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桔梗3分(去蘆頭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烏梅肉1分(微炒),地榆3分(微炙,銼),艾葉半兩(微炒),黃耆半兩(銼),龍骨1兩。
小兒一切痢久不愈,腹痛多渴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茯苓3分,芎半兩,厚朴3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麥糵半兩(微炒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木香半兩,草豆蔻3分(去皮)。
脾勞,四肢羸瘦,腹中冷痛,不能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忌生冷、油膩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人參1兩,厚朴(薑汁浸,炙)3分,白茯苓3分,木瓜3分,訶黎勒3分,木香3分,甘草1分(炙),草豆蔻半兩,乾薑半兩。
脾胃冷熱氣不和,心腹虛脹,痰逆,少思飲食,四肢無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生薑、大棗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人參1分,木通(銼)1分,青鹽(研)1分,海金沙(別研)1分,莎草根(炒,去毛)半兩。
沙石淋;妊娠子淋。
上藥除海金沙、青鹽外,搗羅為散,合研勻。
每服2錢匕,空心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八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貝母1分(煨微黃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、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小兒傷寒,心胸煩悶喘促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,量兒大小,分減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(去蘆頭)1分,白朮1分,麻黃(去根節)1分,藿香葉1分,甘草(炙)1分,幹葛1分,石膏(透明)半兩。
小兒傷寒頭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,加蔥白1寸,豉30粒,煎5分,去滓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五引《莊氏家傳》。
人參(紫團者)2兩,甘草(炙)2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五味子(炒)1兩,桔梗(炒)1兩,木香1兩,大腹(銼)1兩,益智(去皮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山芋1兩,烏藥1兩,蓬莪術1兩,沉香(銼)1兩,薑黃1兩,檳榔(銼)1兩,白朮1兩,檀香(銼)1兩,莎草根(去毛)1兩,藿香葉1兩,白芷1兩,丁香皮1兩半,京三稜1兩半,丁香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3分,白豆蔻(去皮)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。
三焦俱虛。
上藥以京三稜、烏藥、蓬莪術、白朮等4味細銼。別用陳曲末,同4味藥炒令黃色,去陳曲,同餘藥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切),同煎至7分,不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柴胡3分(去苗),白茯苓3分,牡蠣3分(燒為粉),黃芩3分,白芍藥3分,桂心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乾薑3分(炮裂,銼)。
傷寒6日,吐瀉,百骨疼痛,腳冷腹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麻黃3分(去根節),甜葶藶3分(隔紙炒令紫色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木通3分(銼),烏梅7枚(用肉,微炒),桔梗3分(去蘆頭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桑根白皮3分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半兩,款冬花3分。
肺臟痰毒壅滯,氣逆咳嗽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柴胡1兩半(去苗),白茯苓1兩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白朮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五味子1兩,黃耆1兩(銼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檳榔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3分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。
脾胃氣久弱,肌體羸瘦;或加勞氣,大腸不調,有時痰逆,不思飲食,四肢少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人參(去蘆)、罌粟殼(去頂蒂瓤,蜜炙)、阿膠(蛤粉炒成珠子)、糯米各等分。
久痢不止。
上(口父)咀,每1兩分作4服。每服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通口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黃耆1兩,人參1兩,草果仁1兩,厚朴1兩,附子1兩,白朮半兩,當歸半兩,白茯苓半兩,木香半兩,川芎半兩,桂心半兩,甘草半兩,陳皮3分,良姜3分,訶黎勒皮3分。
產後虛羸,脾胃乏弱,四肢無力,全不思飲食,心腹脹滿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溫服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二十一。
人參1兩,白芍藥1兩,栝樓根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,茯神1兩,酸棗仁1兩,甘草(炙)1兩,熟地黃2兩。
飲酒房勞,酒入百脈,令人恍惚失常。
上銼散。每服4大錢,水1盞,煎至7分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得效》卷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茯苓1兩,子芩半兩,桂心半兩,白朮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射干半兩,川升麻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紫石英1兩(細研如粉)。
心氣不足,或喜或悲,時時嗔怒煩悶;或鼻衄,眼目黃赤;或獨言語,不自覺知。咽喉強痛,唇口乾燥,冷汗自出,驚悸心煩,面赤。
上為粗散。
忌炙爆、熱面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半夏半兩(湯浸7遍,炒令黃),乾薑半兩(微炒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桑根白皮半兩。
小兒嘔逆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大棗1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人參5分,當歸5分,天雄(炮,去皮)2分,前胡2分,吳茱萸2分,白朮2分,秦艽2分,烏頭(炮,去皮)2分,細辛2分,附子1兩(炮,去皮),獨活1分,防風3兩,麻黃(去節)3兩,莽草3兩,蜀椒(去目、閉口者,汗)3兩,桔梗3兩,天門冬(去心)3兩,五味子3兩,白芷3兩,芎1兩。
一切諸風。
上為散。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1日3次。中熱者,加減服之。若卒中風、傷寒鼻塞者,服訖覆取汗,即愈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六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桔梗(去蘆頭)半兩,赤茯苓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子芩半兩,款冬花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小兒咳嗽,心胸垂悶,喘急,不欲乳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竹葉7片,煎至6分,去滓,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人參3分,麥門冬3分,沉香半兩,桔梗半兩,鱉甲半兩,當歸半兩,白朮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芎半兩,赤茯苓1分,阿膠1分,甘草1分,青木香1兩,陳橘皮1兩,黃耆1兩,菊花1兩。
婦人產前產後虛風上攻,頭旋目暈,四肢少力,手足顫掉,肌肉瘦瘁,胸膈痞滿,臟腑不調,狀如虛勞,春秋發歇,寒熱作時,口苦舌幹,心忪短氣,咳嗽上喘,多驚愛睡,昏沉睏倦,嘔逆痰涎,不思飲食,腹脅脹滿,皆可治之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老少可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五。
人參1分(去蘆頭),丁香1分,桂心1分,草豆蔻1分(去皮),厚朴1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1分,芎1分。
小兒霍亂,心腹痛,不欲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煮生薑、大棗、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赤芍藥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白茯苓1兩,黃耆1兩(銼),牡蠣1兩(燒為粉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微黃,去裙襴)。
熱病後,虛勞盜汗,口苦,不得睡臥,四肢煩疼,舌幹卷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地骨皮1兩,赤茯苓3分,麥門冬2兩(去心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蘆根2兩(銼),葛根3分(銼),黃耆3分(銼),川升麻1兩,黃芩半兩。
消渴,口舌乾燥,煩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淡竹葉20片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麥門冬1兩(去心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黃耆3分(銼)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葛根半兩(銼),枇杷葉3分(拭去毛,炙微黃)。
消渴,虛煩,口舌乾燥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淡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八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豬苓3分(去黑皮),木通1兩(銼),黃連1兩(去須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栝樓根2兩。
消渴後,四肢虛腫,小便不利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溫水調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芩1兩,赤茯苓1兩,栝樓1枚,枳殼1兩半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胃黃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茯神1兩,遠志(去心)1兩,赤石脂1兩,龍骨1兩,乾薑(炮裂,銼)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白朮1兩,白芍藥1兩,熟乾地黃1兩,桂心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紫菀(去苗土)1兩。
心氣虛悸,恍惚多忘,或夢寤驚魘,腎氣不足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朮3分,麥門冬1兩(去心),地骨皮半兩,熟乾地黃1兩,黃耆1兩(銼),白茯苓1兩,甘草半兩(生,銼)。
癰穴後,膿水過多,致內虛體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遠志半兩(去心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細辛半兩,桂心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龍齒1兩,菖蒲半兩,茯神1兩,黃耆半兩(銼),白朮3分,熟乾地黃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婦人血風氣,心煩驚悸,恐畏恍惚,神思不定,少欲飲食,四肢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木香半兩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高良薑1兩(銼)。
食畢即醋咽,心胸氣滯,腹脅疼痛,不能下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茯神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桂心半兩,麥門冬3分(去心)。
霍亂吐利,汗出心煩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溫頻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三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連3分(去須),黃芩1兩,桂心半兩,栝樓根1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,經吐下後,有餘熱,煩渴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耆2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當歸半兩(銼碎,微炒),白芍藥半兩,熟乾地黃2兩,白茯苓1兩,桂心半兩,枸杞子1兩,白朮1兩。
癰疽內虛不足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桂心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白朮半兩,草豆蔻1兩(去皮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蓽茇半兩,大腹皮1兩(銼),丁香半兩,訶黎勒皮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五噎,胃管氣滯,心胸滿悶,咽中噎塞,不能下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知母1兩,枳實1兩(麩炒令微黃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),桅子仁1兩,檳榔1兩,鼓3兩(微炒變色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熱病4日,熱毒解後,時來時往,惡寒微熱,不能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梔子仁半兩,茯神半兩。
傷寒、發汗大下之後,餘熱不去,心中多煩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神曲1兩(微炒令黃),白朮3分,麥糵1兩(炒微黃),吳茱萸半兩(湯洗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乾薑半兩(炮裂),陳橘皮1兩半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草豆蔻1兩(去皮)。
脾胃虛冷,食不消化,腹脅氣脹,不思飲食,四肢少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犀角屑3分,赤茯苓3分,菖蒲3分,鬼箭羽3分,龍齒1兩。
心臟風邪,有如鬼語,悶亂恍惚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人參1兩,乾薑1兩,白芷1兩,甘草1兩。
寒熱,瘰癧在頸,脈如杏李。
上為散。
先食服方寸匕,以飲送下,1日3次;少小半匕。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石膏1兩,前胡2分(去蘆頭),子芩3分,麥門半兩(去心),葛根半兩(銼)。
妊娠三兩月,傷寒壯熱,嘔逆頭疼,不思飲食,胎氣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淡竹茹1合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白朮3分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肉桂3分(去皺皮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五味子半兩,白茯苓3分,乾薑3分(炮裂,銼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婦人肺臟虛冷,時有咳嗽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白朮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白茯苓半兩,木香半兩,芎半兩,草豆蔻1兩(去皮),白芍藥半兩,訶黎勒皮2分,桂心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高良薑2分(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產後虛羸,脾胃乏弱,四肢無力,全不思食,心腹氣脹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芎1兩,生乾地黃2兩,石膏2兩,甘草1兩(生,銼),知母1兩,黃耆1兩半(銼),黃芩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赤芍藥1兩,枳實1兩半(炒微黃),川升麻1兩半,柏子仁1兩半。
發背腫毒,寒熱疼痛,口乾心躁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葉2-7片,小麥百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人參1錢,貝母(去心,炒)1錢,款冬花1錢,半夏(水煮透,幹為末,用薑汁作餅子,焙乾)1錢,甘草(炙黃)1錢。
小兒虛熱,生涎咳嗽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水4分,加杏仁2粒(去皮尖),同煎至2分,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六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半兩,栝樓根1兩,黃芩半兩。
乳石發動,虛熱煩悶,痰飲嘔逆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桂心3分,澤瀉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霍亂,吐利過多,臍下氣築悸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(去蘆頭)半兩,枳實(麩炒令黃色)半兩,附子(炮裂、去皮臍)半兩,桂心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,乾薑(炮裂,銼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赤石脂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半兩,白茯苓半兩。
傷寒,霍亂吐利,心煩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1兩,神曲1兩(炒令微黃),麥糵1兩(炒令微黃)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訶黎勒皮半兩,檳榔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傷寒後,脾胃氣不和,腹脹氣滿,噎悶食少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茯苓1兩,黃耆1兩半(銼),熟乾地黃1兩半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五味子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半夏3分(湯浸7遍去滑),柴胡1兩(去苗),桂心1兩,白朮3分。
傷寒重病後,四肢沉困,肢體痠疼,翕翕少氣;或兩脅拘急,腰背強直,面少顏色,不能飲食,漸至虛羸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5枚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五味子半兩,桂心3分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細辛3分,石菖蒲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訶黎勒皮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風冷失聲,肺寒少氣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草豆蔻3分(去皮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桂心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3分,大麥糵2兩(炒微黃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虛勞,脾胃虛冷,食不消化,腹脅氣痛。
上羅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人參1錢,木香(炮)1錢,白朮1錢,白茯苓1錢,山藥1分,白豆蔻1個(炮),附子(炮)1錢,甘草(炙)半錢。
小兒髒寒洩瀉。
上為末。
加生薑,大棗,水煎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柴胡1兩(去苗),地骨皮3分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芎3分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3分,赤芍藥1兩。
虛勞羸瘦,身體疼痛,不欲飲食。
上為散。
忌莧菜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白朮1兩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赤)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桂心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3分,桔梗1兩(去蘆頭)。
心痛,痰飲多唾,不能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麻黃3分(去根節),桂心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3分,紫菀3分(去苗土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氣嗽,心胸滯悶,四肢不和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2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人參3錢,蟬蛻(去足)15只,羌活2錢,防風3錢,當歸2錢,粉草2錢,全蠍10只,茯苓3錢,紅花3錢。
赤遊丹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用燈心、薄荷、生地黃同煎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六。
鉛霜半兩(研細),黃連半兩(去須),栝樓根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黃丹半兩(炒令紫色)。
消渴不止。
上為細散。
入研了藥令勻。每服半錢,不拘時候,以溫水調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六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1兩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桂心半兩。
霍亂吐瀉,心腹痛,四肢不和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蘆頭半兩,恆山半兩,甘草半兩(生用),燈心3大束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茶末2錢。
瘧,往來寒熱。作時面色青黃。
上銼細。
都以水2大盞,煎至1大盞,次入酒1中盞,更煎2-3沸,去滓,空腹分為2服。每服藥後,取吐,吐了再服,以痰出盡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白朮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桂心1兩,青橘皮3分(湯浸、去白瓤,焙),京三稜1兩(微煨,銼),甘草半分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1兩,訶黎勒皮1兩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膈氣壅滯,不下飲食。或宿食不消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川椒半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1兩。
胸中積聚痰飲,時有嘔逆,胃氣不和,食不消化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2兩,甘草(炙)1兩,白藥子2兩,白朮1兩,槐花半兩,白芷半兩。
小兒木舌,日漸長大,滿塞口中及重舌。
上為散。
用薄荷汁調如糊,塗舌上,嚥下不妨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○。
幹葛2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木香1分,甘草(炙)1分,藿香葉1分。
小兒昏困多睡,乳食減少,及傷寒時氣,胃氣不順,吐利止後,燥渴不解。小兒宿有疳氣,心肺壅熱,內亡津液,煩渴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1中盞,煎7分,去滓,放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局方》卷十。
人參1分(去蘆頭),丁香1分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耆1分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訶黎勒皮半兩。
小兒脾胃氣不和,腹脅妨悶,不能飲食,四肢羸弱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大棗1枚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鉤藤半兩,赤茯苓半兩,犀角屑1分,山梔子1分,川升麻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壯熱,心神不安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量兒大小分減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人參。
卒上氣,鳴息便欲絕。
上為末。
忌腥、鹹。醋、醬、面等,並勿過醉飽。
每服方寸匕,1日5-6次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高良薑半兩(銼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蓽茇1兩,白朮1兩。
五膈氣,脾胃冷滯,每欲食則多嘔吐酸水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木香半兩,白朮1兩,麥糵3分(炒微黃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訶黎勒皮1兩,縮砂半兩(去皮),吳茱萸1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胸膈氣滯,脾胃虛冷,飲食不消,面無顏色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不拘時候,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木香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心1兩,乾薑(炮裂,銼)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吳茱萸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1兩,檳榔1兩。
陰毒傷寒,手足逆冷,心下煩滿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人參、白茯苓、石決明(煉過)、草決明、白蒺藜、麥門冬、蟬蛻、菟絲子、黃芩、地骨皮、木賊草、牛膝、遠志、青葙子、枳殼、甘草、木通各等分。
澀翳內障。
上為末。
以木賊草、淡竹葉煎湯調,食後溫服。
《眼科全書》卷三。
人參(去蘆頭)3分,續斷3分,白茯苓3分,黃耆(銼)3分,熟乾地黃3分,白朮3分,白薇半兩,五味子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芎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虛乏,短氣咳嗽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半兩,黃蜀葵花1兩。
肺勞吐血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糯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。
人參1分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小兒心腹脹滿,乾嘔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乾薑1分(炮裂,銼),黃耆1分(銼),細辛1分。
小兒卒吐下,腹痛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稍熱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人參(去蘆頭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去滑)半兩,紫蘇子半兩,桂心1分,紫菀(洗去苗土)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,款冬花1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分。
小兒咳逆上氣,乳食即吐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人參1分(去蘆頭),天竹黃1分(研細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鉤藤1分,牛黃半分(研細)。
小兒煩熱多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不計時候,煎竹葉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龍骨1兩,茯神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犀角屑半兩。
小兒驚悸,情思不安。小兒虛熱驚悸,睡中時叫。
上為粗散。
每眼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加地黃汁半合,更煎1-2沸,量兒大小,以意分減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茯神半兩(分),甘草半分(生,銼),川大黃半分(銼碎,微炒),蛇黃半分,牛黃半分(研細),犀角屑半分,白芥子半兩(微炒)。
小兒夜啼,不可禁止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用水煎柳枝、桃枝湯調下,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黃耆1兩(銼),熟乾地黃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芎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羚羊角屑3分,五味子半兩,白茯苓半兩,白朮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風虛,勞損羸瘦,四肢無力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用豶豬腎1對(切去脂膜)生薑半分,大棗3枚。先以水2大盞,煎至1盞,去滓,入藥末5錢,煎至4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五味子3分,黃耆3分(銼),芎3分,桂心3分,續斷3分,白茯苓3分,熟乾地黃1兩,白朮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虛羸,腑臟氣乏,食飲不進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石膏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栝樓根3(2)分,生乾地黃3分,柴胡3分(去苗),赤茯苓3分。
產後煩渴,體熱頭痛,食少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葛根3分(銼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酸棗仁3分(微炒),芎3分,石膏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半兩。
產後因傷風冷,頭痛壯熱,胸膈滿悶,不得睡臥。產後風虛,頭痛運旋,乾嘔不能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(去蘆頭)3分,白朮3分,當歸(銼,微炒)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芎3分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3分,草豆蔻(去殼)3分,白茯苓3分,訶黎勒皮3分,沉香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霍亂吐利,胃虛煩躁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忽鹿麻1兩,紅藍花1兩,生乾地黃2分,葛根3分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血氣未和,心煩嘔逆,不下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生乾地黃1兩,麥門冬1分(兩)(去心,焙),蘆(茅)根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時氣,頭疼壯熱,咳嗽心煩。小兒天行壯熱,咳嗽,心腹脹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知母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黃芩半兩,大腹皮半兩(銼)。
妊娠一兩月,惡聞食氣,手足煩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芍藥1兩,桂心2兩,當歸1兩(銼碎,微炒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1兩,高良薑2兩(銼)。
霍亂,身體疼痛,四肢逆冷,服理中、四順不效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熱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一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蘆根2兩(銼),梔子仁2兩,葳蕤2兩,黃芩2兩,知母2兩,赤茯苓2兩,麥門冬2兩(去心)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石膏2兩。
下焦壅熱,氣逆不續,嘔吐不禁,名曰走哺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射干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羚羊角屑3分,桂心半兩,訶黎勒皮1兩半,烏梅1兩(去核,微炒)。
膈氣,咽喉噎塞,心神虛煩,難下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半兩,沉香半兩,紫蘇莖葉1兩。
膈氣,噎塞不能下食,食即嘔逆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知母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桑寄生1兩,白茯苓1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妊娠瘧疾,頭疼,憎寒壯熱,面黃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3分(去心,焙),黃耆1兩(銼),桂心半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白獲苓3分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厚朴2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產後虛羸嘔逆,飲食不下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(去蘆頭)3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赤茯苓3分,地骨皮3分,葛根(銼)3分,黃芩3分,犀角屑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妊娠煩躁壅熱,口乾多渴。妊娠熱氣乘於心脾,津液枯少,煩躁壅熱,口舌乾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人參(去蘆頭)3分,白朮3分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3分,乾薑(炮裂,銼)3分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3分,白茯苓3分,紫菀(洗,去苗土)半兩,桂心半兩,細辛半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半兩。
產後傷冷,肺寒咳嗽,鼻多清涕,不欲飲食,四肢少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細辛1兩,赤茯苓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芎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。
妊娠嘔逆,頭痛,不納飲食,寒熱,心膈壅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;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芎1兩,艾葉半兩(微炒)。
妊娠胎不安,漏下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茯苓1兩,白朮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妊娠心腹脹滿,兩肋妨悶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茯神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羚羊角屑1兩,黃芩1兩,犀角屑1兩,龍齒1兩,白鮮皮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髒虛,心忪驚悸,言語錯亂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加竹瀝半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丁香半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桂心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訶黎勒皮3分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產後傷寒,心膈痰壅,嘔逆,四肢煩熱。
上羅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訶黎勒皮3分,黃耆半兩(銼),柴胡半兩(去苗),白茯苓半兩,白朮1分,鱉甲半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木香半兩,桃仁1分(湯浸,去皮尖、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寒熱往來,食少羸瘦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、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妊娠霍亂吐瀉,心煩腹痛。脾胃虛寒,霍亂吐瀉,心煩腹痛,飲食不入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遠志1兩(去心),石菖蒲1兩。
心臟虛煩,恍惚多忘,神思不寧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水1中盞,加生薑3片,薄荷3-5葉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人參3分,肉豆蔻(去殼,炮)2兩,烏賊魚骨(去甲)2兩。
一切血痢腹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前溫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人參2兩,阿膠(炙蜜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黃耆(銼細)1兩半。
吐血後虛熱,胸中痞,口乾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溫糯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九。
人參1分,天茄子苗半兩。
吐血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新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人參2兩,白朮(銼,炒)2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粟米1合。
上氣嘔吐,或胸中痰飲,停積嘔吐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用竹茹、生薑煎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人參1兩,葶藶子(隔紙炒)3分,麻黃(去節)3分,木通(銼)3分,桑根白皮(銼)3分,桔梗(炒)3分,紫菀(去苗土)3分,款冬花3分,甘草(炙、銼)3分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烏梅7枚(取肉)。
肺氣喘息不安,胸滿上氣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,空心頓服。要轉下痰,並煎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
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,黃耆(銼,炙)1分,山芋1分,甘草(炙,銼)1分,烏藥1分。
膀胱咳,咳而遺溺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匕,沸湯點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人參8分,訶黎勒皮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4錢,檳榔(銼)4錢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丁香半兩,木香1分。
脾臟冷氣,腹脹虛鳴,飲食不化,洩瀉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用姜米飲調下,空心、食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人參2兩,酸棗仁(微炒)1兩,杜仲(去皮,銼,微炒)1兩,黃耆(蜜炙,銼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五味子半兩,熟乾地黃半兩,芎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秦艽(去苗土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丹砂(飛研)半兩。
肝痺氣逆,胸脅引痛,眠臥多驚,筋脈攣急。
上藥除丹砂外,同搗羅為散,入丹砂研勻。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人參4兩,烏雌雞1只(中分,一半治如食法,剝去腸胃並面板、筋骨及頭足不用),附子4枚(炮裂,去皮臍),細辛(去苗葉,微炒)4兩,桂(去粗皮)2兩半,乾薑(炮裂)2兩,雄黑豆(炒香熟,去皮)4兩(粒小者是)。
脾中風,手臂不隨,口唇僻。
上藥以雞分半邊,炙令黃黑幹,颳去黑者,與藥同搗,細羅為散。
每服1錢至2錢匕,溫酒調下,空心、午時各1服。稍加之至3錢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樗根白皮1兩,人參1兩。
大腸風虛,飲酒過度,挾熱下痢膿血,疼痛,多日不愈。
上為末。
忌油膩、溼面、青菜、果子、甜物、雞、豬、魚腥等。
每服2錢匕,空心以溫酒調服。如不飲酒,以溫米飲代。
《本草衍義》卷十五。
人參7錢,茯神半兩,山藥半兩,白芍藥1分,黃耆1分,熟乾地黃1分,防風1分半,甘草1分(炙),官桂(去皮)1分半,天南星(炮過)2分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。大棗少許、煎7分服。
《史載之方》卷下。
人參半兩,當歸1分,桑寄生1分,白蒺藜1分,蓬莪術1分,芎1分,獨活1分,京三稜1分,甘草1分(炙),藿香4銖,五味子半兩,木香4銖。
肺勝傷肝,腹痛,體重煩冤,胸痛引背而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加大棗2個,同煎8分服。
《史載之方》捲上。
人參半兩,桂心半兩,葵子半兩,磁石(火燒紅,醋淬,研,水飛過)半兩,滑石半兩,川大黃(炒)半兩,膩粉半兩,木通半兩,琥珀半兩,木香半兩。
石淋,水道澀痛,頻下砂石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蔥白、燈心湯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三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蜣螂2枚(去翅足,微炒),黃耆半兩(銼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赤茯苓半兩。
小兒傷寒,頭熱足冷,口乾多渴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(去蘆頭)1分,前胡(去蘆頭)1分,細辛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。雙仁,麩炒微黃)1分,桂心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。
小兒肺寒,鼻多清涕,精神不爽,少欲乳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大棗1枚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厚朴半兩(颳去皺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1分(銼碎,微炒),丁香1分,白朮半兩。
小兒胸中有寒,多吐清水,不能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同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1分(去蘆頭),丁香1分,菖蒲1分。
小兒嘔吐不止,心神煩悶,惡聞食氣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放溫,漸漸與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白茯苓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藿香1分。
小兒噦逆不止,心神煩亂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小兒噦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至夜3-4服。乳母服訖即乳兒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朮1分,藿香半兩,葛根半兩(銼),厚朴1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霍亂,吐逆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、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,量兒大小分減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、白茯苓、白朮、幹葛、陳皮(去白)、厚朴(姜炙)各等分。
小兒吐利,脾胃氣虛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百沸湯點,量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黃芩2分,乾薑2分(炮裂,銼),桂心1分。
小兒吐利,發熱,不欲乳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大棗1枚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附子3分(炮裂,去臍皮),白朮半兩,桔梗半兩,赤茯苓半兩。
胃氣虛冷,胸膈不利,腹脅脹滿,四肢少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水1中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同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地榆半兩(微炙,銼),阿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子芩半兩,黃柏半兩(微炙,銼),赤芍藥半兩,蕪荑半兩(微炒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小兒膿血痢,多時不愈,腹痛羸瘦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入薤白2莖,豉50粒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人參1兩,白茯苓1兩,茯神(去木)1兩,丹砂(別研)5錢。
膽虛,睡臥不安,多驚悸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粥飲調下,不拘時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四引《聖惠》。
人參半兩,知母半兩,貝母半兩,半夏半兩,杏仁(生)半兩,馬兜鈴(去皮,用肉)半兩,麻黃(不去節)半兩,天仙藤2兩。
諸咳嗽喘急,語言不出者。
忌酒、醋、雞、面、鹹、酸、生冷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八錢,水2盞,加烏梅1個,蜜1匙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年久者4-5服,日近者3-4服。
《袖珍》卷一引《聖惠》。
人參1兩,茯苓(去皮)1兩,白朮(米泔浸1宿)1兩,陳橘皮1兩。
傷寒。
上為末。每服2錢,水1鍾,加生薑2片,煎至6分,溫服之,每日3服。
《博濟》卷一。
人參。
吐血、咯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大錢,以雞子清投新水半盞調下。
方出《博濟》卷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朮2兩,白茯苓1兩,葛根1兩(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霍亂,卒吐下利不禁,脈數煩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溫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連2分(去須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厚朴3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小兒霍亂,吐瀉不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陳粟米粥飲調下。3歲以上加藥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五味子3分,白朮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細辛3分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前胡3分(去蘆頭),黃耆3分(銼),桂心3分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腎臟虛損,冷氣所攻,下焦虛,上焦壅滯,多唾稠粘,四肢不利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2兩,麥糵1兩(炒令黃色),白朮2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草豆蔻1兩(去皮)。
傷寒後,胃氣不和,食即心腹妨悶,四肢少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1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檳榔半兩,訶黎勒皮3分。
兩感傷寒,一兩日不得汗,脈沉遲,心中煩悶,毒氣相傳,陰陽交併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熱服。良久,吃熱粥以助藥力。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白茯苓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黃耆(銼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龍骨1兩。
傷寒虛汗不止,心多煩躁,時時驚悸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竹茹1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1兩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黃熟)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桂心1兩。
傷寒、霍亂,吐瀉不定,兼脾胃冷氣攻心,腹脹滿,不下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旋覆花1兩,細辛1兩,白芷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赤芍藥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前胡1兩(去蘆頭)。
傷寒頭痛,痰毒壯熱,心膈滯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人參(去蘆頭)半兩,赤茯苓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半兩,紫蘇莖葉半兩,前胡(去蘆頭)半兩,白朮半兩,紫菀(去苗土)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,咳嗽嘔逆,不納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赤芍藥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1兩。
傷寒,發汗熱不解,心下悸,頭眩,身瞤振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蘆根1兩(銼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黃耆3分(銼),赤芍藥半兩,白朮半兩,赤茯苓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潮熱不退,每發口乾渴逆,飲食全少,四肢無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粳米50粒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龍骨3分,茯神3分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遠志1分(去心)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麥門冬3分(去心),沙參半兩(去蘆頭),黃耆半兩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邪熱傷心,恍惚狂言,時有痰逆,不欲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粳米50粒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3分,高良薑半兩(銼)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細辛1分,甘草半分(炙微赤,銼),子芩3分,訶黎勒皮半兩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食毒傷寒,初得病,身體不大熱,心悶,吐逆上氣,小便赤色,下利不止,水谷不化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生薑,不拘時候,和滓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知母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銼),石膏2兩。
傷寒大汗後,煩渴,熱不解,脈大者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犀角屑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玄參1兩,赤茯苓1兩,地骨皮1兩,葛根(銼)1兩,梔子仁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傷寒汗後,熱不除,進退發歇,身體溫,心神煩悶,口乾舌澀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桂心2兩,陳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乾薑2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2兩,杏仁2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白朮2兩,甘草2兩(炙微赤,銼),麻黃4兩(去根節)。
傷寒頭痛體疼,寒熱不解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3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2兩,乾薑2兩(炮裂,銼),麥門冬2兩(去心)。
霍亂,吐瀉不定,四肢逆冷,大渴欲水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桂心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川大黃1兩(銼細,微炒),細辛半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芍藥1兩,檳榔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脾胃冷熱氣不和,胸膈不利,三焦閉塞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生冷、油膩、溼面。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人參6兩,甘草6兩,細辛6兩,麥門冬7分,桂心7分,當歸7分,乾薑2兩,遠志1兩,吳茱萸2分,蜀椒3分。
胃虛寒,身枯絕,諸骨節皆痛。
上藥治下篩。
食後服方寸匕,溫酒送下。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芍藥2兩,栝樓根2兩,人參2兩,白薇2兩,枳實2兩,知母2兩,甘草1兩,生地黃8兩,酸棗仁半升,茯神(《外臺》作茯苓)3兩。
飲酒房勞,虛而受熱,積日不食,四肢中熱,飲酒不已,酒入百脈,心氣虛,令人錯謬失常;熱勞,心神煩躁,肢體痠疼,不能飲食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為3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五,名見《聖惠》卷三十九。
人參2兩,茯苓2兩,陳曲2兩,厚朴(炙)2兩,麥糵2兩,白朮2兩,吳茱萸2兩,檳榔8枚。
虛勞,冷飲食不消,勞倦,噫氣,脹滿,憂恚不解。
上為散。
食後服方寸匕,酒送下,1日2次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五味子3分,桂心3分,柏子仁1兩,山茱萸3分,甘菊花3分,茯神3分,枸杞子3分,熟乾地黃1兩。
膽虛冷,恆多恐畏,不能獨臥,心下澹澹,如人將捕,頭目不利,胸中滿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葵子半兩,黃芩3分,赤茯苓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膽實熱,心神驚悸,小便不利,腹中冒冒,氣滿不安,咽乾頭重;膽虛氣逆,邪熱攻衝,口苦煩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同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柴胡2兩(去苗),黃芩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傷寒6日,嘔噦不定,頭痛體疼,時有虛汗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沙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黃耆1兩(銼),地骨皮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柴胡1兩(去蘆頭),羚羊角屑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心胸煩熱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桂心3分,赤芍藥半兩,白朮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麻黃2分(去根節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一日,頭痛壯熱,煩悶,其脈洪數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並4-5服,汗出效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丁香半兩,白朮2兩,草豆蔻1兩(去皮),枳殼實半兩(麩炒微黃),木香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脾氣虛,心腹脹滿,不思飲食,體重無力。
忌生冷、油膩、溼面。
上為粗散。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朮1兩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高良薑1兩(銼)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兩。
脾胃氣虛弱,不能飲食,背心常冷,四肢不和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生薑半兩,粟米半合,薤白七莖,豉半合。
脾胃壅熱,氣滿不能食,縱食嘔噦。
上銼細,和勻。
都以水2大盞,煎至1盞1分,去滓,不拘時候,分溫3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赤茯苓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木香半兩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大腹皮半兩(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。
胃中虛冷,胸膈腹脅脹滿,四肢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浸洗7遍去滑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白茯苓半兩,白朮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半兩,肉桂半兩(去粗皮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耆半兩(銼),訶黎勒3分(煨,用皮)。
肺臟傷風冷,咳嗽多涕,心膈痰逆,不欲飲食,風氣汗洩大多,寒中泣出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,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耆半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草豆蔻1兩。
時氣,大下後,胃氣虛冷,嘔逆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牛黃1分(細研如粉),羌活3分,遠志3分(去心),川升麻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犀角屑半兩。
膽熱,心神昏悶,多睡。
上為細散。
忌豬肉、溼面等。
每服1錢,食後用薄荷溫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紫蘇莖葉1兩。
腳氣,痰壅嘔逆,心胸煩悶,不下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五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黃耆1兩(銼),白芍藥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半兩,熟乾地黃1兩。
傷寒後,虛羸不足,五臟氣乏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栝樓根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生,銼),前胡1兩(去蘆頭)。
乳石發動,心悶煩渴,不下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耆1兩(銼),紫蘇莖葉1兩,赤茯苓1兩,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訶黎勒皮1兩半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上氣,胃中煩熱,痰壅吐逆,不能下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紫菀1兩(洗去苗土),赤茯苓1兩,款冬花3分,射干1兩,細辛3分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菖蒲3分。
上氣咳逆,喉中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芍藥1兩,木香1兩,桂心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白朮1兩,訶黎勒皮1兩,半夏1兩(湯浸7遍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熟乾地黃1兩。
憂恚寒熱喜怒,及飲食阻隔,內傷五臟,氣攻上不能還下,心中悸動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白茯苓1兩,桂心3分,赤芍藥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當歸3分,熟乾地黃1兩,桑螵蛸3分(微炒),酸棗仁3分(微炒),萆薢3分(銼)。
虛勞,食少乏力,四肢煩疼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桂心3分。
腳氣嘔逆,心亂,不能下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桔梗1兩(去蘆頭),桑根白皮1兩(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麥門冬3分(去心),柴胡1兩(去苗),黃耆1兩(銼),赤茯苓3分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訶黎勒皮1兩,木香3分,桂心3分。
虛勞,上焦氣壅,每唾稠粘,不思飲食,四肢少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旋復花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咳嗽痰壅,嘔吐不食,心胸妨悶。
上為散。
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人參半兩,茯苓半兩,桔梗半兩,幹葛半兩,生犀角1分,甘草(炙)1分。
小兒虛熱,及吐利煩渴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1中盞,入燈心煎至5分,放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丁時發方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朮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半夏半兩(湯浸7遍去滑)。
霍亂,嘔吐不止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大棗2枚,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阿膠2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芎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1兩,艾葉1兩(微炒),桑寄生1兩,熟乾地黃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妊娠四五月,胎不安,或有所下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六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茯神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霍亂吐瀉,心煩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小麥50粒,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,溫溫頻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香薷1握(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霍亂及脾胃氣虛,腹脹,不能飲食。
上為散,分為4服。
每服以水1中盞,加大棗2枚,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二。
人參(去蘆頭)3兩(分),白茯苓3兩(分),桔梗(去蘆頭)3兩(分),幹木瓜3兩(分),白朮3兩(分),桂心3兩(分),當歸(銼,微炒)3兩(分),訶黎勒1兩(炮裂,銼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久冷心痛,氣攻兩脅,妨悶,不能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熱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生乾地黃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白茯苓1兩,龍齒2兩,犀角屑1兩,小草1兩。
風驚,悶亂恍惚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1兩,白茯苓2兩,芎1兩半,當歸1兩半(銼,微炒),乾薑2兩(炮裂,銼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霍亂後下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粟米五合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大腹皮1兩(銼)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,赤茯苓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訶黎勒1兩(用皮),白朮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。
時氣後,胃虛,心膈壅悶,時有寒熱,宿食不消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犀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半兩,遠志半兩,秦艽半兩(去苗),地骨皮半兩,沙參半兩(去蘆頭)。
熱病,壅熱發狂,心忪驚悸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下竹瀝1合,攪令勻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桅子仁1兩,藍葉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大青1兩,白鮮皮1兩。
熱病汗後,餘熱不除,煩躁,恍惚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木香半兩,白朮3分,半夏半兩(湯浸7遍,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熱病出汗後,心腹脹滿,嘔逆少氣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茯苓1兩,白芍藥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開口者,微炒去汗),桂心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當歸半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五味子半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虛勞少氣,胸中逆滿,不能下食,漸加羸弱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細辛半兩,石菖蒲半兩,楊上寄生1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莽草1兩(微炒),鬼箭半兩,茯神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風邪入心,神思恍惚,悲愁不樂,喜怒無常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傷寒後,心虛驚悸,恍惚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牡蠣1兩半(燒為粉),石膏3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風虛汗出,熱悶甚者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不拘時候,以溫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石膏5兩,沙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1兩半,赤芍藥1兩,梔子仁半兩,赤石脂1兩,犀角屑半兩,紫菀1兩(洗,去苗土),遠志半兩(去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心勞實熱,多驚,夢中恐畏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,加竹瀝半合,生地黃汁半合,攪勻,食後分溫2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1兩,牛黃1分(研細),薯蕷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鐵粉1兩(研細),麝香半分(細研),遠志半兩(去心),生乾地黃1兩,羚羊角屑半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。
脈極。好忘,言語不快,精神恍惚,脈虛,驚跳不定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。
每服1錢,煎竹茹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黃耆3分(銼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熟乾地黃1兩,當歸半兩,白芍藥3分,白朮3分,酸棗仁1兩(微炒)。
虛勞少氣,四肢疼痛,心神煩熱,不得睡臥,吃食全少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龍骨1兩半,桑螵蛸1兩(微炒),熟乾地黃1兩半,桂心3分,黃耆1兩(銼),茯神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3分,肉蓯蓉1兩(酒浸一宿,颳去皺皮,炙幹)。
虛勞羸瘦,夜臥失精,心神虛煩,咽喉不利,少思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二十八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三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芍藥3分,桂心3分,黃耆2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茯神1兩,白龍骨1兩,牡蠣1兩(燒為粉),遠志1兩(去心),澤瀉1兩,酸棗仁2兩(微炒)。
虛勞驚悸,心神不安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沉香1兩,黃耆半兩(銼)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熱病後,脾胃虛,不思飲食,脅下有氣,腹肚不調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人參、黃耆、血餘(燒灰存性)、京墨各等分。
吐血,衄血。
上為末。
食後溫酒調下;水調亦可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八十五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人參、黑豆、燈心、淡竹茹、放棒行、扁柏腦、茅根、紫萍各等分。
吐血,衄血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;或為細末,以紅酒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九。
御米殼2兩(蜜炒黃),甜葶藶1兩,烏梅肉1兩,桔梗1兩,人參半兩,甘草(炒)半兩,紫菀半兩。
咳嗽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白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七。
人參1錢,黃耆1錢,厚朴8分(炒),地黃7分,桃仁1錢,枳殼(炒)1錢,甘草少許(炙)。
脾約,血虛腸燥,大便秘澀,小便如常,咽塞不通,食下便有痰出,脈澀,左右手同。
水煎,加竹瀝、薑汁飲之。
《醫學綱目》卷二十三。
人參、當歸、白茯苓、白芍藥、川芎、甘草各等分。
胎寒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乳汁調入口中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一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新羅人參半兩,沉香半兩,白茯苓半兩,大麥糵1兩,丁香1錢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中盞,生薑2片,煎至6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熱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十七引《經驗方》。
人參1兩,茯苓1兩,紫蘇葉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。
老人痰嗽逾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煎7分,去滓,溫熱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八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人參、知母、秦艽、款冬花、麻黃、杏仁、苦梗、馬兜鈴、寒水石、南星、地骨皮、粉草、半夏各等分。
婦人血風勞嗽,乍寒乍熱;傷寒咳嗽,起坐不能。
上銼散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,麥門冬(去心)20粒,水煎,溫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五。
人參1錢,甘草1錢,麥門冬(去心)1錢,北柴胡1錢,龍膽草1錢,防風1錢。
小兒變蒸骨熱,心煩啼叫。
上銼散。
每服3字,水1盞,煎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一。
牛鼻木2個(洗淨,銼細。男患用雌,女患用雄),甘草半兩,人參半兩,白梅10個(大者)。
消渴。
用水4碗,煎至2碗,濾去滓,熱服。
方出《百一》卷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六。
人參、天花粉各等分。
小兒咳嗽發熱,氣喘面紅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蜜水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引《醫方整合》。
人參(末)2分,丁香(末)1分,藿香(末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小兒吐逆。
上和勻。
每服1字半錢,飯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。
人參半兩,梔子半兩,藍葉半兩,甘草半兩,白鮮皮半兩。
傷寒汗下後,餘熱不退,或煩或渴,面赤者。
上銼細。
每服5錢,水煎服。
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人參、蓬莪術、川當歸、龍膽草根、甘草(炙)、赤芍藥、白茯苓、枳殼(浸,去瓤,切作小片,用麩炒令赤色)各等分。
小兒疳熱,虛煩作渴,不思飲食,四體沉重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兩,煎麥門冬湯調服,不拘時候。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八。
肉豆蔻(炮)、胡黃連、人參、杏仁(炒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腎疳潰槽候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兩匕,小者半兩,溫熟水調服。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八。
麻黃2錢,芍藥1錢,荊芥1錢,白茯苓1錢,人參1錢,甘草1錢。
疹痘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薄荷湯送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麥門冬(去心)8錢,人參8錢,牛黃(研)2錢,白薇2錢,茯神4錢,獨活4錢,遠志4錢,生地黃4錢,硃砂(飛)4錢,防風4錢,天竺黃4錢,甘草4錢,龍齒(研)4錢,龍腦1錢,麝香(並研細)1錢。
產後臟腑虛,心怔驚悸,言語錯亂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薄荷酒調下。
方出《婦人良方》卷十九,名見《準繩·女科》卷五。
人參、白茯苓、黃耆(蜜炙)、甘草、五味子各等分。
腸風髒毒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白湯調下,每日3-5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家藏經驗方》。
人參1錢,陳皮(全者)5個,烏梅10個,棗子10個,甘草5寸,生薑5塊,草果7枚。
五般瘧疾。
上為粗末,分作5服。
每服以溼紙裹,入鹽少許,煨令香熟,去紙,入水1大碗,於瓷器內同煎至1大盞,去滓,當發日空心、食前溫服,不發住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人參(去蘆)1錢,白朮(炒)1錢,黃耆(蜜炙)1錢,茯苓(去皮)1錢,甘草(炙)1錢,丁香2錢,肉豆蔻1錢,使君子肉5個,白姜5分,木香1錢,胡黃連2錢(一方加白豆蔻)。
疳瀼瀉。此瀉與積瀉相類,但臭如抱退雞子,瀉又不止,有如水聚。
上為末,陳米煎,空心服。先服麝香散,常服六神丸,次服人參丸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三引湯氏方。
白茯苓半兩,人參半兩,白乾葛1兩,藿香1錢半,木香1錢半,甘草1錢半,嫩黃耆(去蘆)1錢半。
吐逆及瀉後煩渴。
上銼散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《得效》卷四。
人參、白朮、肉桂、續斷、黃耆、當歸、烏藥各等分。
接骨之後,無力,不能行動。
水煎服。
《傷科方書》。
人參3分(去蘆頭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白朮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1兩(去心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茯苓2兩,葛根半兩(銼),半夏2分(湯洗7遍去滑)。
妊娠嘔逆,不下飲食,四肢少力,頭疼憎寒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人參3兩(去蘆頭),鱉甲3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羚羊角屑2兩,赤茯苓2兩,知母1兩,柴胡3兩(去苗),地骨皮2兩,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牛膝2兩(去苗),赤芍藥1兩,生乾地黃1兩半,牡丹2兩半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百部2兩,貝母2兩(煨令微黃),黃芩3分,栝樓根1兩,當歸3分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草豆蔻1兩(去皮),安息香半兩,川樸消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紫菀1兩(洗,去苗土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天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天靈蓋1兩半(塗酥,炙令黃)。
婦人骨蒸勞,身體壯熱,手臂疼痛,月水不通。日漸瘦瘁,兩脅氣刺,四肢羸弱,腹內塊生,時有咳嗽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乾薑半兩(炮),吳白朮1兩,木瓜1兩(幹者)。
霍亂,吐逆及利,並腳轉筋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人參半兩,白茯苓半兩,陳皮半兩,黃芩半兩,麻黃半兩,羌活半兩,川椒(去目及合口者,炒出汗)半兩。
肺氣不通,鼻塞上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半,煎7分,食後溫服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二。
人參3分,桔梗(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,秦艽(去苗土)1兩,牡蠣(燒令通赤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白朮1兩,乾薑(炮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蜀椒(去目及閉口,炒出汗)1兩。
虛勞,風寒冷毒,休息下痢,垂命欲死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匕,空腹溫酒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一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朮1兩,大麥糵(炒)半兩,陳橘皮(去白)半兩,五味子半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黃耆(蜜炙)半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木香半兩,肉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3分(炙)。
脾胃虛弱,不思飲食,肢體倦怠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2枚,煎至1盞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六。
罌粟1兩(炒),白扁豆1兩,藿香1分,甘草半兩(炙),人參1分。
妊娠心氣不足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麥門冬熟水調下,日午、夜臥服。
《產寶諸方》。
人參、茯苓、羌活、獨活、桔梗、知母、麻黃(去根節)、枳殼(麩炒)、甘草(炙)、川芎、陳皮(去白)、白朮、厚朴(姜制)、茱萸(水煮)、桂心(不見火)、前胡、蒼朮、甘草節各等分。
傷寒,四時氣疫,上焦虛熱,心神恍惚,脾胃不和,飲食無味,口苦舌幹,煩悶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、大棗,煎至7分,如要出汗,加蔥白、豆豉、生薑同煎;嗽,加杏仁、麻黃同煎;小兒入薄荷同煎;婦人只入生薑同煎;嵐瘧,柳、桃條2-7節同煎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朱氏家傳》。
橡斗皮4兩(去子,蜜炒),人參7錢,木香3錢,甘草4錢,黃橘皮半兩,訶子4個,藿香3錢。
洩瀉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粒,嚼細,煎艾湯下。每兩作10丸,將後5件(見加減項)同入在內亦佳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八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半夏半兩(湯浸7遍去滑),黃耆3分(銼),木香半兩,赤芍藥半兩,草豆蔻半兩(去皮),桂心半兩,檳榔半兩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。
消渴,飲水過多,心腹脹滿,不能下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人參2兩(去蘆頭),地骨皮2兩,鱉甲3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羚羊角屑2兩,赤茯苓2兩,知母1兩半,柴胡3兩(去苗),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牛膝2兩(去苗),赤芍藥1兩,貝母3兩(煨令微黃),黃芩3分,栝樓根1兩,當歸3分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、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婦人骨蒸勞,身體壯熱,手臂疼痛,月水不通,日漸瘦瘁,兩脅氣刺,四肢羸弱,腹內生塊,時有咳嗽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以水1盞,加生薑半錢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九。
人參1錢,大麥冬2錢,川黃柏5分,炙甘草1錢,生薑3片。
氣虛津液不足,小便不通。
水煎服。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。
人參5錢,黃耆3錢,當歸3錢,川芎2錢。
痘疹黑陷倒靨。
用好酒煎服。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四。
人參、麝香、片腦各少許。
噎膈胃反,關格不通。
上為末。
甘草湯調服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三。
人參、甘菊花、柏子仁、熟地黃、枳殼、五味子、枸杞子、山萸肉、桂心。
膽虛,頭眩而恐,多畏懼,脈弦無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溫酒調下。
《醫學六要,治法匯》卷七。
人參半兩,白朮半兩,茯苓半兩,沉香半兩,烏藥半兩,甘草半兩。
小兒臟腑冷,若才吃乳食,即又吐出,或因才吃乳,為驚所觸,令小兒外症面唇青白,手足心熱,口多清涎,吐逆不住;或作瀉候;青黃紫白,或如鼻涕雞子清者。
上為細末,以盒收之。
遇小兒有後項形症,半歲1字,2-3歲半錢,大者1錢,煎棗子、米飲調下。
《嬰童百間》卷七。
人參1分(去蘆頭),丁香1分,桂心1分,白朮3分,芎3分。
小兒霍亂,心腹痛,不欲食飲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,煮生薑、大棗、米飲送下,不拘時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人參、陳皮、桔梗、甘草(炙),白芷2錢。
小兒霍亂,嘔逆不止,心胃虛熱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5分,加淡竹葉,煎2分;入虛荻根煎亦得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人參、白朮(炮)、黃耆、白茯苓、甘草(炙)等分,肉豆蔻1個,使君子半兩,胡黃連2分,宣連2錢,青皮半兩(去瓤),莪術半兩。
小兒腹瀉。
上為末。
用陳米同煎,大小以意加減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人參1分,甘草(炙)1分,麻黃1兩半,桔梗1兩,茯苓半兩。
傷寒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蔥白、薄荷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九。
人參1兩(去蘆頭),高良薑1兩(銼),白朮1兩,白茯苓1兩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黃香熟),乾薑1兩,肉豆蔻1兩(去殼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痢後脾胃虛乏,不能飲食,四肢羸瘦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煮棗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人參3錢,白朮半兩,澤瀉半兩,瓜蔞半兩,桔梗半兩,梔子半兩,連翹半兩,葛根1兩,黃芩1兩,大黃1兩,薄荷1兩,白茯苓1兩,甘草1兩半,石膏2兩,滑石3兩,寒水石3兩。
消腎善飲,食後小便數者,白濁如膏。
上為末。
加縮砂仁3錢,每服5錢,水1盞,煎至7分,入蜜少許,再煎2-3沸,去滓,食前服。食後服消痞丸。
《宣明論》卷十。
紫參、人參、阿膠(蛤粉炒成珠子)各等分。
吐血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烏梅湯調下。
《百一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八。
人參(去蘆)1兩,白朮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柴胡(去苗,洗)1兩,半夏曲1兩,當歸(洗,去蘆,薄切,焙乾)1兩,赤芍藥1兩,幹葛1兩,甘草1兩(炙),子芩半兩(去皮)。
邪熱客於經絡,肌熱痰嗽,五心煩躁,頭目昏痛,夜多盜汗;婦人血熱,虛勞骨蒸並皆治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4片,大棗2個,煎至8分,不拘時候,帶熱服。但是有勞熱證,皆可服,熱退即止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人參1兩,白朮1兩,陳皮1兩,五味子1兩,黃耆1兩,附子1兩,木香半兩,桂心半兩,甘草1分。
脾胃氣弱,食飲不下,肌體羸瘦,四肢無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二。
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神曲、木香、陳皮、肉桂(去粗皮)、甘草(炙)各等分,小麥糵加倍。
胃氣不和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加鹽少許,百沸湯點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一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人參1兩,枳殼3分(面炒,去隔),厚朴(薑汁塗炙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初妊娠,惡食嘔逆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彈子大一塊(拍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產乳備要》。
人參1錢,茯苓1錢,羌活1錢,當歸1錢,前胡1錢,甘草1錢,麻黃(去節)3錢。
小兒傷寒潮熱,鼻塞頭疼。並治清涕壯熱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水半盞,加生薑1片,煎3分,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人參、款冬花、罌粟殼各等分(醋炙)。
咳嗽,肺虛不能制下,大腸洩瀉,上氣喘咳,服熱藥不效。
上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阿膠1片,加烏梅半個,同煎7分,去滓,睡正著時,急喚醒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二。
人參(去蘆)半兩,冬瓜仁半兩,天南星1兩(切片,用漿水、薑汁煮,略存性)。
慢脾風,多困神昏,痰盛,潮熱;並傷寒咳嗽,或吐逆驚風,曾吐利再發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半盞,煎2-3分,溫服。
《本事》卷十。
人參、桂(去皮,不見火)、茯苓、黃耆、熟乾地黃、川芎、甘草、川當歸各等分。
一切虛證。
上為末。
每服2大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棗子2枚,同煎至7分,空心服。老少皆可服。
方出《續本事》卷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二四。
人參(去蘆,切作片子,焙)半兩,當歸(淨洗,去蘆,切,焙)半兩。
產後虛汗發熱。
上分作兩服。每用豬石子1只,切作8片,以灰去血水,用水2盞,蔥2莖,粳米1合,生薑3片,煎1盞,去石子等,溫服,早、晚各1次。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卷六。
石膏1兩,甘草1兩,滑石4兩,寒水石2兩,人參半兩。
身熱頭痛。積熱黃瘦,肌熱惡寒,畜熱發戰,膈熱嘔吐,煩渴,溼熱瀉利,或目赤口瘡,咽喉腫痛,或風昏眩,虛汗,肺痿勞嗽不已者,消渴,一切邪熱變化,真陰損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早、晚食後溫水調下。兼服梔子金花丸。
《宣明論》卷九。
人參1分,蓮肉1分,茯苓1分,黃耆(蜜炙)半兩,甘草(炙)2錢。
小兒夾食傷寒取後。脾胃不和,吐瀉不進乳食。
上為末。
嬰孩1字,2-3歲半錢,水半盞,加大棗半個,煎10數沸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四引漢東王先生方。
人參半兩,白茯苓半兩,枇杷葉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丁香1分,肉豆蔻2個,藿香1兩,厚朴(姜制)1兩,青皮1分,當歸1分,乾薑(炮)1分。
小兒胃氣虛弱,洩瀉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,水半盞,加生薑1片,煎3分,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張渙方。
人參蘆。
虛弱人痰涎壅盛。
上為末。
每服1-2錢,水調下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二。
人參1兩(為末),丹砂半兩(研)。
小兒嘔吐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半錢匕,熟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人參1兩,芍藥(銼)1兩,甘草(炙)1兩,龍骨1兩。
產後虛汗不止,煩熱體痛,渴燥引飲。
上為散。
上為散。每服2錢匕,麝香溫酒調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人參1兩,烏藥1兩,檳榔(銼)半兩,黃耆(銼)1分,熟乾地黃(焙)1兩,麥門冬(去心,炒)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木香1分。
產後虛煩氣短,心下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沸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三。
人參3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3兩,甘草(炙)3兩,生薑5兩(洗,切作片子,焙)。
妊娠咳嗽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沸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人參1兩,五味子1兩,地榆1兩,艾葉(燒灰)1兩,牡蠣(煅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,龍骨(煅)1兩,續斷1兩,芎1兩,甘草(炙、銼)1兩。
婦人血傷兼赤白帶下,日久不止,羸困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;水1盞,煎至7分,溫服亦得,空心,日午、臥時各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人參1兩,遠志(去心)1兩,赤小豆(炒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乾薑(炮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黃耆(炙、銼)1兩半,龍齒(研)半兩,菖蒲(洗、銼、焙)3分,白朮3分。
婦人風邪驚悸,恍惚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人參、赤茯苓(去黑皮)、牛黃(研)、鐵粉(研)、麝香(研)、遠志(去心)、蛇黃(燒,醋淬)、羚羊角(鎊)、酸棗仁等分。
脈極。好忘,言語錯亂,精神不守,肩臂痛,虛驚不定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煎淡竹茹湯,放冷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人參、白朮、貫眾、甘草(炙)、羌活(去蘆)各等分。
瘡疹才出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