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舌香2銖,黃連6銖,乾薑1銖,蕤仁100枚,礬石2銖(熬)。
目風淚出。
上為末,以棗膏為丸,如雞距大。
忌食豬肉。
以注眼眥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一引《深師方》。
雞舌香2個,母丁香7個,附子(炮,去皮臍)2錢,硫黃2錢,水銀砂子2錢。
小兒吐。
上為末,糯米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米飲化下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。
黑牽牛(炒,取頭末)4兩,京三稜(炮)1兩半,丁皮1兩,檳榔1兩,木香1兩,青皮2兩,胡椒半兩。
傷冷腹脹,痞悶疼痛,嘔逆痰水。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。
雞舌香(用母丁香)1分半,墨(略燒)1分半,麝香1分半,牛黃(並別研)1分半,犀角(末)1分半,鐵鏵粉1分半,棗5枚(燒存性),荊三稜(末)1錢,烏梅肉(焙乾)1分,巴豆15枚(大者,去皮心膜,漿水煮30-50沸,再入麩炒,令赤色,別研)。
憂恚、逆衝、痞結等氣,胸管窒塞、噎悶,臟腑積聚,欲作癥瘕;酒食毒,痰癖,嘔逆,有妨食飲。及小兒驚癇,客忤,洩利。
上為末,煮麵糊為丸,如黃米大。
每服3-5丸,漸加至7-10丸,食後煎人參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養生必用》。
雞舌香1兩,藿香半兩,零陵香1分,甘松香1分,當歸(切,焙)3分,桂(去粗皮)各3分,木香半兩,芎3分,莎草根(去毛)1分,草豆蔻仁半兩,檳榔(銼)5枚,白芷半兩。
口臭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綿裹含化咽津,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雞舌香(末)1分,松脂(研)1分,胡椒(為末)3-7粒,細辛(為末)3分。
久患口瘡,不任食物。
上用蘇木濃煎汁和藥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以暖水研1丸,塗瘡上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雞舌香1兩,沉香(銼)1兩,木香1兩,檳榔(銼)1兩,白朮1兩,丁香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丹砂(細研)1兩半,人參3分,當歸(切,焙)半兩,芍藥1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1分,甘草(炙)半兩。
上氣心腹脹滿,嘔逆痰唾。
上為細末,拌和令勻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每服1丸,細嚼,空心、食前生薑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