鎮心丸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1錢,龍齒1錢,牛黃1錢,鐵粉2錢,琥珀2錢,人參2錢,茯苓2錢,防風2錢,全蠍7個(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熱驚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丹砂(別研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栝樓根1兩,凝水石(碎研)2兩,牛黃(研)半兩,犀角(鎊)半兩,知母半兩,龍腦(別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熱實,忪悸恍惚,痰壅昏倦,上盛渴躁,夜臥不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人參湯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丹砂(研)半兩,鐵粉(研)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人參半兩,茯神(去木)1兩,牛黃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,虎睛(研)1雙,琥珀(研)1分,金箔(研)5片,銀箔(研)5片。

功效主治

脈極。驚悸,煩滿,恐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煎金銀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黃芩(去黑心)1兩,大黃1兩(炙熟),荊芥穗2兩,雞蘇(去梗)2兩,甘草(炙)2兩,芍藥2兩,山梔子2兩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鼻衄,小水淋痛,目赤暴腫,或作飛血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熟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紫石英2兩(研),丹砂1兩(研),雄黃(研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茯神(去木)2兩,銀屑2兩,菖蒲2兩,桔梗(去蘆頭,炒)2兩,人參2兩,乾薑(炮)2兩,遠志(去心)2兩,甘草(炙,銼)2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防己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鐵精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怯弱,常多魘夢,恍惚謬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後熟水送下,日3次,稍增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六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銀液(取銀箔,以水銀銷之為泥,合消石及鹽研為粉,燒出水銀,淘出鹽石,研細用之)1兩,川芎1兩,藁本1兩,人參1兩,細辛1兩,石決明半兩,遠志半兩,黑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生黑,外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茶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六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半夏10個(大者),硼砂1錢,硃砂1錢(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半夏以刀切開,將硼砂等末納入,用好瓦一片安半夏,卻將好醋滴在硼砂等內,久炙取幹,研爛,用粟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-7丸,金銀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遠志(去心)1兩1分,鐵精1兩半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半,芎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牡蠣1兩半,龍齒(研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防風(去叉)1兩1分,當歸(切,焙)1兩1分,人參1兩1分,鬼臼1兩1分,白朮1兩1分,生乾地黃1兩1分,丹參1兩1分,桔梗(去蘆頭,炒)1兩1分,甘草(炙)1兩1分,紫菀(去土)1兩,卷柏(去土)1兩,山茱萸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乾薑(炮)1兩,防己1兩,白蘞1兩,羚羊角(鎊)1兩,牛黃(別研)半兩,麝香(別研)3分,銀箔400片(別研),虎睛1對(酒浸,炙令黃,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風邪驚悸,恍惚悲傷,或夢寐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漸加至30丸,食後以酒送下。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六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遠志2錢,雄黃2錢,鐵粉2錢,琥珀2錢,辰砂1錢,麝香5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癇。面赤目瞪,吐舌,心煩,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黃豆大,金銀箔20片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麥門冬煎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六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八引《保童秘要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葉子青、硃砂、麝香、磨刀石(新瓦上磨取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荊芥水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用荊芥、薄荷湯磨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八引《保童秘要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聚寶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,鐵粉(飛)半兩,天竺黃半兩,釣藤半兩,麝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熱涎生,眠睡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生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九引《聚寶方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茅先生方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(別研)半兩,白附子半兩,白殭蠶(酒洗)半兩,蟬蛻(去翅足淨洗)半兩,茯神(去皮)半兩,全蠍1分(去尾丁),片腦隨意加入,麝香隨意加入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拌合薄荷自然汁為丸,如豌豆大,銀硃拌腦、麝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用金銀薄荷湯磨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茅先生方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半兩,犀角(末)半兩,升麻半兩,大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遠志(去心)1兩,人參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柏子仁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茺蔚子1兩,山芋1兩,車前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熱生丁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茶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一。

《養老奉親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辰砂1兩,桂1兩,遠志(去心)1兩,人參1兩,茯苓2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石菖蒲1兩半,乾地黃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心氣不足,健忘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辰砂外,併為末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-15丸,空心薄菏酒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養老奉親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末1兩,白茯苓(去黑皮,為末)1兩,山芋(末)1兩,凝水石(煅,研)1兩,寒食麵1兩,甘草(末)3分,麝香(研)半錢,龍腦(研)半錢,甜消(研)2錢,丹砂(研)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手足潮搐,咬牙直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丸至1丸,食後臨臥煎金銀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
《袖珍小兒》卷二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桔梗、山藥、山梔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,金銀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二。

《易簡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5兩,茯苓5兩,甘草5兩,山藥15兩,紫河車2兩半(黑豆水煮飲,切片,焙乾),硃砂(研)10兩,麝香5分,龍腦1兩,牙消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驚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,用金箔120片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易簡方》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(附方)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甜消(白者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,取末)1兩,寒水石(燒)1兩,幹山藥(白者)2兩,白茯苓2兩,硃砂1兩,龍腦1錢,麝香1錢(後3味並研碎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痰盛,及心神恍惚,睡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,如要紅色,入頂好胭脂2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丸至2丸,食後溫水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(附方)。

方出《百一》卷一,名見《得效》卷八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大附子1個(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、虛人用心過度,心氣不足,心脈虛弱者。

炮製方法

切作片子,疏絹袋盛,用地黃自然汁1大升,於銀石器中慢火熬,候地黃汁將盡,取出附子,曬乾為末,再入餘地黃汁研製成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百一》卷一,名見《得效》卷八。

《幼科類萃》卷十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1錢,龍齒1錢,牛黃1錢,鐵粉、琥珀、人參、茯神、防風、全蠍7個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3歲兒每服1字,燈心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類萃》卷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丁香半分,天竺黃1分,石膏1分,生犀(末)1錢,牛黃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當心硬,或兩脅脹硬不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粒,春、夏枳殼湯下;秋、冬茯苓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烏鳥屎(又名燕子屎,新瓦焙乾)、京香墨(醋煅)、虎睛、麻黃、豆豉、牛黃、黃蠟、麝香少許,珍珠、地龍(活者,全)、幹蠍10個(炒),南星(作薄片,用童便浸3日,焙)、防風、白鮮皮、猢猻骨、硃砂、風化消(除麝、蠍外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風,急慢驚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水飛過,用銀圈杵作餅子,以麝香、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臥時用井水磨服,時病身熱,瘡癤熱毒,用薑汁磨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川大黃、車前子、亂髮灰。

功效主治

黃疸鼻衄,小水淋痛,目赤暴腫,或作飛血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蔥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紫石英(別研)半兩,丹砂(別研)半兩,茯神(去木)半兩,銀屑(別研)半兩,雄黃(別研)半兩,菖蒲半兩,人參半兩,桔梗(銼,炒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甘草(炙半兩,銼)半兩,當歸(切半兩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防風(去叉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鐵精(研)1兩,防己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虛弱,風熱所乘,驚悸不寧,胸中逆氣,魘夢參錯,謬忘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別研藥和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漸加至2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三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石決明1兩,人參1兩,茯苓1兩,大黃1兩,遠志2兩,細辛2兩,幹山藥2兩,防風2兩。

功效主治

膜入水輪,外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腹茶清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龍木論》卷三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劉氏家傳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1錢,雄黃(通明者,研)1錢,全蠍(生,為末)7個,麝香半分,龍腦半分,巴豆7粒(以紙出油盡成霜,同眾藥和勻,出油了,取12分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,熱積驚瀉,痰涎壅滯,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勻,水糊為丸,如粟米大,陰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歲1丸,隨年數、金銀薄菏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常服2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銀箔(研)100片,蜣螂3枚(去頭足,炙),大黃(銼,炒)1兩半,丹砂(研)1兩半,升麻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犀角(屑)1兩,山梔子仁1兩,龍齒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鐵粉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3-5歲每服2-3丸,7-10歲每服5丸,大人每服15丸,兒童乳後新汲水研灌之,大人食後溫漿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廣濟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茯神8分,人參8分,龍齒(研)8分,升麻8分,石膏(研)8分,黃芩8分,茯苓8分,麥門冬8分(去心),銀箔200番(研),虎睛1具(炙),枳實(炙)6分,白蘞6分,玄參6分,芍藥6分,葳蕤6分,甘草(炙)6分,生薑2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風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醋、蒜、面、粘食、陳臭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漸加至30丸,食後以飲送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一引《嬰孺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3分,桂心3分,蜀椒3分,茯苓3分,附子(炮)3分,細辛2分,乾薑2分,半夏2分,牛黃2分,桔梗10分,白薇5分,防葵4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癇,時時發作,將成厥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5-6歲兒每服3丸,日3次,先食服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一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犀角屑1兩,天竺黃半兩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如粉),鉛霜1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龍齒半兩,金箔50片(研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1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生乾地黃半兩,龍膽半兩(去蘆頭),鐵粉3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心風。狂言多驚,迷悶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分,煎竹葉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益智仁2兩,龍骨(煅)半兩,牡蠣粉1兩,茯神(去木)1兩,龍齒1分。

功效主治

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腹鹽湯送下;婦人艾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四。

《眼科全書》卷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、人參、白茯苓、遠志、山藥、款冬花、防風、玄參、柴胡、知母、麥冬、熟地。

功效主治

膜入水輪外障,日久,不疼不痛,不淚不紅,如釘入木,如玉有瑕,如玳瑁之有黑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40丸,空心以煮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全書》卷五。

《千金》卷十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紫石英3分,茯苓3分,菖蒲3分,蓯蓉3分,遠志3分,大黃3分,大豆卷3分,麥門冬3分,當歸3分,細辛3分,卷柏3分,乾薑3分,防風6分,人參6分,澤瀉6分,秦艽6分,丹參6分,石膏3分,芍藥3分,柏子仁3分,烏頭7分,桂心7分,桔梗7分,甘草7分,薯蕷7分,白蘞2分,鐵精2分,銀屑2分,前胡2分,牛黃2分,白朮8分,半夏8分,乾地黃12分,(庶蟲)蟲12枚,大棗50枚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,夢寤驚悸,風邪鬼注、寒熱往來,腹中積聚,憂恚結氣;男子失精;婦人赤白注漏,或月水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蜜、棗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加至20丸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虎睛1對(用生羊血浸1宿,濾出陰乾),金箔50片(細研),銀箔50片(細研),硃砂2兩(細研,水飛),茯神半兩,羚羊角屑1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蒲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因折傷驚悸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棗肉入煉蜜同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茯神湯送下,食後、夜臥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鉛霜1分(研入),天竹黃半兩,硃砂半兩,龍齒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松脂(研)半兩,鐵粉3分,犀角屑1兩,人參1兩,茯神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金箔50片。

功效主治

心風。狂言多驚,迷悶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煎竹葉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深師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銀屑1分半(研),牛黃9銖,丹砂(研)5分,甘草(炙)5分,麥門冬(去心)5分,遠志(去心)5分,防葵4分,人參4分,防風4分,細辛4分,茯神4分,椒(汗)4分,附子(炮)4分,紫石英(研)4分,桂心6分,乾薑6分,菖蒲3分,紫菀3分。

功效主治

老小心氣不足,虛弱,時苦小語,勞則劇;及風邪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菜、生蔥、豬肉、生血、酢物、餳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食前服,日3次,不知,稍稍增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五引《深師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銀箔50片,水銀半兩,黑錫半兩(同水銀結砂子,與銀箔共研),龍齒半兩,人參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麝香(研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犀角(鎊)半兩,牛黃(研)半兩,虎睛1對(酒浸1宿,炙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風邪驚冒,鬱悶心煩,伸欠倦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同研令勻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食後、臨臥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茯神(去木)1兩半,人參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半,龍齒1兩半,升麻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銀箔200片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虛驚悸,或因憂慮神氣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-20丸,早、晚食後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1兩,乳香3分,白芥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邪熱,恍惚驚怖,不得眠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各研令細,煮稀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、臨臥煎桃枝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引《博濟方》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金箔30片,銀箔30片,牛黃1錢(研),茯神半兩(去皮),鐵粉半兩(研),龍腦1錢(研),防葵半兩,人參半兩,雄黃1分(研),硃砂半兩(研),犀角1分(銼),大黃1分(蒸),龍齒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慢驚風,搐搦不定,中焦壅熱;大人心神不定,多怔忪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小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看兒大小,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引《博濟方》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六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秦艽3分,柏實3分,當歸3分,乾漆(熬)3分,白蘞3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熬)3分,芎3分,澤瀉1兩,乾地黃6分,防風4分,人參4分,甘草1兩(炙),白朮2分,薯蕷2分,茯苓2分,乾薑2分,麥門冬(去心)2兩,前胡4分。

功效主治

胃氣厥實,風邪入髒,喜怒愁憂,心意不定,恍惚喜忘,夜不得寐,諸邪氣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菜、蕪荑、桃李、雀肉、酢物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前以飲送服,日3次,不知,稍增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鐵精3分,人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1兩,龍齒3分,金箔1分,鉛霜1分半(金銀箔同細研),銀箔1分,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半兩,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。氣壅,多驚悸,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後竹葉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二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防風5分,人參5分,龍齒5分,芎1兩,鐵精1兩,當歸1兩,乾地黃5分,黃耆1兩,麥門冬5分(去心),柏子仁1兩,桂心1兩,遠志5分(去心),白鮮皮3分,白朮5分,雄黃1兩(研),菖蒲1兩,茯苓1兩,桔梗1兩,乾薑5分,光明砂1兩(研),鍾乳半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損心不能言語,心下懸急苦痛,舉動不安,數數口中腥,客熱心中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慎腥臭等,常宜小進食為佳,宜吃酥乳,倍日將息;藥服訖仰臥少時,即左右換臥,及數轉動,腰底安物,不得勞役身心;服丸後二日風動,藥氣衝頭,兩眼赤痛,久而不愈者,法取棗根(直入地二尺者)白皮一握,水一升,煮取半升,服之即愈。

使用方法

先服玄參3兩,乾地黃3兩,黃耆3兩,地骨皮3兩,蓯蓉3兩,丹參5兩,牛膝3兩,五味子3兩,麥門冬3兩(去心),杏仁2兩(去皮尖),細辛3兩,磁石5兩,生薑3兩(切),茯苓3兩,橘皮2兩,韭子半升,柴胡2兩(去苗),(口父)咀,以水3鬥,煮取3升,分3服;後3日乃服上丸5丸,漸加至15丸,稍加至30丸,1日2次,食後飲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二。

《審視瑤函》卷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(另研),生地(酒洗,炒)5錢,當歸身(酒洗,炒)5錢,遠志肉(去心)5錢,茯神5錢,金箔15片,石菖蒲(9節者佳)2錢半,川黃連2錢半,辰砂2錢(另研)。

功效主治

心癇驚悸,憂愁思慮傷心,惕然心跳,動振不安,面赤吐舌,目瞪。

炮製方法

六味草藥為細末,後入牛黃,辰砂為末,豬心血為丸,如黍米大,金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60丸,煮豬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審視瑤函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乾漆(碎)4兩,人參半兩,黃耆(銼)1兩,萆薢1兩(上4味以醋5升同煮幹,炒令青煙出即住),麝香(研)1分,丹砂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風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狗膽4枚,取汁同醋煮麵糊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丸,以磨刀水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紫石英(細研,水飛)1兩,硃砂(細研,水飛)1兩,白石英(細研,水飛)1兩,龍齒(細研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細辛1兩,赤箭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幹熟地黃1兩,白茯苓1兩,犀角屑1兩,沙參(去蘆頭)1兩,菖蒲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遠志半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心風。恍惚,驚恐失常,或瞋恚悲愁,情意不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二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熟地8兩,棗仁4兩,茯神3兩(去木),人參4兩,麥冬4兩(去心),五味2兩,天冬4兩(去心),山藥4兩(炒),遠志2兩,龍齒3兩,肉桂3兩(去皮),硃砂1兩。

功效主治

怔忡不寧,脈弦數極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金箔50片(細研),銀箔50片(細研),水銀半兩(以小棗肉研令星盡),牛黃1分(細研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遠志1分(去心),防葵半兩,漢防己1分,白蘞1分,鐵粉半兩(細研),紫石英半兩(細研,水飛),真珠末半兩,雄黃半兩(細研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芍藥半兩,茯神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金銀等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薄荷湯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銀屑12銖,水銀20銖,牛黃6銖,大黃6分,茯苓3分,茯神2分,遠志2分,防己2分,白蘞2分,雄黃2分,人參2分,芍藥2分,防葵4分,鐵精4分,紫石英4分,真朱4分(一方無牛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心驚癇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水銀和銀屑研如泥,別治諸藥,和丸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兒每服2丸,隨兒大小增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鎮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犀角屑半兩,金箔30片(細研),銀箔30片(細研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茯神半兩,子芩半兩,馬牙消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天竺黃半兩(細研),龍齒1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煩躁,多渴少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竹瀝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