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心丸
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李道靖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○)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3錢,寒水石(燒)1兩,人參1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茯苓半兩,茯神半兩,龍腦1字。

功效主治

神志不寧,神狂氣亂,狂語昏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糯米飯為丸,如酸棗大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蜜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施圓端效方》引李道靖方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○)。

《不居集》下集卷十六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麥冬1兩,茯神3兩,石菖蒲5錢,甘草5錢,辰砂5錢,麝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病生於疑,食減肌瘦,有時發熱,有時吐血,神昏氣餒,如見鬼形,凜凜可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和勻,麝香為丸,辰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黃連、燈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居集》下集卷十六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三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滑石(飛過)6分,甘草1兩,牛蒡6錢,木通6錢,車前6錢,辰砂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瘡,心驚發搐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辰砂另乳,再將諸藥研末,後入辰砂乳勻,辰砂不拘多少,總以藥色紅赤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三。

《得效》卷十六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石菖蒲半兩,甘菊半兩,枸杞子半兩,辰砂2錢,遠志1分(去心),麥門冬1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胬肉攀睛,或先赤爛多年,肝經為風熱所衝而成,或癢或痛,或起筋膜,心氣不寧,憂思不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六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,白朮1兩,茯苓1兩,枳實(面炒)1兩,石蓮肉(去心)1兩,陳皮1兩,韭子(炒)1兩,半夏5錢,遠志(去骨)5錢,酸棗仁5錢,牡蠣(煨)3錢,甘草(炙)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妄想太過,遺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神曲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。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五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明天麻2錢,人參2錢,桔梗2錢,遠志(去骨)2錢,殭蠶(炒)2錢,羌活2錢,蟬蛻(去頭足)2錢,荊芥2錢,薄荷葉2錢,茯苓2錢,白附子(薑汁炒)2錢,全蠍(去頭足)1錢半,木香1錢半,膽星2錢半,防風(去蘆)2錢半,山藥1錢,甘草3錢。

功效主治

諸般驚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榛子大,唇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五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北參1分,遠志(姜制,焙)1分,茯神1分,天麻1分,犀角1分,防風1錢、硃砂1錢,麝1字。

功效主治

驚悸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,金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茯神3錢,白附子(炮)3錢,南星(炮)3錢,人參1錢半,遠志肉(薑汁炒)1錢半,蠍梢1錢半,直殭蠶14個(炒),乳香3字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牛膽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金銀煎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茯苓(去黑皮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琥珀(別研)半兩,龍齒半兩,阿膠(炙令燥)半兩,牛黃(別研)半兩,珍珠(別研)半兩,犀角(鎊)半兩,龍腦(別研)半兩,麝香(別研)半兩,天南星(牛膽內匱者)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半,遠志(去心)1分,金箔30片(為衣),銀箔20片(研入藥),菖蒲3分,酸棗仁(炒)3分,天竺黃(別研)3分,人參3分,虎睛1對(酥炙),丹砂(別研)4兩,龍腦半分,雄黃(別研)2兩,蘇合香1兩,安息香2兩(同蘇合香以酒1大盞研化,澄去砂腳,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心虛憂愁不樂,驚悸心忪,恍惚忘誤,神情不寧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別研外,為末和勻,以安息香膏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麝香湯化下,早、晚食後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: 定心丸

配方組成

消石半兩,丹砂1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熱實在內,狂妄不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糯米粥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生糯米汁入油1兩點,青柳枝打勻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