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茱萸2兩,生薑5兩,橘皮3兩,桂心2兩,大檳榔10個。
腳氣病,但覺腳腫疼悶沉重,有時緩弱,乍衝心腹滿悶,小腹下不仁,有時急痛。
上切。
忌生蔥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去滓,分3次溫服,服相去如人行7-8裡久。1服覺諸狀可,欲重合服亦佳。服湯後,將息經3-4日,即服桑根白皮等六味丸。
《外臺》卷十九引許仁則方。
吳茱萸半升,款冬花1兩,桂心1兩,生薑1兩,射干2兩,紫菀2兩。
小兒咳逆,連年不止。
以水6升,煮取1升半,先哺乳,後服3合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嬰孺方》。
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大棗5個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生薑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傷寒吐利,手足逆冷,心煩悶絕。
上銼細。
以水2大盞半,煎至1盞半,去滓,分3次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吳茱萸(湯淘3遍,焙乾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)3分,乾薑(炮裂)半兩,桂(去粗皮)1兩,細辛(去苗葉)3分。
傷寒手足厥冷,脈細欲絕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,酒半盞,大棗3個(劈破)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吳茱萸1分(湯洗,焙乾炒)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,人參3分,幹木瓜半兩,藿香葉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丁香(炒)半兩。
傷寒後霍亂,吐利腹脹,轉筋,手足冷,飲食不消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六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半兩,蔥花(切)半開。
脾心痛,痛則脹痛如錐刺。
上拌令勻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7分,去滓溫服,食頃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,乾薑(炮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芎1兩,虻蟲(去翅足,炒)1兩,水蛭(糯米同炒米熟,去米)1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梔子仁6個,桃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)2兩,芍藥1兩半。
婦人月水不通,心腹(疒丂)痛欲死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有頃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吳茱萸(湯洗,炒幹)1兩,白附子半兩,天南星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赤芍藥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白檀半兩,五味子半兩,桔梗半兩,蒼朮(米泔浸一宿,去皮)1兩,莎草根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1兩,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)1兩,甘草(炙)1兩半。
傷寒陰毒。
上銼,入淨鍋內,慢火炒令黃,再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吳茱萸(湯漫,焙炒)1兩1分,木香2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2兩,大腹(連皮子,銼)5個,牽牛子1兩(別搗末,湯成下)。
腳氣已發,兼宿冷氣衝心煩痛,大便秘澀,腹脹如鼓,漸至悶亂。
上除牽牛子外,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煎取7分,去滓,納牽牛子末1錢匕,攪令勻,空心服之。以大小便通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吳茱萸4兩,木瓜5兩,蒼朮2兩,鹽1兩。
有感冷溼氣,吐瀉轉筋。
以酒、醋各2盞,同煮至幹,為末。
白湯調服3錢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三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黃耆1兩,川芎1兩,甘草(炙)1兩半,吳茱萸半兩(湯泡)。
妊娠傷胎,數落而不結實,或冷或熱。
上為末。
忌生冷果實。
每服2錢,空心,食前溫酒調下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八。
吳茱萸(湯淘)1兩2錢,厚朴(生薑制)1兩2錢,官桂(去皮)1兩2錢,乾薑(炮)1兩2錢,白朮半兩,陳皮(去白)半兩,蜀椒(出子)半兩。
陰盛生寒,腹滿腹脹,且常常如飽,不欲飲食,進之無味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水1大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《宣明論》卷一。
黃連4兩,吳茱萸3分,當歸3分,石榴皮3兩。
積冷,赤白痢下不斷,變成赤黑汁,形如爛魚腹腸,疼痛,不能飲食。
上為粗未。
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青嫩蒴藋1大握,附子2兩,青橘皮1兩,吳茱萸1兩,川椒1兩。
上為粗末,作二次使。
每次水5升,煮30餘沸,去滓,先淋右肩至手指,無風處淋之,3-5日1次。再暖湯,方淋右膝踝至腳趾為佳。
《雞峰》卷四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3分,桂(去粗皮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1分,當歸(切,焙)3分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半兩。
產後肺感寒,咳嗽不已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吳茱萸(湯浸,焙乾炒)半兩,人參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茯苓(去黑皮)1兩,桔梗(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1兩,芍藥1兩。
妊娠胃冷,心腹刺痛,氣逆嘔噦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吳茱萸(湯浸一宿,焙乾炒)2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個,芎2兩,乾薑(炮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多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心中寒,心背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大棗2個(擘破)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升,生薑(切,炒)5兩,桂(去粗皮)5兩,大棗(去核,炒)10個,人參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小麥1兩半,牡丹皮1兩半,半夏(湯洗7遍)2兩半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20個。
婦人月水不調。或多或少,腹中冷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半盞,酒半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良久再服;如不飲酒,只以水煎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吳茱萸(湯泡)1錢,玄胡索1錢,官桂5分,木香5分。
婦人、室女內外著寒,小腹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空心或食前滾湯1杯調衝,酒2杯調服;未痊再服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三引《集驗方》。
吳茱萸(湯浸,焙乾炒)1兩,乾薑(炮)1兩。
霍亂乾嘔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九。
吳茱萸(湯洗7遍)半兩。
久心痛。
以漿水1碗半,煎至1碗,去滓,頻頻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吳茱萸(湯洗,炒幹)3分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1兩半,芍藥1兩半,木香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桔梗1兩半,檳榔(銼)3個。
腳氣心腹妨痛,坐臥不安,大腸澀滯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四。
吳茱萸(湯浸3次,焙乾炒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風毒腳氣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生薑半分(拍破)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,日晚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吳茱萸(淘,炒)半兩,草豆蔻仁10個,甘草(炙)1分,幹木瓜(去皮瓤並子,焙)3分。
霍亂不得利,氣急膨滿,(疒丂)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黑豆100粒,水1盞半,煎至1盞、去滓熱服,如人行5裡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吳茱萸(湯洗,焙炒)半兩,黃連(去須,炒)1兩,赤芍藥1兩。
冷熱赤白痢疾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吳茱萸(湯洗7遍,焙炒)1兩,半夏(湯洗7遍,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冷痰,吞酸吐水,胸中不快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取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四。
吳茱萸(湯浸,焙炒)2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,桂(去粗皮)2兩,乾薑(炮)2兩,白朮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人參1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,炒出汗)半兩。
陰盛生寒,腹滿腹脹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4錢匕,以水1盞半,入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豆豉1升,茱萸1升。
中風口噤,悶亂不知人,湯飲不下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,稍稍服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兩,乾薑(炮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塗,炙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個。
脾心痛如刺,或繞臍(疒丂)痛,汗出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入大棗2個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吳茱萸1升,半夏1升,小麥1升,甘草1兩,人參1兩,桂心1兩,大棗10個,生薑8兩。
久寒,胸脅逆滿,不能食。
上(口父)咀。以酒5升、水3升,煮取3升,分3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半兩,蒼朮(米泔浸一宿,切,焙)半兩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人參半兩,芎半兩,藿香葉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脾瘧,寒熱時作,肌瘦食減,腸洩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生薑2片,煎至7分,去滓,未發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六。
吳茱萸(湯浸,焙炒)1兩,乾薑(炮)1兩,甘草(炙)1兩半。
霍亂心腹痛,嘔吐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吳茱萸1兩半(湯洗7次),桔梗半兩,福姜(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半夏(泡7次)半兩,防風半兩,真細辛半兩,白茯苓半兩,牡丹皮半兩,桂心半兩,當歸(酒炒)半兩。
產後虛勞百症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3盞半,煎至7分,頓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五。
吳茱萸湯(湯洗,焙)3兩。
脾臟虛冷,心腹疼痛。
每服1分(不搗),以水2盞,入生薑1分(切)、蔥白5寸(切),同煎取8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吳茱萸(湯浸,焙炒)1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,半夏(湯洗7遍,焙)1分,乾薑(炮)1分,芎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,麻黃(去根節)1分,高良薑1分,藁本(去苗土)1分,桂(去粗皮)1分。
寒瘧,先寒後熱,頭痛不可忍,熱極即汗出煩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未發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四。
甘草(炙)、黃耆、人參、川芎、白朮、熟地黃(洗,蒸)、吳茱萸各等分。
妊娠懷胎,數落而不結實。
上為末。
忌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、醋物。
每服2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三引《便產須知》。
當歸2錢,肉桂2錢,吳茱萸2錢,丹皮2錢,半夏(制)2錢,麥冬2錢,防風1錢,細辛1錢,藁本1錢,乾薑1錢,茯苓1錢,木香1錢,炙甘草1錢。
婦人胞中不虛,惟受風寒為病,經行腹痛。
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四十四。
蒼朮1錢,麻黃5分,羌活5分,吳茱萸3分,藁本、柴胡、升麻、黃耆2分,半夏、川烏、蔓荊子1分,細辛、紅花少許。
厥陰頭痛,項痛,或吐痰沫,冷厥,其脈浮緩。
水煎服。
《何氏濟生論》卷三。
半夏(姜制)、吳茱萸、川芎、炙甘草、人參、白茯苓、白芷、廣陳皮各等分。
厥陰經頭風頭痛,四肢厥,嘔吐痰沫。
上銼1劑。
加生薑3片,白水2鍾,煎至8分,食後服。
《審視瑤函》卷三。
麻黃5分(去節),羌活5分(去蘆),吳茱萸4分,藁本3分,升麻3分,黃耆3分,黃芩1錢,當歸(酒洗)1錢,黃柏(炒)1錢,川芎1錢,蔓荊子3分,細辛3分,柴胡3分,黃連(炒)3分,半夏(泡)3分,紅花3分,蒼朮(米泔浸一晝夜,曬乾,炒)1錢。
厥陰頭痛,或痰涎厥冷,脈浮而緩。
上銼1劑。
水2盞,煎8分服。
《明醫指掌》卷六。
吳茱萸(炒)1錢半,桔梗、乾薑(炒)、炙草、半夏(制)、細辛、當歸、白茯苓、桂心、陳皮。
婦人髒氣本虛,宿夾積冷,胸腹脹痛,嘔吐噁心,飲食減少,或因新產血氣暴虛,風冷乘之,以致寒邪內勝,宿疾益加。
生薑為引,水煎,熱服。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。
吳茱萸2兩,防風12銖,桔梗12銖,乾薑12銖,甘草12銖,細辛12銖,當歸12銖,乾地黃18銖。
婦人先有寒冷,胸滿痛,或心腹刺痛,或嘔吐食少,或腫,或寒,或下痢,氣息綿惙欲絕,產後益劇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4升,煮取1升半,去滓服,日2次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吳茱萸1升(洗),人參3兩,生薑6兩(切),大棗12枚(擘)。
胃中虛寒,乾嘔,胸滿,吐涎沫;厥陰頭痛;少陰吐利,手足逆冷;吞酸。現用於神經性嘔吐、偏頭痛、神經性頭痛、美尼爾氏綜合症等屬肝胃虛寒者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,去滓,溫服7合,日3次。
《傷寒論》。
吳茱萸(湯浸,焙乾炒)2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3分,細辛(去苗葉)3分,高良薑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乾薑(炮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厥疝,陰冷囊寒。積氣上逆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以水2盞,煎取1盞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吳茱萸5合,桂1兩。
卒心痛。
用酒2升半,煎取1升,分2次服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吳茱萸(湯浸,焙炒)1兩,白朮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半,蓽茇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2兩,檳榔(銼)2兩半,人參1兩半,大黃(銼,炒)2兩。
霍亂,嘔吐酸水,氣結心下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竹茹彈子大,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吳茱萸4升,淡竹葉(切)1升。
腳氣攻心欲死者。
上以水1鬥,煮取2升,去滓,分5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