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溼湯

《明醫指掌》卷四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(薑汁拌,炒)1錢,蒼朮(米泔浸,炒)1錢,半夏1錢,藿香葉3分,陳皮5分,茯苓5分,白朮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病久,所下若鼻涕、凍膠,脈遲弱,形體虛怯,四肢倦怠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明醫指掌》卷四。

《回春》卷五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人言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凝住,腳氣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水煮滾熱,再用氈片剪如底樣5-6片,入內同煮,令汁幹為度,取出氈片,曬乾或焙乾。

使用方法

裹腳板上,出汗,如氈溼透,再換1片,出令汗盡即已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五。

《眼科纂要》捲上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連翹、滑石、車前、枳殼、黃芩、川連、木通、粉甘草、陳皮、白茯苓、荊芥、防風。

功效主治

風弦赤爛外障,脾胃溼熱甚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纂要》捲上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九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、蒼朮、厚朴、藿香、陳皮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木瓜、檳榔、白芷、生薑、大棗。

功效主治

腿、股、膝、臏、脛、足病之因於溼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九。

《一盤珠》卷一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白朮、白苓、甘草、乾薑、橘紅、丁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溼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一盤珠》卷一。

《玉案》卷三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8分,澤瀉8分,茵陳8分,豬苓8分,黃芩6分,黃連6分,知母6分,天花粉6分,白朮6分,防己3分,陳皮3分,青皮3分,蒼朮3分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內熱,嘔吐而渴,欲飲冷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三。

《女科萬金方》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檳榔、甘遂、威靈仙、赤芍藥、葶藶、半夏、厚朴、蒼朮、藿香、陳皮、白茯苓、白朮。

功效主治

諸溼,腰膝腫疼,項頸浮腫,筋骨緊急,精液凝滯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
《百一》卷三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白茯苓1兩,蒼朮(米泔浸)1兩,藿香葉(去土)1兩,甘草1兩,橘紅1兩,厚朴1兩,半夏1兩,附子6錢(炮),生薑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中溼,自汗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陽虛自汗,呼吸少氣,風溼,風溫,表實裡虛,表虛裡實,腠理開疏,氣道壅塞,虛汗,盜汗,目黃身腫,胸膈溢滿,腰疼體痛,嘔吐涎沫。治寒溼所傷,身體重著,腰腳痠疼,大便溏洩,小便或澀或利,中溼,傷溼,瘧。

炮製方法

厚朴、半夏、生薑一處搗作餅子,焙乾,同眾藥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2大盞,加生薑10片,煎至1盞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八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半夏曲(炒)、藿香、白茯苓、白朮各等分(一方去白朮,用赤茯苓)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所傷或脾虛停溼,身體重著,腰腳痠痛,面足浮腫,腹脹痞滿,大便溏,小便澀,及溼瘧,洩痢。大病後,及瘧痢瘡疥後,脾土虛弱,一身之間,惟面與雙足浮腫,早起則面甚,晚來則足甚。溼熱痞滿不食。洩瀉溺澀,脈緩者。坐臥卑溼,或冒雨露,或著溼衣而傷溼、發熱惡寒、身重自汗,骨節疼痛,腰腳痺冷。傷食兼溼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2盞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八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蒼朮、茯苓、半夏、厚朴(姜炒)、陳皮、藿香、大腹皮(洗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寒溼所傷,手足軟弱,不能抬舉疼痛,吐瀉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。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羌活、蒼朮、防風、木通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赤芍、官桂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,如初飲冷水,浸溼脾胃以致收靨不齊者。痘當收斂之時,有因溼盛而不得收斂者,其現證輕則有孔漏漿,重則遍體潰爛,肚腹脹、小便短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八: 除溼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錢,桔梗8分,枳殼(麩炒)8分,半夏5分,桑白皮5分,杏仁(去皮尖)5分,甘草(炙)5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2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