鱉甲、蝟皮、豬左懸蹄甲、蜂房、蛇蛻各等分(一方有麝香,無蝟皮)。
五痔,不問內外、牝牡、寒溫、勞溼,悉主之。
上燒存性,為末。
並花水調2錢,空心、臨臥各1服,粥飲調下。5劑不愈,更服。1方亦以敷瘡上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五引《肘後方》。
艾灰、礬灰、蓮蓬灰、牡蠣灰、海螵蛸(燒焦)。
崩中帶下。或因月候未止,而有觸傷;或產後早起,久懸廁上,為風所傷,各隨五臟而為五色:白如涕,赤如血,黃如爛瓜,青如藍汁,黑如衃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前糯米飲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一。
蓮蓬殼、黃絹、血餘、百草霜、棕皮(各燒灰)、山梔(炒黑)、蒲黃(炒黑)、墨、血竭。
血不止成崩。一切失血。
上為細末,調入煎藥服之。或煉蜜為丸。
每服50丸,清米湯送下。
《回春》卷三。
蜈蚣、穿山甲、生鹿角、血管鵝毛、血餘等分(各煅存性)。
陰虛溼熱下注,髒毒腫痛,生於肛門內者。
上為末,和勻。
每服5錢,空心黃酒調下。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