藿香散

《百一》卷十九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1分,人參1分,白茯苓1分,丁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胃虛弱,乳食不調,時作身熱,或吐或瀉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3分,香薷3分,白朮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葛根(銼)3分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3分,人參(去蘆頭)3分,桂心半兩,蘆根1兩(銼),白豆蔻半兩(去皮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霍亂吐利,煩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竹葉3-7片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分,紫苑1分(洗去苗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3分(去心,焙),桂心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生下十日至半月,嘔逆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放溫,以綿點取滴口中,1日次第取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兩,白朮1兩,當歸1兩半(銼碎,微炒),木瓜3兩(幹者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五味子1兩,黃耆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。吐利不止,悶絕不住,腹痛轉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七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陳皮(去白)、厚朴、甘草(炙)、枳殼、蒼朮(米泔浸)、烏豆(炒、去皮)、縮砂仁、白芍藥、當歸、藿香葉、川芎、木瓜、百藥煎、阿膠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冷熱不調,赤白五色,諸般瀉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生薑茶芽蜜水煎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七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(去土)1兩,半夏曲1兩,甘草(炙)1兩,陳皮(去白)2兩,厚朴(去粗皮,姜制)2兩,人參(去蘆)半兩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氣不和,吐逆,心腹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或1錢,水1小盞,加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
《局方》卷四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,甘草(炙)1兩,半夏(切作4片,薑汁浸1宿,以粟炒黃)1兩,藿香葉1兩,陳皮(去白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痞滿,腹脅脹痛,短氣噎悶,咳嘔痰水,噫醋吞酸,噦逆噁心;及山嵐瘴氣。留飲宿食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同煎7分,去滓熱服,日2-3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四。

《慈幼新書》卷九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紫蘇、藿香、蒼朮、陳皮、厚朴、桔梗、半夏、甘草、大腹皮。

功效主治

感冒,兼痰嗽氣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幼新書》卷九。

《幼科指掌》卷三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藿香、木香、厚朴、甘草、蒼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脫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南棗,煎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指掌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分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桑木耳1分,葛根1兩(銼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乾嘔煩亂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。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1兩,藿香葉1兩,生薑1兩,陳橘皮1兩,半夏1兩,甘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吐下之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杵令爛,焙乾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兩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零陵香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甘松香1兩,川烏頭半兩(炮,去皮臍),牛黃1錢(細研)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中風,頭昏,面板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與牛黃、麝香同研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熱蔥酒調下,日3服,夜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博濟》卷二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薑汁炙令香熟),甘草3分(炙),官桂半兩(去粗皮),青皮3分(湯去瓤,細切,麩炒)3分,乾薑1兩(炮),枇杷葉1分(炙去毛)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。脾胃氣虛弱,嘔吐不食;脾胃虛寒,痰盛,嘔吐不止,飲食不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大棗1個,同煎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、零陵香、莎草根(炒去毛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,頭旋目眩,痰逆噁心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臘茶清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八引《保童秘要》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白附子(炮)1分,藿香1分,桑螵蛸1分,殭蠶(去足,令淨)1分,膩粉20文。

功效主治

急驚風,夜間驚啼,不得睡,或嘔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同研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,薄荷暖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五八引《保童秘要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分,木香1分,葛根1兩(銼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丁香1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寒,吐逆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頻頻溫服。量兒大小,臨時分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木瓜1兩(幹者),桂心半兩,白朮1兩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芎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吐瀉多,脾胃虛乏,心腹脹滿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半兩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幹蠍半兩(微炒),桑螵蛸半兩(微炒),麻黃3分(去根節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以生薑半兩去皮,同搗令爛,炒令幹),膩粉1分(研入),麝香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中風。言語謇澀,心膈痰涎不利,四肢時有抽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生薑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兩,芎半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茅香1握,麥門冬3分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嘔逆,食物不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同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兩,丁香1錢,木香半兩,縮砂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利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水5分,煎3分,通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嬰童寶鑑》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分,香薷(併為末)1分,白茯苓(末)2錢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吐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薑湯調下,如人行3-5裡進1服,連進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嬰童寶鑑》。

《袖珍小兒》卷六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、厚朴(制)、半夏(泡)、白朮、幹葛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吐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3片,水1盞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六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高良薑半兩,藿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均分為4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以水1碗,煎至1盞,溫服,未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海上方》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子8個,蓽撥半兩,川烏半兩,川芎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首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搐入鼻中;或以茶清食後調服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海上方》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藿香葉、厚朴(姜制)、枳殼(去瓤)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臟腑不調作瀉,青黃黑白,乳食不消,糞中有凍如雞子清,兼暴瀉如水,其證肚痛,微熱,面唇黃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陳米飲調紫蘇湯調下。糞中有黃白凍子,木瓜並白梅去鹽煎湯送下;如痢止,棗子煎調送下;慢驚或偏墜紅腫內吊,紫蘇湯調下,3-5服痛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兩,桂心1兩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白朮1兩,丁香半兩,白豆蔻1兩(去皮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神曲半兩(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訶黎勒皮半兩,香附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氣攻脾胃,不思飲食,若食即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博濟》卷三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芷、威靈仙、甘草、桔梗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妊娠,噎塞阻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6分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葉(焙)1兩,訶黎勒皮(焙)10枚,人參半兩,丁香半兩,糯米300粒,石蓮心200枚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煨和皮生薑1塊,大棗2個,同煎,空心,食前濃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半兩,訶黎勒半兩(煨,用皮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半夏半兩(湯浸,洗7遍,去滑),赤茯苓3分,肉桂3分(去皺皮),白朮3分,草豆蔻1兩(去皮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高良薑3分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冷熱不和,胸膈滿悶,四肢無力,痰逆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油膩、飴糖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四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(去土)21葉,枳殼2片(去瓤,溼紙裹,煨令熟),蚌粉(枳殼大)1塊。

功效主治

不因風寒所得,肺胃氣不和而咳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嬰小服1字,2-3歲服半錢,蜜水調下,不過2-3服安。兒大以意加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半兩,草烏頭半兩(炮,去皮臍),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乳香3皂子許(研)。

功效主治

風客陽經,頭重疼痛,及偏湊一邊,繞額角痛。傷風挾痰飲,上厥頭疼,偏正夾腦諸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字至半錢,發時服,好茶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錢半,半夏1錢半,茯苓1錢半,陳皮1錢半,生薑1錢半,丁香5分。

功效主治

嘔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。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1錢,白朮1錢,厚朴1錢,陳皮1錢,茯苓1錢,半夏1錢,紫蘇1錢,桔梗1錢,白芷1錢,香薷1錢,黃連1錢,扁豆1錢,腹皮5分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藿亂。身熱,渴,體重骨疼,是暑溼症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姜、蔥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崖尊生》卷九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半夏曲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藿香葉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有熱,面赤,嘔吐涎嗽,及轉過度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分至1錢,水1盞半,煎7分。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鄭愈方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藿香2錢,赤曲2錢,半夏1錢(薑汁制)。

功效主治

吐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南木香湯調下;木瓜湯亦得。3服立止。次用調中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鄭愈方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: 藿香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皮)1兩,半夏(洗)1兩,生薑(去皮)1兩(3味同搗爛,焙乾),藿香1兩,甘草(炙)1兩,草豆蔻仁1兩,橘皮(洗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5片,大棗2個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