術附湯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引《海上方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,白朮6錢,人參(洗,去蘆)2錢半,杜仲(去皮,姜炒去絲)6錢,甘草(炙)2錢半,官桂(去粗皮)2錢半,川姜7錢半(炮),當歸(去土,酒浸1宿,焙乾)1兩2錢半,牛膝(去根,酒浸,焙乾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腳氣,筋骨手足一切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水2盞,煎至8分,溫熱服,病在上者食後,病在下者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引《海上方》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《幼幼方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大附子1個(炮),白朮1兩(煨),木香半兩,肉豆蔻1枚(面煨),甘草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慢脾風,身弓發直,吐乳貪睡,汗流不已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半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十引《幼幼方》。
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八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、生附子(須用好者)。

功效主治

下痢,脾氣脫陷,肢體不動,汗出身冷,氣短喘急,或嘔吐不食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和滓服。如不應,倍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校注婦人良方》卷八。

《溫病條辨》卷三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生茅術5錢,人參2錢,厚朴3錢,生附子3錢,炮姜3錢,廣皮3錢。

功效主治

濁溼久留,下注於肛,氣閉肛門墜痛,胃不喜食,舌苔腐白。

使用方法

水5杯,煮成2杯,先服1杯,約3時,再服1杯。以肛痛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溫病條辨》卷三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熟附子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成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
《三因》卷六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白朮1兩,甘草(炙)半兩,茯苓半兩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溼瘧,寒熱身重,骨節煩疼,脹滿,濈濈自汗,善嘔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兩枚,煎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六。

《金匱》捲上(附方)引《近效方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附子1枚半(炮,去皮),甘草1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痺痛,頭眩肢重,及中溼洩瀉,小兒慢驚;風虛頭重眩苦極,不知食味;寒厥暴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加生薑5片,大棗1枚,水1盞半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匱》捲上(附方)引《近效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八引《指南方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4兩,芍藥1兩,附子1兩半(炮,去皮臍),甘草2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之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八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會約》卷十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,白朮3錢,附子錢半,乾薑1錢。

功效主治

命門火衰,中真寒而外假熱,外熱煩躁,腹痛脹悶,下瀉而兼膿血,六脈無力,右尺更弱,或大而散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冷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九引《直指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,蒼朮2兩,芍藥3兩,茯苓4兩,附子1兩,乾薑1兩。

功效主治

洞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九引《直指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引《保生回車論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(銼如麥豆),附子1枚(以半兩為率,炮裂,去皮臍,銼如麥豆粒)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身痛,腹脹,陰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如法事治了,一處於杵臼中,良時治之,勿令作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4錢匕,水1盞半,煎及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凡言日進3服者,如疾勢稍重,當促其數,服盡而未知,並當再作本湯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七引《保生回車論》。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九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4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5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溼相搏,腰膝疼痛,中氣不足,四肢重著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九。

《十便良方》卷十一引《指迷方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4兩,芍藥3兩,茯苓3兩,人參1兩,甘草1兩,附子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之邪客搏經絡,陽氣不得發洩,蘊於肌肉之間,但寒,頭重則眩暈,肌肉痠疼,牽急不得轉側,漐漐汗出,惡寒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短氣眩暈,足寒,或時咽痛發熱,其脈遲而小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2盞,煎1盞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十便良方》卷十一引《指迷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通真子傷寒括要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附子1兩(炮,去皮臍),桂枝1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太陽病與陽明合病,而自利者;陽明病當多汗,而反無汗,身如蟲行,皮中癢者,此久虛也;厥陰病,因風溼相搏,身體疼痛,不能轉側,脈浮澀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通真子傷寒括要》。

《雲歧子脈訣》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乾薑(炮)1兩,桂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上寒,寸口脈遲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煎1兩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雲歧子脈訣》。

《得效》卷三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4兩(去蘆),綿附子(炮,去皮臍,薄切片)1兩半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寒、中氣之候,四肢厥逆,口噤,牙關緊急,痰涎壅盛,如中風狀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10片,煎取8分,去滓後調蘇合香丸2粒,並進2服。或氣短頭暈,手足厥逆未退者,可進養心丹30-100粒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三。
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四,名見《保命歌括》卷十六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(鹽炒)、香附(鹽炒)、黃柏(酒炒)、青皮去白、玄胡索、益智、桃仁、茴香(鹽炒)、附子(炮)、炙草。

功效主治

(疒頹)疝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順流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四,名見《保命歌括》卷十六。
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九: 術附湯

配方組成

附子半個(炮了者),白朮1分,乾薑2錢(炮),甘草1錢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臟腑虛寒,洩瀉洞痢,手足厥冷;溼溫,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錢,水1小盞,煎至半盞,去滓與服。手足暖止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口議》卷十九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