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參(去蘆)1兩,白朮(炒)半兩,丁香(不見火)半兩,藿香葉半兩,白豆蔻1分。
小兒一切脾胃不和。小兒啼哭未定,氣喘未調,使兒急飲乳,即兒氣逆,乳不得下,反致嘔逆,甚則吐利,成胃虛病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至2丸,米飲化下,乳前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人參1兩,白朮半兩,丁香半兩,藿香半兩,白扁豆1分。
小兒洩瀉,煩渴嘔逆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或麥粒大。
量兒大小,以生薑湯下5-7丸至10丸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四。
人參1錢,訶子肉(炮)1錢,木香1錢,肉豆蔻(煨)1錢,丁香1錢,藿香1錢,砂仁1錢,甘草(炙)1錢。
吐瀉脾虛,睏倦不食,腹痛而滿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3歲1丸,空心白湯化下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人參。
滯下,昏僕目上視,溲注而汗洩,陰虛陽暴絕;嗽而肺虛者。諸症因攻擊之過,以致元氣耗憊,用此補之。
煎膏服。並灸氣海穴。
《丹溪心法·附錄》。
人參、知母、黃芩、款冬花、貝母、紫菀、杏仁、豬牙皂角、桔梗、荊芥、防風、甘草各等分。
大人小兒,傷風咳嗽,氣粗多涎,身熱。
上為細末,煉蜜成膏,為丸如皂莢子大。
每服1丸,用好蜜和熟水化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八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人參(去蘆)、滑石,藿香葉(去土)半兩,丁香1分,甘草2錢(炙),硃砂1錢半(研,水飛)。
小兒脾胃虛冷,乳食不化,吐逆連並,不喜乳食。
上為末,煉蜜和膏。
每用皂子大,米飲化下,不拘時候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