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艽1錢5分,甘草(炙)8分,川芎8分,當歸8分,芍藥8分,生地8分,熟地(自制)8分,茯苓8分,羌活8分,獨活8分,白朮8分,黃芩8分。
陰腫,又名蚌疽,陰戶忽然腫而作痛者。
水煎服。
《性病》。
秦艽、防風、柴胡、黃芩、廣皮、白芍藥、甘草。
外感筋攣,溼熱傷於少陽者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秦艽(去苗)1兩,鱉甲(醋炙微黃,去裙襴)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竹茹1分,甘草(炙)1分。
小兒寒熱往來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水1盞,加蔥白2寸,同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七引張渙方。
秦艽8錢,人參3錢,防風4錢半,芍藥半兩,柴胡8錢,黃芩4錢半,半夏3錢,甘草4錢(炙)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-7錢,水1盞,煎至7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熟地黃3分,當歸1分半,白芍藥1分半,秦艽1分半,柴胡1分半,甘草1分半,地骨皮1分半。
偶傷風惡寒,渾身疼痛。
上計1兩2錢,挑5錢,水1盞半,煎至8分服,日3次。熱退住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五。
秦艽(去蘆)1兩,防風(去蘆)7錢半,黃芩7錢半,麻黃(去節)7錢半,甘草(炙)7錢半,玄參(去蘆)7錢半,犀角屑7錢半,牛蒡子(炒)7錢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7錢半,川升麻7錢半。
風熱毒氣客於面板,遍身生(疒咅)(疒畾)如麻豆。
宜避風涼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中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五。
人參、白芷、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白朮、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茯苓、細辛、黃芩、甘草。
婦人中風,汗出不止,大便秘結。
《鄭氏女科萬金方》卷五。
秦艽2錢,人參1錢半,防風1錢半,當歸3錢(酒炒),川芎1錢,黃耆3錢(酒炙),炙草1錢半。
產後瘛瘲,脈浮虛數者。
水煎,去滓,入竹瀝1杯,薑汁1匙,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秦艽6錢,石菖蒲3錢,當歸3錢,蔥白5個。
婦人陰瘡。
水2鍾,煎1鍾,食遠服。
《金鑑》卷六十九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玄參1兩,芍藥1兩,艾葉(炙)1兩半,白芷1兩半,續斷1兩半,當歸(切,焙)1兩半。
產後惡露不斷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羌活1錢5分,當歸2錢,川芎1錢,熟地3錢,秦艽1錢5分,白芍(酒炒)1錢5分,獨活1錢5分。
風中經絡而痛。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烏梅(去核,炒)1兩,甘草(炙)1兩,麥門冬(去心,炒)1兩,青蒿子1兩,常山1兩,柴胡(去苗)1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1兩,大黃(炮,銼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。
產後瘧,先寒後熱,頭疼發渴,骨節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8分,去滓,當未發前服,欲發時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知母1兩,甘草(銼,炙)1兩。
虛勞潮熱,咳嗽,盜汗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秦艽、知母、黃芩、防風、殭蠶、尖生、當歸、元紅、蘇荷、甘草。
手足不能運掉,舌大不語,口開手撒,頭搖目合,鼻幹吐沫。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秦艽1兩(去苗)。
小便難,蜘蛛螫傷。小便難,脹滿悶。由草中花蜘蛛螫傷,仍被露水所搭而致的天蛇瘡,肌膚似癩非癩。痘6-7日,熱不退。
以水1大盞,煎取7分,去滓,食前分為2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八,名見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三。
秦艽(去苗土)2兩,前胡(去蘆頭)2兩,桔梗(炒)2兩,龍膽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柴胡(去苗)4兩。
寒熱虛勞,四肢無力,面色枯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烏梅1枚(拍碎),生薑2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秦艽不拘多少(去苗土)。
胞轉、腸風脫肛、痘熱不退。胞轉不得小便。腸胃溼熱及有風而脫肛不止。痘6-7日熱不退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並服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秦艽(去苗土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柴胡(去苗)1兩。
骨實煩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三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1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3分,檳榔(炮,銼)1兩1分,牽牛子(生,搗末)1分,樸消(細研,湯成旋下)1兩半。
大腸虛瘕,秘澀躁悶。
上除樸消外,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下樸消末半錢匕,更煎2沸,食前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秦艽(去苗土)半分,柴胡(去苗)半分,常山1分,烏梅肉3枚,糯米1撮。
山嵐瘴氣如瘧。
上銼散。
用水2盞,煎至1盞半,去滓,分溫2服,未發前服之。取吐利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大青1兩,升麻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甘草(炙,銼)3分,虎杖半兩。
傷寒後,口內生瘡,小便赤色,手足煩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蔥白5寸(切),豉100粒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。
秦艽(去苗土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木通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玄參半兩,芍藥1兩,桔梗(炒)1兩,吳藍1兩,山梔子仁1兩,枇杷葉3分(拭去毛,薑汁炙)。
陽毒傷寒,心躁悶亂,煩熱狂語,口乾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七。
秦艽(去苗土)半兩,菖蒲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蔓荊實半兩,人參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龍骨3分,赤石脂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白芍藥3分,芎藭3分,防已3分。
心痺。邪氣乘虛,恍惚不樂,身體強直,面目變色。
上銼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秦艽(去土)半兩,連翹半兩,升麻半兩,芍藥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羚羊角(鎊屑)半兩,木香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薏苡仁半兩。
榮氣虛為不仁,面板搔之如隔衣狀。
上為細散,分為6服。
每服以水2盞,加生薑5片,煎取1盞,去滓,緩緩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秦艽、杜仲、川斷、艾葉、地榆、香附、陳皮、前胡、阿膠、防風、黃耆、白朮、黃芩、川芎、白芍、蔥白。
妊娠每下血似月信至者,或孕婦血盛氣衰,或營分受風則經血妄動。
血盛者,不宜服此湯;艽、防、芎、前不可過用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秦艽(去苗土)半兩,連翹半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半兩,檳榔(煨)半兩,犀角(鎊)3分。
風毒久不愈,搏於筋脈,因成瘰癧結核生項腋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加木通少許,同煎至7分。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二引《聖惠》。
秦艽(去苗土)半兩,鹿角膠(炙燥)半兩,地榆(銼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白芷半兩,人參半兩,芎藭半兩。
妊娠胎動下血,身體煩熱倦怠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糯米50粒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秦艽1兩,紫草1兩,白鮮皮1兩,黃芩1兩,梔子1兩。
天行3日外,忽覺心上妨滿堅硬,腳手心熱,變為黃。
上切。
以水1大升半,牛乳1大升,煮取7合,分為2服。老小以意量之,1劑不愈,更吃1劑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近效方》。
秦艽3兩(細切)。
服石藥後飲酒,熱盛充滿經絡,心腹少脹,欲心下(疒畐)(疒畐)不消,或時聚如堅,隨復消者;或發黃,小便赤,心堅痛者。傷寒心神煩躁,口乾煩渴。
飲食宜清冷,不得濁熱。
以牛乳1大升,煮取1小升。去滓,頓服之,得利即愈。若老弱可量氣力進之。熱氣散後,黃色縱徹面板,是愈候,勿怪;熱散後,慄慄寒顫,若困顫,黃復出外者,是謂餘熱欲散也,勿厚覆,但使飢膚中少寒顫即止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七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桂心1兩,防風1兩,黃芩1兩,乾薑1兩,茱萸1兩,秦艽1兩,甘草1兩。
賊風入腹搶心,拘急,四肢不隨,腹滿欲死者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
以水5升,煮取1升半,分再服,湯令熱。不愈,更作。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秦艽(去苗土)4兩,青蒿子(用童便浸1宿,洗,濾幹,焙)2兩,知母(焙)2兩,貝母(去心)2兩,常山(洗,焙)2兩,甘草(鹽水浸,炙黃)2兩,鱉甲(去裙襴,醋浸,炙)4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4兩,柴胡(去苗)4兩,半夏(湯洗後,用薑汁浸1宿,曬乾)4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4兩,肉桂(去粗皮)4兩。
骨蒸熱勞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烏梅1個(拍破),生薑3片,煎7分,去滓熱服。如渾身壯熱,並吃2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升麻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知母(焙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芍藥1兩,芎藭半兩。
心膈氣痰,煩躁寒熱,頭痛,眼赤痛昏暗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7分。去滓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秦艽2兩(去苗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消渴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。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秦艽(去苗土)2兩,防風(去叉)2兩,黃耆(銼)3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4兩,當歸(切,焙)1兩。
歷節風,骨節疼痛,日夜不可忍。
上銼散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生薑3片,同煎至1盞,去滓溫服,空心並2服,臨臥並2服。厚覆,微出汗,慎外風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石膏(碎)1兩,甘草(炙)1兩,升麻1兩,桑銀白皮(銼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葛根3分。
因高聲呼吸冷風,或因哀哭傷氣,或飲食熱氣所衝,皆致傷肺,使氣喘促,面板風癢,四肢痠疼,鼻塞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淡竹瀝半合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六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馬鞭草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芎藭2兩,芍藥2兩,桂(去粗皮)2兩,荊芥穗3兩,半夏(湯洗去滑,生薑汁制,炒幹)半兩,白芷3分。
婦人虛勞,月水不利,百節痠痛,壯熱少力,心躁煩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烏梅1枚(拍破),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。
虛勞喘嗽,寒熱盜汗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烏梅並棗各1枚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