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味歸脾湯

《金鑑》卷四十八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歸脾湯,硃砂、龍齒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產後,憂愁思慮傷心脾,驚悸恍惚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四十八。

《正體類要》卷下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歸脾湯,柴胡、山梔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虛,心脾鬱結,經閉發熱,產門不閉,及乳巖初起;脾經血虛發熱;因肝脾二髒鬱怒,氣血虧損者,伴有內熱,夜熱,五心發熱,肢體倦瘦,月經不調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正體類要》卷下。

《口齒類要》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歸脾湯,柴胡、丹皮、山梔。

功效主治

思慮動脾火,元氣損傷,體倦發熱,飲食不思,失血牙痛,思慮之過,血傷火動,口舌生瘡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口齒類要》。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潞黨參3錢,炙黃耆3錢,生曬術3錢,茯神3錢,歸身3錢,棗仁2錢,遠志2錢,阿膠1錢,焦山梔1錢,丹皮1錢,清炙草5分,廣木香5分,龍眼肉5枚。

功效主治

夾血傷寒後期,出血已止,陰液虧虛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。

《醫部全錄》卷三九九引《薛氏醫案》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(炒)1錢,人參1錢,茯苓1錢,柴胡5分,川芎5分,山梔(炒)5分,芍藥(炒)5分,甘草(炒)5分,熟地黃8兩,當歸8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乳巖初起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部全錄》卷三九九引《薛氏醫案》。

《疫疹一得》卷下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黃耆1錢半(炒),白朮1錢(炒),茯神3錢,棗仁2錢(炒),遠志1錢半(炒),甘草5分,當歸1錢半,麻黃根2錢,牡蠣3錢,紅棗3枚,浮麥3錢。

功效主治

自汗,盜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疫疹一得》卷下。

《盤珠集》捲上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(炒)、茯神(去皮木)、當歸(去尾)、棗仁(去殼,炒)、蓮肉(去心)、黃耆(蜜炙)、遠志、木香。

功效主治

子腫,血少氣滯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盤珠集》捲上。

《一盤珠》卷五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、棗仁、志肉、茯神、甘草、川鬱金、香附、木香、牛膝。

功效主治

脫疽脾虛,兼鬱火下注,飲食減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一盤珠》卷五。
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黃耆2錢,白朮(蜜炙)2錢,茯苓2錢,棗仁2錢,遠志(制)1錢,當歸1錢,柴胡8分,山梔仁8分,枳殼(麩炒)8分,木香(不見火)5分,炙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子懸。妊娠4-5月,因脾鬱而致胎氣不和,逆上心胸,脹滿疼痛不安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龍眼肉7枚,水2鍾,煎7分,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
《金鑑》卷四十九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歸脾湯,伏龍肝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心、脾傷損,每交接輒出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四十九。

《醫宗必讀》卷八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半,炙黃耆1錢半,白朮1錢半,當歸1錢半,茯苓1錢半,酸棗仁1錢半,遠志肉8分,木香5分,甘草(炙)5分,龍眼肉2錢,大棗2枚,煨姜3片,菖蒲8分,桂心5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寒心悸而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煎1鍾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宗必讀》卷八。

《保嬰撮要》卷三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黃耆1錢,茯神(去木)1錢,甘草1錢,白朮(炒)1錢,木香5分,遠志(去心)1錢,酸棗仁1錢,龍眼肉1錢,當歸1錢,牡丹皮1錢,山梔(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乳母憂思傷脾,以致小兒血虛發熱,腹痛發抽,怔忡失眠,自汗盜汗,口舌生瘡;及妊娠吐衄;因乳母鬱怒積熱,嬰兒腹痛發搐者;小兒因乳母憂思鬱怒,胸脅作痛,或肝脾經分患瘡瘍之證,或寒熱驚悸無寐,或便血盜汗,口瘡不斂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嬰兒為患者,令子母俱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嬰撮要》卷三。

《金鑑》卷四十九: 加味歸脾湯

配方組成

歸脾湯,辰砂、琥珀末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七情內傷,心脾虧損,神無所護,致夜夢鬼交,獨笑獨悲。

使用方法

上將歸脾湯水煎,調辰砂、斛珀末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四十九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