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耆3兩,當歸3兩,芍藥3兩,乾地黃3兩,半夏3兩,茯苓2兩,人參2兩,桂心2兩,遠志2兩,麥門冬2兩,甘草2兩,五味子2兩,白朮2兩,澤瀉2兩,乾薑4兩,大棗30枚。
婦人七傷,身體疼痛,小腹急滿,面目黃黑,不能飲食;並諸虛乏不足,少氣,心悸不安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半,煮取3升,去滓,每服5合,日3夜1服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黃耆2兩,茯苓2兩,桂心2兩,人參2兩,麥門冬3兩(去心),甘草6分(炙),生薑4兩,遠志2兩(去心),當歸2兩,五味子4兩,大棗20枚。
發癰疽,腫潰去膿多,裡有虛熱。
上切。
以水1鬥,煮取4升,分6服,日4夜2。
《鬼遺》卷三。
黃耆(炒)2錢,人參1錢半,白朮(炒)1錢半,茯苓1錢半,陳皮1錢半,當歸1錢半,酸棗仁(炒)1錢,五味(杆)5分,甘草(炒)5分。
潰瘍膿水出多,或過服敗毒之劑,致氣虛血弱,發熱無寐,或兼盜汗內熱,或不生肌。
水煎,徐徐服。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五。
黃耆2兩,當歸2兩,乾地黃3兩,麥門冬3兩,生薑5兩(切),大棗14枚(擘),芍藥1兩,芎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。
男子背上發腫,時覺牽痛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5合,分服7合,每日3次。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。
黃耆3兩,茯苓3兩,芍藥2兩,麥門冬3兩(去心),甘草2兩(炙),厚朴1兩(炙),人參3兩,生薑4兩,乾地黃3兩。
婦人客熱,乳結腫,或潰,或作癰。
上切。
以水1鬥2升,煮取3升,分4服,日3夜1。
《鬼遺》卷三。
黃耆3兩,乾地黃2兩,人參2兩,茯苓2兩,當歸1兩,芍藥1兩,芎1兩,桂心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甘草1兩半,麥門冬(去心)3兩,生薑5兩,大棗14枚。
發背已潰,大膿汁,虛惙少氣力。潰瘍作痛,倦怠少食,無睡自汗,口乾或發熱,久不愈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2合,去滓。分溫4服,日3夜1。
《鬼遺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