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皂核(燒存性)5錢(另研為末),荊芥1兩,何首烏1兩,天花粉1兩,防風1兩,苦參1兩,薄荷葉5錢。
楊梅瘡。
上為末。
每日用新鮮白土茯苓8兩,雄豬肉4兩,入前末藥5分,肥皂核末子1分,共用水7碗,煮爛去滓,其肉聽食,湯準茶服,不過10日痊癒。如善食肉者,可作大劑與之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十。
礬石(1方加丹少許,同研摻之)。
足大指角急為甲所入肉,便刺作瘡,不可著履鞋,腳指溼爛。
上燒汁盡取末。
著瘡中,令惡肉生新肉,細細割去甲角,旬日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○引《肘後方》。
丹砂(研)1錢,石硫黃(研)1錢,土消2錢,蛤粉3錢半,人參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。
傷寒陰陽不順,發躁悶亂,氣虛嘔逆;霍亂後,煩躁,睡眠不安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用脂麻水調下,不拘時候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三。
滑石(研)半兩,寒水石(研)半兩。
消渴,飲水不休。
上為散,用生雞子1枚,鑿破,去黃留清,調和藥末,令如稠膏,卻納在雞殼內,以紙封口,用鹽泥固濟,曬乾,炭火內燒令通赤,放冷,去土並殼,取藥研令絕細為度。
每服大人2錢匕,小兒半錢匕,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杜仲(薑汁拌炒斷絲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木香1錢。
腰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2-3服效。
《保命歌括》卷十三引《青囊雜纂》。
光草烏(炮裂)5錢,細辛(去土)5錢,好茶1兩半。
一切頭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臨臥濃茶點服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二十四。
輕粉1錢,雞內黃2錢,麝香3分,冰片3分,黃柏末2錢,韶粉2錢,五倍末1錢,黃連2錢。
發須毒。脾胃虛熱,心肺邪熱上攻禾髎之端,多在承漿之側,形如羊刺,四邊腫硬,痛楚難禁,時流黃水,麻痺增寒壯熱。
上為末。
先用甘草、苦參、豬蹄、薄荷、白芷、防風、荊芥煎湯洗淨,拭乾,微擦破,將陳菜油、豬膽汁調搽患處。內服當歸內託散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。
雄黃、枯礬、藜蘆(生用)、牙皂(炙黃)各等分。
時氣纏喉,入喉腫塞,水谷不下,牙關緊閉,不省人事。
上為末。
每用豆大1粒,吹鼻內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六。
生蜂蜜1杯,甜酒釀1杯,麻油1杯。
難產。破胞已久,胞漿澀盡,產門風進,產路乾澀而難產者。
上共煎數沸,入童便1杯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三。
肥皂核(燒存性)5錢(另研,此味萬不可少),荊芥穗1兩,北防風1兩,何首烏1兩,天花粉1兩,嫩苦參1兩,白當歸3錢,白鮮皮3錢,金銀花5錢,薄荷葉5錢,白蒺藜3錢,淨連翹3錢,粉甘草2錢。
楊毒瘡。
上為細末。
每日用新鮮白土苓8兩,雄豬肉1斤(精肉宜多),水數大碗,再入前藥末5分,肥皂核末子1分,煮爛,濾去滓,其肉聽食,其湯則代茶飲,不過10日,即可痊癒。如善肉食者,可作大量予之。善後用陰八味或二妙地黃湯收功,且保永無後患。
《外科十三方考》下編。
玄胡索、胡椒、小茴香各等分。
寒疝,諸疝,心腹痛不可忍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酒調下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引《醫學整合》。
玄胡索、胡椒各等分。
諸疝,心腹絞痛不可忍。
上為末。
每服2大錢,酒半盞,水半盞,煎7分,食前溫服。
《三因》卷七。
吳茱萸不以多少(生用)。
諸瘡腫硬,色白不潰,疼痛不已。
上為粗末。
熨烙,卻用鹽包蓋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廣木香3錢,澤瀉半兩,檳榔半兩,椒目半兩,大黃1兩半,黑牽牛1兩,黑附子1只(重1兩者佳,半隻溼紙裹,炮裂)。
十種水氣,五蠱、水蠱、血蠱、酒蠱、氣蠱,四肢浮腫,腹脹,小便不通,大便澀,黃蘊,不思飲食。
上為細末。
忌鹽、醬、蜜、腥膩、房事一年。
每服5錢,樟柳根自然汁、蜜1大匙,將前附子同擂碎,取汁,放溫,五更同藥調,面東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必用全書》。
川芎、防風、升麻、細辛、茯苓、白芷、香附子、蓽茇、甘松各等分,石膏3倍於上藥。
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
每晚臨臥刷淨牙,以指蘸搽,熱麻漱去。
《雜類名方》。
大黃(酒浸)1兩,桃仁2錢,紅花2錢,當歸3錢,瓜蔞根2錢,炮穿山甲2錢,柴胡、麝。
傾僕瘀血,大便不通者。
熱酒調下。
《脈因證治》卷下。
金櫻草梗1兩,肉豆蔻1兩,訶子1兩,罌粟殼(去蒂萼)1兩,地榆1兩,甘草1兩,當歸(去尾)1兩,茯苓1兩,白朮1兩,枳殼(去瓤)1兩,烏梅1兩,丁皮5錢,木香5錢,陳皮1兩(取紅生血,若紅痢勿用)。
痢。
上為丸或末。
五花痢,用春茶、陳皮煎湯送下;如是末,用蜜1匙,春茶、烏梅煎湯調服。
《得效》卷六。
罌粟殼(去梗蒂,銼碎,蜜水炒透)2兩,杏仁(湯泡,去皮尖,炒過)2兩,白膠香(浮者,水煮過,濾幹)2兩,人參(去蘆)2兩,阿膠(銼碎,炒過)2兩,麻黃(去節存根)1兩,烏梅(和核)2兩,桑白皮(去粗皮,銼碎,蜜水炒透)1兩,款冬花(浮者)1兩,甘草(炙)1兩。
小兒大人虛喘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大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8分,空心溫服,或不拘時候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硫黃(栗子大)1塊,硼砂(栗子大)1塊,訶子1個(去核),密陀僧(栗子大)1塊。
小兒乳癖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乳汁調下。服了時,就有癖處臥少時,當取下黑物效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三。
牛頭角腮1只(酌中者),豬牙皂角7錠,穿山甲49片(或園取,或四方取,或1字取之),蝟皮1兩,蛇退皮1條。
腸風痔漏。
上捶碎,盛在小口瓷器內,鹽泥固定,日中曬乾,瓶口微露出煙,用文武火燒紅赤煙微少,取出放冷為細末。
忌油膩、魚、鱉、雞、兔、豬、犬等物。
如服藥日,先1日臨臥細嚼胡桃仁半個如糊,用溫醇糯酒1盞送下,不語便睡。至次日交五更服藥,驗病年月遠近,每用3錢至5-7錢,用水半大碗,醇糯酒半大盞,相合熱,和藥服之,至辰時再服。又法,依前服藥,不須用胡桃仁,久病不過7服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罌粟殼(去頂蒂瓤)2兩半(用蜜半兩許拌罨1-2時,炒令紫色),川乾薑1分半(洗炒),甘草(炒)1分,人參(去蘆,炒)1分,當歸(去蘆)1分。
瀉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食前米飲調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雄黃2兩,硃砂1錢,全蠍7個(去毒),蜈蚣1條(炙),殭蠶1個(直者,炒)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半錢,薄荷湯調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引蘇東坡方。
桂心不拘多少(甘鍋內煅,微存性)。
婦人血崩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1-2錢,米飲調下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一。
明礬3錢(煅),黃丹半錢。
春、夏間腳指叉溼爛。
上研細。
每以少許摻之。經夕便幹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九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玄明粉(生用)、爐甘石(燒通赤為度)各等分。
眼暴赤疼痛。
上同研極細。
每用藥1粟米粒大,用新水1匙調藥點,不拘時候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。
茯苓、甘草、黃芩、地骨皮各等分。
四時瘟疫傷寒。
水煎服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膽礬半兩(1份刀上枯,1份生為末),鉛丹1分。
痰涎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以淡烏梅湯調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