側柏葉(蒸乾)1兩,人參1兩(焙乾)。
吐血下血,其證因內損,或因酒食勞損,或心肺脈破,血氣妄行,血如湧泉,口鼻俱出,須臾不救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入飛羅面2錢,新汲水調如稀糊,啜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引《澹寮方》。
柏葉(焙)1兩,蒲黃1兩,木香半兩,烏魚骨(去甲,炙)半兩,棕皮半兩,當歸(洗,切,焙)半兩,婦人油發(與棕皮2味燒灰)半兩,阿膠(炙燥)1兩。
吐血後,胸中痞,口乾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匕,用糯米粥飲入地黃汁少許,暖令溫調下,不拘時候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柏葉3兩,大黃1兩,黃芩1兩。
髒毒,脈盛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米飲調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五。
柏葉2兩,地榆1兩(銼)。
久血痢,小腸結痛不可忍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二。
側柏葉4兩,何首烏2兩,地骨皮2兩,白芷2兩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半兩,入生薑10片,水1大碗,煎5-7沸,去滓,淋洗髭鬚,臨睡用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柏葉不拘多少(瓦上焙乾)。
血崩不止;憂恚吐血,煩滿少氣,胸中疼痛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米飲調下。
《產寶諸方》。
柏葉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山梔子(去皮)半兩,枳殼(去瓤,銼,麩炒)半兩,羌活(去蘆)半兩,羊肝石半兩,白蒺藜(炒去角)半兩,升麻半兩,子芩(去皮)半兩,防風(去釵股)半兩,牛蒡子(隔紙炒)半兩,荊芥穗半兩,茺蔚子半兩,大黃(溼紙裹,甑上蒸)半兩,苦參1兩,烏蛇1條(酒浸,去皮骨,焙乾)。
癘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水調下,1日7-8服。
《本事》卷三。
柏葉3分,阿膠半兩,當歸半兩,熟地黃半兩,赤芍半兩,牡蠣半兩。
婦人赤白帶下,腹內痛,四肢煩疼,不欲飲食。日漸羸瘦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柏葉(炙黃)2兩,芎1兩,芍藥1兩,白芷1兩,乾薑(炮)1兩,牡丹(去心)1兩,當歸(焙)半兩。
婦人帶下,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前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二。
柏葉1兩半(微炙),續斷1兩半,芎1兩半,禹餘糧2兩半(燒,醋淬7遍),艾葉1兩(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赤石脂1兩,牡蠣1兩(燒為粉),地榆1兩(銼),生乾地黃1兩(銼),當歸1兩半(銼,微炒),鹿茸1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龜甲1兩半(塗酥炙令黃),鱉甲1兩半(塗酥炙令黃)。
婦人元氣虛弱,崩中漏下,面色萎黃,消瘦乏力,腹中疼痛,不思飲食,亦治白帶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柏葉1兩(微炙),牛角(角思)2兩(燒灰),芎半兩,禹餘糧1兩(燒,醋淬7遍),黃耆1兩(銼),白芍藥3分,龍骨1兩,白朮3分,丹參3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婦人帶下五色,四肢黃瘦,心煩食少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用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柏葉2兩(微炙),黃芩2兩,車前子2兩,甘草2兩(炙微赤,銼)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。
小便出血,心神煩熱,口乾,眠臥不安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地黃半兩,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柏葉1兩,黃芩1兩,桂心1兩,阿膠(搗碎,炒令黃燥)1兩,甘草半兩(銼,生用),熟乾地黃1兩。
虛損,小便出血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2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溫溫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青柏葉1兩,生乾地黃1兩,阿膠1分(搗碎,炒令黃)。
傷寒吐血不止。
上為末。
以水1大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別攪馬通汁1合,相和,更煎1-2沸,分溫3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寒食收柏葉(燒灰)1斤,露蜂窠半兩(微炙),蜣螂5個(燒灰),密陀僧半兩,膩粉1錢,石灰1錢。
一切久惡瘡不愈。
上為細散。
濃煎漿水,淋洗瘡後,用雞子清調貼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側柏葉3分,芍藥3分,艾3分,熟乾地黃(焙)1兩,禹餘糧(醋淬)1兩,麒麟竭1兩,當歸(銼,焙)3分,牛角(角思)(炙)3分。
婦人傷中血下兼帶,或白或赤,臍下痛。
上為細末,研勻。
每服2錢匕,生薑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側柏葉(炒黃,為末)5錢,蚯蚓糞(韭菜田內者佳)5錢,黃柏5錢,大黃5錢,赤豆3錢,輕粉3錢。
三焦火甚,致生火丹,作癢或作痛,延及遍身。
上為細末。
新汲水調搽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