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蠣散

《得效》卷十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。

功效主治

外腎腫大,莖物通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津唾塗腫處,次用摻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二。

方出《肘後》卷二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左顧牡蠣10分,石膏5分。

功效主治

大病癒後,小勞便大衄,口耳鼻俱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1日3-4次,酒調下;亦可蜜丸,如梧桐子大,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》卷二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煅)2兩,黃耆1兩,乾地黃(生者)1兩,麻黃根1兩(一方無麻黃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盜汗。或小兒病後暴虛,津液不固,體常自汗,夜臥愈甚,久而不止,羸清枯瘦,短氣煩倦;或因病後血少虛弱,消瘦潮熱煩渴,腠理不密,盜汗不止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錢,水半盞,小麥20粒,煎3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1兩,麻黃根1兩,杜仲1兩(去粗皮,微炙,銼),黃耆2兩(銼),白茯苓、敗蒲扇灰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車前子1兩,桂心3分,黃芩1兩,澤瀉3分,葵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小便出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清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園端效方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燒)半兩,蛇床子半兩,川烏半兩,良姜半兩,菟絲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男女陰汗,溼冷癢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藥3錢,白麵1錢,酒、醋熱調勻,渫洗浴之,或塗外腎,帛包尤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園端效方》。

《醫統》卷六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醋牡蠣1兩,枯礬2錢,硫黃2錢,雄黃1錢,苦參2錢,蛇床子2錢。

功效主治

陰囊溼癢,搔之則汁水流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用蒼朮、椒鹽水煎湯洗過後,用此藥摻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六十。

方出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九引《衛生十全方》,名見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大而白者,火煅通赤,別研極細)2兩,白朮1兩,黃耆(略炙)1兩,防風(不用叉尾者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氣虛,夜多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1日2-3次,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九引《衛生十全方》,名見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半兩,車前子半兩,桂心半兩,黃芩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傷中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得效》卷十九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塊(用破草生包縛,入火內煅令通紅,去火候冷取出研)。

功效主治

臁瘡。

使用方法

上隨用時旋入枯飛過白礬少許拌和,敷瘡口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九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、白礬(枯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遺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三。

《得效》卷七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末。

功效主治

不渴而小便失利。

使用方法

取患人小便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浸一宿,去黑皮,炒)1兩,白朮半兩,防風(去叉)1兩,龍腦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自汗,作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鉗鍋內盛,用鹽泥固濟,木炭火燒晝夜),定粉半兩(研)。

功效主治

虛汗不止,玄府不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綿裹之。搽於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
《直指》卷九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左顧牡蠣(米泔浸洗,煅透)1兩,麻黃根1兩,黃耆(蜜炙)1兩,白朮半兩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虛體常自汗,驚惕不寧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小麥100餘粒同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九。

《三因》卷七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,口噤、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粉敷瘡口,仍以末2錢,煎甘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以溼紙裹後卻以泥更裹候幹,用大火燒通赤),白礬3兩(燒令汁盡),黃丹3兩,膩粉1兩,雄黃1兩(細研),雌黃半兩(細研),麝香2錢(細研),麒麟竭1兩。

功效主治

墜車落馬傷損,筋骨疼痛,皮肉破裂,出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仍於烈日中攤曬半日,後入瓷瓶子中盛。

使用方法

如有墜損及骨折筋斷,用生油稠調塗之;如已成瘡,幹敷之。立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取腦頭厚處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乳癰初發,腫痛結硬,欲成膿者;甲疽胬肉裹甲,膿血疼痛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2錢匕,日3次,研澱花,冷酒調下。如癰盛已潰者,以藥末敷之,仍更服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
《癰疽驗方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當歸(酒拌)1錢半,甘草節1錢半,滑石(煅)1錢半、牡蠣2錢,大黃3錢,木鱉子5個(杵,非有大熱者,此味木可用,當去之,亦不必用)。

功效主治

血疝。

注意事項

若勞倦虛弱之人,不甚焮痛,大小便無熱閉者,不宜輕用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1鍾,露1宿,五更頓服,冬月火溫服。無論已未潰,膿血俱從大便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癰疽驗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枯白礬4兩,黃丹(炒)2兩,牡蠣粉2兩。

功效主治

陰囊兩傍生瘡,或陰溼水出,甚癢甚苦,夜則抓之無足,後必自痛,或兩腋及腳心常汗溼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遇夜睡,手捏藥於癢處痛擦之,不1時又擦之,3-4次後頓減,次夜再擦,雖大減又擦,後日自然平復。如液汗亦有頓擦方可;腳汗先擦大減,又擦後裝藥於靴,或靴底上腳板上塗藥,纏腳裹之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

《產寶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2錢,人參2錢,黃耆(生)2錢,當歸3錢,熟地3錢,麻黃根(麻黃髮汗,根止汗,宜用根)1錢,小麥麩皮(炒黃)2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,陰虛盜汗,睡中汗出,覺則止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生化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產寶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燒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,銼)半兩,人參半兩,白朮半兩,芍藥半兩,龍骨(燒)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羸劣,虛汗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米飲調下,不拘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一。

《仙拈集》卷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煅)、小麥面(炒黃)。

功效主治

諸汗。

炮製方法

研末。

使用方法

豬膽汁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3分,龍骨3分,麥門冬半兩(去心,焙),黃耆半兩(銼),雞腸草半兩,白茯苓半兩,桑螵蛸3分(微炒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遺尿,體瘦心煩,不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,量兒大小,分減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煅,研)1兩,連翹(瓦上炒,搗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種瘰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臨臥無灰酒調下。愈後更服1兩,永不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溼溫傷寒,四肢或時壯熱,或時厥冷,汗多自出(如珠子者生,如油者死),頭額熱疼,面色赤黑,聲多幹叫,寸口脈浮洪大,關尺脈沉實,息數不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。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粒半兩,知母1分,恆山半兩,烏梅肉半兩(微炒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鱉甲2分(塗酥炙微黃,去裙襴),川升麻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豉心1分,桃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六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痰癖,瘧發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1日2次,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局方》卷八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黃耆(去苗土)1兩,麻黃根(洗)1兩,牡蠣(米泔浸,刷去土,火燒通赤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不足,自汗盜汗,心悸遺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小麥100粒,同煎至8分,去滓熱服,1日2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半兩,膽礬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紫癜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生用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釅醋調摩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3兩(煅),人參1兩半,當歸3兩,五味1兩半,熟地5兩,川芎1兩,艾葉1兩(炒炭),地榆3兩(炒炭),龍骨3兩(煅),續斷3兩(炒炭)。

功效主治

惡露淋漓不斷,脈軟澀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米飲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九引《古今錄驗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2分熬,石膏1分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粉末敷瘡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九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半,龍骨1兩半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半,赤石脂1兩半,石斛(去根)1兩半,烏賊魚骨(去甲)1兩半,黃耆(銼)1兩半,芍藥(炒)2兩,阿膠(炒燥)2兩,熟乾地黃(焙)2兩,牛角腮灰2兩,乾薑(炮裂)1兩1分,當歸(切,焙)1兩1分,白朮1兩1分,人參1兩1分,桑耳(炙)1兩1分,桂(去粗皮)1兩,艾葉(炒)1兩,芎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帶下兼經水過多,或暴下片血,不限年月遠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1日2次,米飲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2兩(燒為粉),龍骨1兩,雞肶胵10個(微炙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吳茱萸1分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鹿角屑1兩(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臟腑久冷,小便滑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1兩,寒水石1兩,鉛霜半兩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如面),甘草末半分(生用),故扇灰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熱,汗出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以新汲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半(燒為粉),知母1兩半,犀角屑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柴胡1兩(去苗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虎頭骨1兩半(塗酥炙令黃),鱉甲2兩(塗酥炙令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熱勞百節煩疼,漸漸羸瘦,不能飲食,日晚或惡寒,兼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果、莧萊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龍骨1兩半,黃連1兩(去須,微炒),烏梅肉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壯熱,下痢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斤半(炭火燒紅,細研水飛過,取1斤),鉛粉(洛陽者,炒黑細研)半斤,當歸(切、焙、取末)半兩,硼砂(研)1兩半,乳香(研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打撲傷損疼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研勻,先用醋煮小黃米粥,攤紙上,用藥末3錢匕,勻摻粥上,裹貼患處,次用藥末2錢匕,濃煎蘇枋木汁1盞調下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燒為粉)1兩,桂心1兩,白芍藥1兩,鹿茸(塗酥微炙去毛)1兩,龍骨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虛損,心多忪悸,夜夢洩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燒為粉)1兩,車前子1兩,桂心1兩,黃芩1兩,熟乾地黃1兩,白龍骨(燒令赤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勞損傷中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3兩,龍骨3兩,桂心1兩,棘刺1兩(微炒),白芍藥1兩,蒼朮2兩(微炒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柏子仁1兩,車前子1兩,桑螵蛸1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夢洩,乏力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引《初虞世方》,名見《雞峰》卷二十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不拘多少,鹽泥固濟,炭3斤,煅令火盡,冷取)2兩,乾薑1兩(炮)。

功效主治

水(疒頹)偏大,上下不定,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冷水調稀糊得所,塗病處。小便大利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引《初虞世方》,名見《雞峰》卷二十四。

《千金》卷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3兩,白朮3兩,防風3兩。

功效主治

臥即盜汗,風虛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1日2次,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甘草1兩(炙散赤,銼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柴胡2兩(去苗),木通1兩(銼),桂心1兩,黃芩1兩,栝樓根1兩,厚朴2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六日,其人已發汗而不解,胸脅滿,小便不多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而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四,名見《聖惠》卷八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龜甲3兩,牡蠣3兩。

功效主治

崩中漏下赤白不止,氣虛竭;產後惡露不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日3次,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四,名見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熟乾地黃1兩,白朮1兩,白芍藥半兩,龍骨1兩,黃耆2兩(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半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汗出不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醫心方》卷七引《效驗方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3分,乾薑3分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陰下癢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粉敷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七引《效驗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龍骨1兩,烏梅肉半兩,白頭翁半兩,女萎半兩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當歸半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白膿痢,晝夜無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黃泥固濟,煅取白為度)3兩,甘草(炙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;小兒口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日3次,空心,點臘茶清調下。並用好皂莢1挺,去皮,分作兩截,一截使米醋半盞刷炙,以醋幹為度,一截焙乾;烏頭2枚,內1枚炮,1枚生;炒糯米30粒,同為末,再用醋半盞,暖動和勻成膏貼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
《杏苑》卷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6錢,白朮1兩,防風2兩。

功效主治

酒過中風,衛虛畏寒,頭面多汗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,喘息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用薄荷、荊芥煎酒調下;茶調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煅,研)半兩,伏龍肝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白礬(煅,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疼連牙關急,口眼相引,木舌腫強不能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以酒和如泥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錢,於患處塗貼,吐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
《雞峰》卷十六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皮,姜制)半兩,牡蠣半兩,白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1日2-3次,空心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六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2兩,麻黃根1兩,赤石脂1兩,糯米1兩,龍腦1錢。

功效主治

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綿包。

使用方法

日夜撲有汗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。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三引《錄驗方》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2兩,乾薑2兩,麻黃根2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虛勞,汗出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雜白粉粉身,不過3-4次便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三引《錄驗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熬)3分,常山(銼)3分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3分,桂(去粗皮)3分。

功效主治

瘧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左顧牡蠣(文片色白正者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盛,不得臥而喘,脈滿大。

炮製方法

先杵為粗末,以乾鍋子盛,火燒通赤,放冷,研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濃煎鯽魚湯(鯽魚重4兩者1個,去鱗肚,濃煎,煎時不許動)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六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白羊肺1具(切片),牡蠣2兩(燒為粉),胡燕窠中草(燒灰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後以新汲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3分(燒為粉),硃砂半兩(細研),龍齒3分,蘆薈3分,黃連1兩(去須),鐵粉1兩(細研),澤瀉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丹1分,栝樓根1兩,雞肶胵3分(炙令黃色),桑螵蛸半兩(微炒),胡粉1分,赤石脂2兩。

功效主治

消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煎大麥仁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白茯苓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朮3分,白芍藥3分,麻黃根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脈候軟弱,神氣羸劣,虛汗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熟乾地黃1兩,龍骨1兩,蒲黃1兩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乾薑1兩(炮裂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白崩不止,面色黃瘦,臍下冷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艾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1兩,龍骨1兩,黃耆1兩(銼),白朮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桂心半兩,芎半兩,熟乾地黃半兩,五味子半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白茯苓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體虛汗出,心煩,食少乏力,四肢羸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3分,麻黃根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虛多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撲身上,汗即自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七十八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分(燒為粉),伏龍肝1分(細研),甘草3分(炙為赤,銼),蒼朮1分(銼,炒熟),麝香3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(??)啼,或吐瀉,腹脹胸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於木臼內搗細羅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研陳米泔澄清,煎竹茹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1兩,麻黃根1兩,赤石脂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盜汗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入米粉2合,拌令勻。每日及夜間常撲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、川芎、茯苓、龍骨、續斷、甘草、當歸、艾葉、人參、地榆、五味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月餘,經水不止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(燒為粉)1兩,芎1兩,熟乾地黃1兩,白茯苓1兩,龍骨1兩,續斷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艾葉(微炒)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五味子半兩,地榆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惡露不絕,心悶短氣,四肢乏力,不能飲食,頭目昏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牡蠣散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半(燒為粉),紫菀1兩(洗去苗土),旋覆花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桔梗1兩(去蘆頭),萎蕤1兩,沙參3分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柴胡1兩(去苗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肺痿勞嗽,唾多稠涎,羸瘦喘促,仍多盜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半合,更煎1-2沸,放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