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氣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2兩,青橘皮(湯浸去白,焙)1兩,人參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大戟(用河水煮,去皮,焙)1兩,郁李仁半兩,麻仁半兩(與大戟、郁李仁同別搗細,入藥內),甘遂(麩炒微煙生,覆於地上候冷,出火毒)1兩,大黃(銼,炒)2兩,訶黎勒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焦約,不得小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拌和,煉蜜為丸,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煎車前子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
《名家方選》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莪術3錢,莎草根3錢,白朮2錢,生薑1錢,木香5錢。

功效主治

積聚疝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送下。惡苦味者代黑丸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名家方選》。
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聖惠》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(不見火)半兩,茴香(炒)半兩,羌活半兩,檳榔半兩,木瓜半兩,川芎半兩,當歸(酒浸)半兩,黑牽牛2兩,青皮(炒)1兩,陳皮(炒)1兩,大黃1兩半,皂角(不蛀)4兩(一方木瓜)。

功效主治

腰脅俱病,如抱一甕,肌膚堅硬,按之如鼓,兩腳腫滿,不能屈伸,自頭至膻中瘦脊露骨,胸膈痞塞,四肢無力;或一切氣血凝滯,風毒熾盛,腳氣走注作腫毒,或大便秘,腳氣入腹,滿悶,寒熱往來,狀類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熬皂角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60丸,食前溫湯送下;或用生薑、燈心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三引《聖惠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防己1兩半,大黃2兩半,犀角(炙,鎊)1兩,訶黎勒皮1兩,牽牛子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葶藶(炒)1兩,海蛤1兩,芎藭1兩,乾地黃(焙)1兩,木通(銼)1兩,大戟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郁李仁(去皮)1兩,木香1兩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腹米飲送下。覺壅不快則加至15丸,覺通則減至3-5丸。大小便不通,即加至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醫林方》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牽牛半兩(一半生,一半熟),桑白皮3錢,赤茯苓3錢,防己3錢,羌活3錢,陳皮3錢,澤瀉3錢,甜葶藶半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)半兩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加至微利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醫林方》。

《醫學綱目》卷四引《得效》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半斤。

功效主治

血鬱。

炮製方法

童便浸,曬乾,粟米糊為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綱目》卷四引《得效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二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黑牽牛1斤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積氣,宿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取頭末,用蘿蔔去頂蓋,剜令空,納藥末,不許納實,蓋頂紙封,蒸熟,取出藥末;將蘿蔔擂碎,取自然汁,加白豆蔻末2-3錢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任意加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二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黃牽牛10兩(炒,別搗,取粉6兩),木香1兩,青橘皮1兩,檳榔1兩,半夏曲1兩,紫蘇子半兩,五靈脂1兩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臨臥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張氏家傳》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甘草(爁)、芍藥(洗)、官桂(去粗皮,稱)、川當歸(焙)、蓬莪術、乾薑(各炮)、陳橘皮(去瓤,稱)、川大黃(溼紙裹煨,切片子,焙)、巴豆(去皮,用醋5升,入巴豆在銀石器中,熬醋盡取出,研令細)、宣連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積及男子、婦人血氣,臍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糯米粥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常服3-5至10丸,茶湯、溫水任下;如要宣轉,量虛實加至10-15丸;食積、氣積,生薑橘皮湯送下;丈夫之氣,炒茴香鹽湯送下;婦人血氣,當歸醋湯送下;胸膈不快或瀉痢,生薑湯送下;小便淋瀝,燈心湯送下;小兒驚積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巴豆10粒(去皮,分作20片),胡椒20粒,丁香20粒,青橘皮20枚(全者,湯浸去白,每枚入巴豆半粒,胡椒1粒、丁香1粒,用線纏之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乳食不化,腹急氣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米醋1升煮,醋盡取出,焙乾為末,爛飯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半兩,青橘皮(湯去白,焙乾)半兩,檳榔(銼)半兩,黑牽牛(炒)1兩半,郁李仁1分,麻仁3分(別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流注,腳膝腫滿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加麻仁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麻仁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五引《施圓端效方》: 順氣丸

配方組成

杏仁(去皮尖,炒)半兩,揀桂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咽膈痞痛,失音,不語如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含化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五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