椿根皮4兩,滑石2兩。
溼氣下利,大便下血,白帶。
上為末,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白湯送下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。
肉豆蔻(面裹煨)1兩,龍骨(煅,研,水飛)1兩,阿膠(蛤粉炒)1兩,赤石脂(煅7次,醋淬,研)1兩,附子(炮)1兩,乾薑(炮裂)1兩,木香(溼紙裹,煨)1兩,人參(去蘆)1兩,沉香半兩(鎊,不見火),白朮2兩(炒),訶子(去核)2兩。
下痢,洩瀉。
上為細末,粳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-80丸,空心米飲湯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瑞竹堂方》。
槐鵝半兩(炒黃色),肉豆蔻3枚(面裹燒香),乾薑(炮裂)半兩,枯礬1分。
小兒臟腑虛滑,瀉血腹痛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1-2歲兒每服10丸,乳香湯送下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黃連(去須)2兩,木香2兩,半夏2兩(湯洗7次),乾薑2兩(炮),赤石脂2兩(火煅5次),厚朴(去粗皮)2兩(生薑制),白朮2兩。
小兒赤白下痢,多日不愈,漸成羸瘦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10丸,乳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。
硫黃2兩(別研),牡蠣(煅,別研)1兩,龍骨(煅,別研)1兩,乾薑(炮)1兩,木香1兩。
小兒髒寒洩瀉,色多青白,腹痛不食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30丸,乳食前溫米飲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八。
大附子1只(炮,去皮臍),白姜(炮,洗)1兩,肉豆蔻(面裹煨)1兩,橘紅1兩,大訶子(去核)1兩,椒紅1兩(去目合口,炒出汗)。
瀉痢。
上為細末,糯米粉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、食前鹽飯飲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真龍骨(煅)、赤石脂(煨、煅)各等分。
臟腑滑洩。
上為細末,蒸餅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幹木瓜、紫蘇湯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附子(炮,去皮,切)1兩,白茯苓1兩,乾薑(炮)半兩,大黃連(去須,打碎)半兩,木香(切片)半兩。
洩瀉。
上藥用水2碗煮幹,曬,研為末,麵糊為丸。
每服100丸,米飲送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六引曾太醫方。
龍骨2兩,附子2兩,枯礬2兩,訶子2兩,良姜1兩半,赤石脂1兩半,丁香1兩,木香5錢,白豆蔻6錢半,砂仁6錢半。
脾胃虛耗及臟腑停寒,臍腹(疒丂)痛,下利滑數,肌肉消瘦,飲食不入,氣弱,時發虛熱者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粟米飲送下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七。
木香、肉豆蔻(麩裹煨,以面熟去面用)、縮砂仁、赤石脂、厚朴(姜制)、川姜各等分。
小兒脾胃不和,腸滑洩瀉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每服30-50丸,乳食前煎草節湯送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一。
川樸3兩,木香3兩,赤石脂、乾薑、砂仁。
臟腑頻洩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。
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痢瘧纂要》卷十四。
椿根白皮(炒)。
溼氣下利,大便下血,白帶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。
口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五。
椿根白皮(炒,為末)、阿膠。
水瀉不止。
以阿膠烊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萬氏家妙方》卷一。
黃蠟1兩,黃丹1兩(水飛)。
赤白痢,日久不止。
共化一處為丸,如黃豆大。
每次空心服3丸,赤痢,甘草煎湯送下;白痢,乾薑煎湯送下;赤白痢,甘草、乾薑煎湯送下。
《回春》卷七。
人參(去蘆)、蒼朮(米泔浸1宿)、茯苓、木香(不見火)、訶子肉(煨)、烏梅肉、肉豆蔻(面裹煨)、罌粟殼(去蒂瓤)各等分。
久瀉不止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米飲送下。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三。
訶子5錢,龍骨(另研)5錢,木香5錢,丁香1兩,肉豆蔻6錢7分,砂仁6錢7分,赤石脂3錢4分,白枯礬3錢4分。
洩瀉滑脫不禁。
上為細末,粟米飲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前米湯送下。
《杏苑》卷四。
附子1只(炮,去皮臍),肉豆蔻1兩(面裹煨香,去面不用)。
大腸久冷,滑洩不禁。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食前陳米飲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三九引《濟生續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