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減八味丸

《會約》卷十一: 加減八味丸

配方組成

熟地8兩,棗皮4兩,淮山藥4兩,茯苓3兩(或不用),附子4兩,肉桂3兩,補骨脂(鹽炒)3兩,杜仲(鹽炒)3兩,蓮芯3兩(少則用蓮鬚),牡蠣(煅,醋淬,如是者3次。淨粉)3兩,巴戟(去心,酒浸)4兩,金櫻子(去刺,半生者佳)3兩。

功效主治

命門火衰,腎無關鍵,其淋如膏,不痛不澀,日夜頻流,卻不自知,兩尺脈虛而澀。

炮製方法

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一。

《集驗背疽方》: 加減八味丸

配方組成

幹熟地黃(焙,銼)2兩,真山藥(銼細,微炒)1兩,山茱萸(去核取肉,焙乾)1兩,肉桂(削去粗皮,銼,不見火)1兩(別研,取半兩淨末,和入眾藥,餘粗滓仍勿用),澤瀉(水洗,銼作塊,無灰酒溼,瓦器盛蓋,甑上蒸5次,銼,焙)8錢,牡丹皮(去心枝杖,銼,炒)8錢,白茯苓(去黑皮,銼,焙)8錢,北真五味子(揀去枝杖,慢火炒至透,不得傷火)1兩半(別研羅,和入眾藥。最要真者)。

功效主治

腎水不足,心火上炎,津液虧損,心煩燥渴,易生癰疽,寢汗發熱,形體消瘦,口舌生瘡,牙齦潰爛,咽喉作痛,或腎消小便頻數,或腎虛火不歸元,烘熱咳嗽。癰疽之後,轉作渴疾,或未發疽人,先有渴症者。小兒稟賦腎陰不足,或吐瀉久病,津液虧損,或口舌生瘡,兩足發熱,或痰氣上湧,或手足厥冷。腎虛津乏,心煩燥渴。腎消,小便頻數,白濁,陰痿弱,飲食不多,肌膚漸漸如削,或腿腫腳先瘦小。或先患癰疽而才覺作渴,或有癰疽而無渴。瘡痊後口乾渴,甚則舌或黃,及口舌生瘡不絕。腎水不足,虛火上炎,發熱作渴,口舌生瘡,或牙齦潰爛,咽喉作痛,或形體瘦悴,寢汗發熱,五臟齊損。腎虛火不歸元,烘熱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無灰酒或鹽湯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集驗背疽方》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: 加減八味丸

配方組成

熟地5兩,附子3兩(炮),肉桂3兩(去皮),萸肉3兩,澤瀉1兩半,當歸3兩,吳茱1兩半(醋泡,炒),陽起石3兩(煅),乾薑1兩半(炒)。

功效主治

陰內冰冷。不孕,脈細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川椒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六。

《仙拈集》卷四: 加減八味丸

配方組成

茯苓4兩,山藥4兩,山萸3兩,丹皮3兩,澤瀉3兩,五味3兩,麥冬3兩,肉桂6錢,熟地8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已潰未潰,口乾作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淡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