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黃2兩,磁石2兩,硃砂2兩,硫黃2兩,牛黃1兩(研細),麝香半兩(細研)。
上藥前4味各於乳缽內細研,水飛過,於淨垍器中貯之,欲修合時,須5月5日收採青艾嫩者約一擔,擇取用水淨洗,木臼中爛搗,乾淨布中絞取汁,可5升。先埿一爐,致銀鍋,以慢火煎令成膏,斟酌稀稠所得,即先下磁石攪令勻,次下硃砂又攪令勻,次下雄黃又攪令勻,良久去鍋下火,即下硫黃又攪令勻,次下牛黃又攪令勻,次下麝香,須細意攪,要藥末勻,候可丸,即為丸如綠豆大。
忌羊血。
每日空心以溫酒下5丸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八。
幹蟾(酥炙焦)、胡黃連、白蕪荑(去屑)、川黃連(去須)、乾漆半兩(炒煙盡,先為末),雄黃半兩(水飛),麝香1錢(研)。
小兒五疳羸瘦,多生蟲動。
上為末,拌勻,豬膽汁和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10粒,新汲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二。
雄黃1錢,硃砂1錢(另研),杏仁14粒(炒),巴豆7粒,豉(淡者)21粒。
齁(鼻合)喘滿咳嗽,心胸煩悶,傷熱觸毒。
上用米醋半盞,乾薑1片,指大者,煮令幹,研成膏,皂角1寸蜜炙焦,先去子及皮弦,法制牛膽南星1分,同雄、朱、杏膏研細,加少糊丸,如麻子大。
1歲兒5丸,壯者7丸,2歲10丸,淡薑湯送下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白驢蹄2分(熬),大黃4分,綠豆3分(末),砒霜2分,光明砂半分,雄黃1分。
寒熱諸瘧。
上搗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7日內忌油。
發日平旦服2丸,冷水送下。
方出《肘後》卷三,名見《雞峰》卷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