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柏、知母(俱童便炒)、生地、丹皮、杞子、五味子、牛膝、茯苓。
陰虛火動或痰積熱壅而致痰嗽吐血。
煉蜜為丸服。
《慎齋遺書》卷七。
山藥2兩,虎骨2兩,杞子2兩,歸身2兩,白芍2兩,生地2兩,麥冬2兩,瑣陽5錢,菟絲5錢,補骨5錢,牛膝1兩,熟地4兩,河車1具。
一切陰虛證。
煉蜜為丸服。
《慎齋遺書》卷七。
燈心10斤(以米粉漿染,曬乾研末,入水澄之,浮者為燈心,取出,又曬乾入藥,用2兩5錢。而沉者為米粉,不用),赤白茯苓(去皮,兼用茯神去木)5兩,滑石(水飛過)5兩,豬苓(去皮)2兩,澤瀉(去須)3兩,人參1斤(去蘆,切片,煎濃湯,去滓漉淨。煉湯成膏,如糖飴)。
小兒元氣不足,心脾蘊熱,心煩口渴,嘔吐洩瀉,小便不利,丹毒。孕婦難產不下者;痰脹,腹脹喘腫已減者;小兒脾胃不和。
上藥燈心等5味,各為細末,以人參膏和成丸,如龍眼大,硃砂為衣,貼金箔。
每用1丸,任病換引。
《韓氏醫通》卷下。
天冬1兩,麥冬1兩,當歸1兩,生地1兩,茯苓2兩,山藥2兩,黃柏2兩,知母2兩,酒連2兩,黃耆2兩,五味子1兩,硃砂1兩(另研為衣)。
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不居集》上集卷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