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應丸

《證治寶鑑》卷六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、鱉甲、桃仁、當歸、生地黃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鬱癆日久則舊血不去,新血不生,氣澀血枯,變為幹血勞證。

炮製方法

韭汁和為丸,硃砂為衣。

注意事項

此藥只可一服,病深者,一月後再服除根,不可多服。惟少男室女、孀婦可用,若男女交接者禁用。忌葷、冷、油膩物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寶鑑》卷六。

《局方》卷八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威靈仙(去土)20兩,當歸10兩,肉桂(去粗皮)10兩。

功效主治

腎經不足,風冷乘之,腰痛如折,引背膂俯仰不利,轉側亦難。或因役用過多,勞傷於腎;或因寢冷溼,地氣傷腰;或因墜墮傷損;或因風寒客搏,皆令腰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孕婦不得服。忌食茗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加至20丸,食前溫酒或煎茴香湯送下;婦人煎桂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狐肝2具,烏鴉2只(去嘴足腸肚,共狐肝入瓶內燒作灰),天麻2兩,白附子2兩,桑螵蛸(炒)2兩,蒺藜子(炒去角)2兩,幹蠍(去土,炒)2兩,白殭蠶(炒)2兩,銀箔(研)50片,金箔(研)50片,麝香(研)半兩,犀角(鎊)半兩,天南星(炮)半兩,蟬蛻(炒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牛黃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。吐涎沫,手足瘛瘲,心神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;或煎荊芥人參湯送下,每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七引《瑞竹堂方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2兩(1半生用,1半熟用,炒),吳茱萸(淨)2兩,罌粟殼1兩(去筋木十分,淨,炒黑色),木香2兩。

功效主治

水瀉,腸鳴腹痛,並赤白痢、休息痢,不問遠年近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陳倉米粉同好米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7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七引《瑞竹堂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石灰(風化者)1錢,乾薑1錢。

功效主治

暴心痛,危篤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取蔥白1寸刺開,入開口椒7顆,溼紙裹煨熟,細嚼,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引《莊氏家傳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3錢(精研),半夏大者3枚(以漿水煮過,研),石腦油(真者須小,但斟量稀稠抹和得硃砂、半夏2味為度,切勿令稀,旋旋滴少許在乳缽內,研拌2味藥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誤吞錢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入乳缽內研令勻膩,丸如豌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空心並食前以酒吞下,每日3次,不過1-2日或3-4日內自然隨大便下來。不取轉,不搜覺,但趁逐錢下來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引《莊氏家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九八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預知子(去皮)半兩,茯神(去木)半兩,遠志(去心)1分,桂(去粗皮)1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每月初2日、初6日用乳香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九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經驗良方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連(去須淨,洗,秤8兩,銼碎如黃豆大,分作2份。1份用生薑4兩,切作片子,同炒黑色,去姜不用,只用黃連;1份用姜4兩,擂爛絞取汁,浸1宿陰乾。生薑連皮洗淨用最妙)。

功效主治

積年便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糕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6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八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六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王不留行、川山甲(炮)、白藥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無乳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好面4兩,拌在一處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食後豬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六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八引《全嬰方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真牛黃半兩,麝香半兩,輕粉半兩,金箔100片,銀箔100片,磁石1兩,石綠1兩,硃砂1兩,蛇含石(火煅,醋淬7次)1兩,粉霜1兩,雄黃1兩,石燕2個(火煅,醋淬7次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慢驚風及卒中並五種癇疾,或發直目直視,面如桃花,口眼俱閉,或即俱開,喉中作聲,汗出如油,驚風下洩,時瀉黑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歲1丸,薄荷湯化下,入酒少許尤妙;癇病,薄荷自然汁和酒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九七八引《全嬰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槐花半升,巴豆50粒(和皮捶碎)。

功效主治

支飲,胸膈痞悶,飲食遲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炒存一分性,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新柏葉(蒸熟,焙乾)、槐花(瓦上炒)、雞冠花(瓦上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內外傷辨》卷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黃蠟2兩,巴豆5錢,杏仁5錢,百草霜5錢,乾薑5錢,丁香2錢,木香2錢。

功效主治

因一切冷物冷水及中(氵重)乳酪水所致腹痛腸鳴,米穀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先將黃蠟用好醋煮,去滓,將巴豆、杏仁同炒黑,煙盡研如泥,將黃蠟再上火,入小油半兩溶開,入在杏仁、巴豆泥子內,同攪,旋下丁香、木香等藥末,研勻,搓作挺子,油紙裹了旋丸用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食前溫米飲送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內外傷辨》卷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○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汁3分,川當歸4分,枳殼8分,礬(煅)8分,乾薑10分,縮砂6分,赤石脂5分,黃連4分,龍骨10分,附子10分(去皮臍尖),訶子7分,五味子7分,茯苓6分,人參6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虛,冷痛下痢不止,每食粘物及冷物酒面則瀉痢,往往氣膨,胸膈滿悶,微痛則溏瀉,或五更初則下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醪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橘皮湯送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○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三引《濟生拔粹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麻黃5斤(去根節,河水3鬥,砂鍋內煎數10沸,去滓,再熬成膏),甘松2兩,蒼朮2兩,桑白皮2兩,吳白芷2兩,浮萍草2兩,川芎2兩,苦參2兩(1方有白朮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癱瘓,四肢不舉,手足麻痺;及卒中風邪,涎潮不利,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麻黃膏子為劑,丸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溫酒1大盞,研化,臨臥服。於不透風處睡,汗出為度,隔5-7日,再服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九十三引《濟生拔粹》。

《瑞竹堂方》卷一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6兩(去皮淨),黃連4兩(淨),血竭3兩,犀角末2兩,仙人蓋1個(醋炙黃色),九肋鱉甲、牛黃2錢,靈礬2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勞七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好醋1鬥,入砂鍋內,文武火熬醋盡,焙乾,再為極細末,酒糊為丸,如彈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服藥後十日內,忌生冷、酒、肉、面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男子用酒將藥化開,空心溫服;婦人用紅花好酒1盞半煎至7分,去紅花滓,將藥化開,空心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瑞竹堂方》卷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七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水牛角鰓(燒灰)2兩,(苔木)耳頭2兩,乾漆(酒浸1宿,炒令斷煙取出)2兩,槐耳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經年不愈,瀉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熱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○引《衛生寶鑑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罌粟殼半兩,乳香4錢,木香半兩(煨),肉豆蔻1分(面裹煨)。

功效主治

噤口痢,全不進飲食,痢下不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大人每服20丸,小兒10丸,煎罌粟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○引《衛生寶鑑》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一引《簡易方》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(酒蒸,曬乾)1兩,柴胡1兩,知母5錢,川山甲5錢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0丸,先晚茶送下,臨發日再服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一引《簡易方》。

《百一》卷三: 神應丸

配方組成

好臘茶半兩,白礬1兩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,暗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臘茶湯送下,取涎自大便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