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豆(去皮、油、心膜,研細)半兩,水銀半兩,黑鉛2錢半(水銀結砂子),麝香5分(另研),好墨8錢(研)。
風涎膈實上熱,及乳食不消,腹脹喘粗。
將巴豆末並墨再研勻,和入砂子、麝香,陳米粥為丸,如綠豆大,捏褊。
每服1歲1丸,2-3歲2-3丸,5歲以上5-6丸,食後煎薄荷湯放冷送下。不得化破,更量虛實增減。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白朮1分,桔梗1分,陳橘皮1分,銀箔3片(水銀1錢,同結成砂子),犀角末1錢(研),巴豆2粒(去皮,棗1個裹,燒熟)。
小兒食積,壯熱作寒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,捻令褊。
每服1丸,薄荷湯研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。
天南星(炮)半錢,青黛(研)1錢,蠍梢(炒)40枚,粉霜(研)1錢,水銀1錢,滑石1錢,半夏7枚(用生薑汁煮),龍腦(研)半字,麝香(研)半字,膩粉(研)半錢。
小兒驚癇,涎盛,搐搦不定。
上為末,用水浸炊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捏作餅子。
每服1-2餅,薄荷湯化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輕粉(研)2錢,粉霜2錢,畫粉2錢,白丁香2錢。
小兒積痢。
上為末,滴雞子清為丸,捏作餅子,如雞頭大。
每服1歲1餅,多1歲加半餅,先用灰火炮令餅子黃赤色,夜半飯飲灌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茅先生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