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黃散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玄參1兩,甘草1兩(生,銼),赤芍藥1兩,黃耆1兩(銼),木通1兩(銼),黃芩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地骨皮1兩,赤茯苓1兩半,川升麻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癰腫,熱毒疼痛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竹葉20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茯神3分,葳蕤3分,知母3分,栝樓1兩,黃耆1兩(銼),地骨皮1兩,石膏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煩熱,口熱,頰赤,多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小兒痘疹方論》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半兩,麥門冬(去心)3錢,杏仁2錢,款冬花2錢,陳皮2錢,甘草2錢半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斑疹,麻疹,身熱口乾,肺熱咳嗽,心煩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大盞,煎至6合,去滓,徐徐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痘疹方論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汁5合,當歸1分,白芷1分,細辛1分,鹽花1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風攻頭面,齒齦腫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相和令勻,於銀器中煎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臨用時以藥厚塗於牙齦上,有津即咽之,日3夜2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2兩,黃芩1兩,赤芍藥1兩,黃連(去須)1兩,蒲黃1兩,地骨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肺積熱,流注大腸,大便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竹茹1雞子大,煎至5分,去滓,頻溫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汁1升,生藕汁3合,青蒿汁3合,生薑2兩(取汁),蜜4兩,酥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知母1兩,雞蘇葉1兩,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鹿角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桑根白皮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勞熱至甚,吐血不止,心神煩躁,少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與煎藥汁納於銀器中,攪令勻,慢火煎成膏,收瓷盒中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不拘時候,以溫粥飲調下半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犀角屑1分,黃芩1分,竹茹1分,麥門冬1分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熅黃。頭痛口苦,舌根幹黑,喘息不調,鼻中血出,心神煩亂,作悵望之聲,小便赤色如紅花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2大盞,煎至1大盞去滓,分為2服,如人行5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白茅根1兩,木通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實熱,心中煩悶,少腹熱痛,小便赤澀或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中盞,入蔥白5寸,同煎6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頻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兩半,麥門冬1兩半,雞蘇苗1兩,赤茯苓1兩,玄參1兩,甘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咽喉內生瘡,唾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入竹茹1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溫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六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乾地黃1兩,北柴胡1兩,羌活半兩,木香半兩,桂心半兩,防風半兩,酸棗仁3分,羚羊角屑3分,白芍藥3分,白朮3分,黃耆3分,川牛膝3分,白茯苓3分,當歸3分,枳殼3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氣不調,或時寒熱,體痛,不思飲食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盞,姜3片,煎至7分,去滓空心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婦人良方》卷六。

《保命集》卷下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地骨皮、天門冬、黃耆、芍藥、甘草、黃芩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衄血、下血、吐血、溺血,皆屬於熱。但血家證,皆宜服此藥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兩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三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兩,川芎1兩,赤芍藥1兩,生藕節1兩,當歸1兩,芸臺子1兩,川芒消1兩,荊芥1兩,馬齒莧1兩(陰乾)。

功效主治

打撲、金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酒煎蘇木取酒,調藥2大錢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三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兩,升麻1兩,川芎1兩,華陰細辛(擇淨)1兩,露蜂窩(炒焦)1兩,防風1兩,大皂角2錢(去黑皮,炙焦)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4錢,水1大盞,入荊芥數穗,同煎至8分,去滓,微熱漱,冷吐,食後或臨臥時漱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
《保嬰集》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當歸、地骨皮、人參、甘草(炙)、赤芍藥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斑疹後寒熱往來,嗜臥,煩躁悶亂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不拘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嬰集》。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、黃柏、知母、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幹葛、天花粉、黃芩、甘草、桑白皮、白茯苓、赤芍藥。

功效主治

眼下赤膜,發歇無時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7-8錢,水煎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一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2錢,黃芩(炒)5錢,阿膠(炒)1錢,側柏葉(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血熱尿血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一。

《血證論》卷七: 生地黃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5錢,川芎錢半,黃芩3錢,側柏葉3錢,桔梗2錢,梔子2錢,蒲黃3錢,阿膠2錢,白茅根3錢,丹皮3錢,白芍3錢,甘草錢半,童便1杯,萊菔汁1杯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,衄血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血證論》卷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