薏苡仁1兩,當歸1兩,芍藥1兩,麻黃1兩,官桂1兩,甘草(炙)1兩,蒼朮(米泔浸1宿,去皮,銼,炒)1兩。
中風。手足流注疼痛,麻痺不仁,難以屈伸。寒痺疼痛。
上銼。
每服7錢,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二。
薏苡仁1兩,防風(去叉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酸棗仁(炒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海桐皮半兩,萆薢半兩,芎3分。
肝虛筋脈不利,腹急筋見,脅肋脹滿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薏苡仁(炒)、防己、赤小豆(炒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風腫在脾,唇口瞤動,或生結核,或為浮腫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七引《濟生》。
薏苡仁2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茵芋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側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酸棗仁(微炒)1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煮,去沫,焙)1兩,五加皮1兩,羚羊角(鎊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體虛風邪所中,攻走面板,狀如刺劃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4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拍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薏苡仁1兩半,五味子1兩半,覆盆子1兩,生乾地黃(銼,焙)1兩,枸杞子1兩,紫蘇莖葉1兩,黃耆(細銼)1兩,木通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3兩。
虛渴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薏苡仁1升,醇苦酒3升。
肺癰。
煮取1升,溫令頓服。有膿血當吐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薏苡仁2兩,羌活(去蘆頭)2兩,蔓荊實2兩,荊芥穗2兩,白朮1兩,木瓜(去核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肝痺。筋脈不利,拘攣急痛,夜臥多驚,上氣煩滿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至1盞,去滓,稍熱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桔梗1兩,甘草2兩,薏苡仁3兩。
咳嗽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,水煎,入糯米為引,米軟為度,食後服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薏苡仁2兩,白朮2兩,茯苓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桂心半兩,熟地黃2兩(切,焙),甘草半兩(炙紫色),厚朴1兩(姜制,焙乾)。
傷寒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六引《保生回車論》。
薏苡仁1兩,酸棗仁1兩,防風(去叉)1兩,人參1兩,甘菊花1兩,地骨皮(銼)1兩,紫蘇子1兩,甘草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。
傷寒汗後,煩滿多睡,小便赤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荊芥、薄荷、生薑各少許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睡多冷服,不睡熱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薏苡仁3錢,瓜蔞仁3錢,牡丹皮2錢,桃仁(去皮尖)2錢。
腸癰。腹中(疒丂)痛,或脹滿不食,小便澀;婦人產後惡露不盡,或經後瘀血作痛,或腸胃停滯,瘀血作痛,或作癰患。
作1劑,水2鍾,煎8分,空心服。
《外科發揮》卷四。
薏苡仁3錢,瓜蔞仁3錢,牡丹皮2錢,桃仁(去皮尖)2錢,白芍1錢。
腸癰。腹中疼痛或脹滿不食,小便澀滯,婦人產後多有此病,縱非癰,服之尤效。
水2鍾,煎8分,空心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。
薏苡仁1兩,芎1兩,石膏(碎研)1兩,羌活(去蘆頭)3分,柏子仁(研)1兩,酸棗仁(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。
肝臟風氣,四肢筋脈攣急,身體強直。
上藥除研者,銼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薏苡仁5合,萎蕤3兩,生薑3兩,茯神3兩,生犀角末2兩,烏梅7枚,麥門冬(去心)3合,竹瀝3合,白蜜1合。
暴風,手足癱瘓,言語謇澀,神情恍惚,遊風散走。
上切。
忌食米醋、油脂、陳敗難消等物。
以水8升緩煮,取2升7合汁,絞去滓,納竹瀝、白蜜攪調,細細飲之,10日服1劑。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近效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