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,柴胡、山梔。
小兒脾胃實火作渴,口舌生瘡,或唇口腫痛,齒齦潰爛,焮連頭面,或惡寒發熱,或重舌馬牙,吐舌流涎;因乳母情慾厚味,積熱傳兒,致小兒膏淋,小便不通。
水煎,子母均宜服。
《保嬰撮要》卷一。
黃連(炒)1錢,生地黃1錢,升麻1錢,牡丹皮8分,當歸3錢2分,芍藥、柴胡。
脾胃肝膽經熱。
水煎服。
《口齒類要》。
黃連(炒)1錢5分,生地黃1錢,牡丹皮1錢,當歸1錢,升麻2錢,犀角、連翹、甘草。
脾胃有熱,口舌生瘡,齒齦腐爛疼痛,或吐血。醇酒厚味,唇齒作痛,或齒齦潰爛,或連頭面頸項作痛。妊娠吐衄。牙疼出血口臭。胃火吐血。
水煎服。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二十四。
當歸身(酒浸)1錢,黃連2錢,生地黃(酒洗)2錢,升麻2錢,牡丹皮1錢半,石膏3錢。
膏粱積熱,產後便血。
上銼。
水煎服。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四。
生地、當歸、犀角、連翹、靈脂、升麻、丹皮、川連、甘草、力子、制軍、使君子。
麻症熱留胃中,餘毒上衝,致患牙疳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,芍藥、山梔。
脾熱口臭。
《證治匯補》卷四。
升麻、白芷、防風、白芍藥、幹葛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羌活、麻黃、紫背浮萍、木賊草各等分。
癘風熱毒在表。
每次5-7錢,水煎服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五。
當歸尾2錢,生地黃3錢,牡丹皮3錢,升麻4分,黃連6分,防風1錢5分,荊芥1錢,軟石膏3錢。
胃經火盛,致牙齒腫痛,上下牙痛,牽引頭腦而熱,其齒喜冷惡熱者;胃中蘊熱,中脘作痛,痛後火氣發洩,必作寒熱乃止;及齒齦腫痛出血。
上銼1劑。
水煎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