,瘡不著痂,漸流利達,耳生瘡,有時目赤,頭髮漸稀,頭皮光緊,漸漸羸瘦,頭大項細;口疳,唇口被蝕,齒齦作五色,或盡峭黑,舌下白瘡,上顎有孔子,口中見臭氣,齒齦被蝕,口唇敗爛;脊疳,疳蝕脊膂,十指皆癢,自咬甲,頭髮焦乾,兩膂虛空,脊樑如鋸,右時腹脹,有時下痢;急疳,下部開張,痢下膿血,有時赤爛,癢不可忍,痢無其度,臭不可堪。並野雞痔病,無名瘡癬,及大人口中有瘡,小兒白禿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垍盒收之。

注意事項

忌漿水、熱面、豬、魚、雞、齏、蒜、滑膩、一切動風物。

使用方法

量病傳藥,若疳在內,以井花水調下,3服止,且將息,不減,再服1杏仁許,3歲半錢;若口中有瘡,用酥少許每夜安唇內,須臾,自至瘡所;老鼻中瘡及鼻赤爛,以酥和綠豆大2丸納鼻中,日2-3度;若頭上瘡,以散敷之;下部外赤爛,以散敷之;若脊膂空虛,準前與服,仍以酥和散摩脊膂上;亦治野雞痔病,綿裹納之,外有頭者,掐破,以散敷之;又治有瘡無名,諸癬疥,用豬脂和塗之;大人口中有瘡,綿裹含之;小兒白禿瘡,以泔清洗去痂,拭乾,先塗油,後敷散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《嬰孺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