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仁3錢,槐子3錢,陳艾3錢。
蟲蝕其肛,上唇有瘡;穀道微癢,糞後蛆蟲。
紅棗肉為丸服。
《類證治裁》卷七。
鶴蝨、使君子、檳榔、蕪荑、苦楝、白礬。
狐惑瘡。因大腸溼熱生蟲,蝕透肛內,見久嗽不已,飢則胸中大痛,上唇生白點,腸頭作癢。
上為末,打糊為丸服。
口服。
《外科集腋》卷二。
蘆薈2錢2分,使君子肉2錢2分,龍膽草2錢2分,黃連(炒)2錢,五靈脂1錢5分,川楝肉1錢5分。
麻疹口疳。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。
白湯送下。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六。
黃連半兩,蜀椒(去閉目者,用開口者,炒去汗)2錢,苦楝根白皮(陰乾)2錢。
痘後狐惑,其人好睡,默默不欲食。上唇有瘡,蟲蝕其肝;下唇有瘡,蟲食其髒;其聲啞嘎,上下不定。
上為末,用烏梅肥者7個,艾湯浸,去核,搗爛為丸。
艾湯送下。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三。
蕪荑、蘆薈、青黛(幹)、川芎、白芷梢、胡黃連、川黃連、蝦蟆灰各等分。
肺熱疳,鼻(匿蟲)蝕穿孔,汗臭,或生息肉。
上為末,豬膽汁浸糕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、臨臥、杏仁煎湯送下。其鼻常用熊膽泡湯,小筆蘸洗。俟前藥各進數服,卻用青黛、當歸、赤小豆、瓜蒂、地榆、黃連、蘆薈等分,雄黃少許,細末,入鼻斂瘡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