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附散

《青囊秘傳》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1斤,白及4兩。

功效主治

面板色白木硬之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蔥白、生薑汁調服。或再將麩皮炒熱熨,隨症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(炒)1兩,槐花(炒)1兩,大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赤腫痛,眵淚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入沙糖少許,食後冷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
《三因》卷十四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酒1盞,煎海藻1錢重,至半盞,先撈海藻嚼細,用所煎酒調香附末2錢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六引《衛生家寶》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4兩(先以河水洗淨,控幹用),生薑3兩(洗淨,切如穀子大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牙疼,及無故牙動,牙宣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3宿慢火炒,以幹為度,如牙藥用之。如牙疼先揩藥,良久,卻以荊芥湯漱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六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七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、山梔、黃連、橘紅、半夏。

功效主治

噯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七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五引陳景初方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天仙藤(洗,略炒)、香附子(炒)、陳皮、甘草、烏藥(不須要天台者,但得軟白,香而辣者良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自三月成服之後,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,行步艱辛,以至喘悶,飲食不美,似水氣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大盞,加生薑3片,木瓜3片,紫蘇3葉,同煎至7分,放溫澄清,空心、食前服,日3次。小便利,氣脈通,體輕,腫漸消,更不須多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五引陳景初方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末3錢,幹胭脂1錢,密陀僧1錢,輕粉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耳內有膿水不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吹入耳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。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三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1兩(炒),枳殼7錢半(炒),當歸半兩,川芎半兩,槐花半兩(炒)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鍾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取7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三。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米(童便浸曬略炒)。

功效主治

胎前產後諸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白湯、溫酒任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
方出《本事》卷十引徐朝奉方,名見《本事方釋義》卷十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(舂去皮毛,中斷之,略炒)。

功效主治

下血不止,或成五色崩漏;產後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用清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本事》卷十引徐朝奉方,名見《本事方釋義》卷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引《經驗良方》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(去毛)。

功效主治

膿耳,聤耳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棉杖送於耳中,或幹摻。立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慎齋遺書》卷八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香附(鹽、酒、便、醋4分制之)、烏藥。

功效主治

氣血凝滯,渾身脹痛,六脈有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酒送下4-5分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慎齋遺書》卷八。

《眼科闡微》卷三: 香附散

配方組成

夏枯草3兩,香附2兩,甘草4錢。

功效主治

目珠、眉稜骨及頭半邊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茶清調下。服下則疼減半,5服全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闡微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