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芩4兩,黃連2兩,黃柏8錢,山梔1兩6錢。
臟腑實火內熾,以致肺金枯燥,氣逆喘嗽,甚至熱極反兼風化,則頭疼目脹,鼻息不利,或為淵,或為衄,耳膿脹悶,舌破喉幹,斑疹發癢,三消燥渴,二便不通者。
水泛為丸。
午後臨睡熱茶吞服1-2錢。
《活人方》卷一。
枇杷葉(去毛,蜜炙)、桑皮、冬花、木通、紫菀、杏仁各等分,大黃減半。
痰喘咳嗽。
上為末,以梨汁、竹瀝、白蜜熬膏為丸。
食後、夜臥俱可噙化。
《惠直堂方》卷二。
桑皮、骨皮、甘草、麥冬,鮮百合2兩,款冬花、貝母、米仁、枇杷葉。
陰虛咳嗽,或多痰,或乾咳,或痰紅,或純紅。
《顧松園醫鏡》卷十一。
麥冬、防風、皂角刺、大黃、土木鱉、杏仁(上6入酒炒少許,等分同研,飯上蒸1飡)、人參、黃耆、黃芩、黃連(4味同蒸)。
鼻鼽、息肉。
上為末,粥糊為丸。
忌生薑、蒜、椒等辛辣之品。
每服90丸一更時白湯送下。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。
蘿蔔子(淘淨,蒸熟,曬乾)。
齁喘痰促,遇厚味即發者。
研,和薑汁浸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丸,以口津嚥下.每日3次。
《本草綱目》卷二十六引《醫學整合》。
貝母半兩,知母半兩(為末),巴豆(去油膜)半錢。
食積火鬱痰嗽。
上為末,生薑泥為丸,辰砂為衣(一雲青黛為衣)。
每服5丸,食後白湯送下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
片子黃芩(炒)。
咳嗽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或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