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胡1升,白朮1升,白芷1升,芎1升(上四藥並切),椒(去目)1升,吳茱萸1升,附子30枚(去皮,切),當歸2兩(切),細辛2兩(切),桂心2兩(切)。
諸風頑痺,筋脈不利;疥癬,諸瘡癢,折傷,被打等。
上藥以苦酒漬1宿,令浥浥然,以成煉豬膏1鬥,微火煎10沸以來,九上九下,候附子、白芷色黃,絞去滓,膏成。
病在外,摩之;在內,每服棗核大,酒送下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一引《廣濟方》。
栝樓1枚(去皮瓤,只取仁子),赤芍藥1分,甘草(微炙)1分,黃耆1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)1分,香白芷1分,當歸(洗,焙)1分,桃仁(湯浸,去皮尖)1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川芎1分,蒼朮(米泔浸1宿,焙)1分,桑白皮1分,沉香半兩,零陵香半兩,藿香葉(去土)半兩。
癰疽,發背,一切瘡腫,打撲傷損,湯火金瘡,乾溼癬,風癢頑麻。
上銼細,用清麻油15兩,浸藥49日,候日滿先傾油入銀鍋中,慢火煉令香熟,放冷卻入諸藥,以文武火養1日,候藥色半焦濾去滓,卻用鵝梨3枚(取汁),黃蠟1兩半,麝香1分,細研,併入藥內重煉,候油不滾起,乃成膏也,用新綿濾過,待冷入研細生龍腦1分,攪勻,入新瓷器中盛之。
若內傷,用藥1錢匕,酒化服;口瘡,含化少許;惡瘡多年不生肌者,先以蔥湯洗淨,用藥敷之;鼻內有肉鈴子者,以紙捻子蘸藥點之,1月可取之;乾溼癬、風癢頑麻,並以藥摩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二。
蜀椒3升,吳茱萸1升,前胡1兩,芎1兩,白芷1兩,白朮1兩,當歸2兩,細辛2兩,附子30枚。
一切疾風赤癢,耳聾瘡腫。
上以三年大酢漬1宿,以豬脂肪10斤,煎之三上三下,候白芷黃色成。
勿令入耳目。
每服如彈丸1枚,諸風皆摩,腫毒諸瘡只塗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五引《千金月令》。
五靈脂不拘多少(微炒)。
癰疽、瘡癤、毒腫,無頭疼痛,或有數頭,煩熱。
上為末,新水調勻,塗於故緋絹上。
貼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四。
附子14枚(小者30個,炮),吳茱萸1升(生用),蜀椒1升半,白芷1升,前胡(切)1升,芎(切)1升,白朮(切)1升,桂心3兩,當歸3兩,漢防己(切)1升,細辛2兩。
腳氣,風痺,手足疼弱,腫脹不仁,鼠漏、惡瘡毒,所有腹內絞痛。
上切,酢淹漬1宿以成,煎豬脂(有牛酥代,尤佳)5升,煎五上五下,去滓。
忌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、生菜、桃、李等。
摩腫及不仁處。
《外臺》卷十九引蘇恭方。
蜀椒1升半,吳茱萸半升,術5合,芎5合,當歸5合,附子15枚(去皮),白芷5合,桂1兩,苦酒2升半,豬肪5升。
目風爛,赤眵,眥恆溼;風凍瘡,目爛赤泡。
上(口父)咀,漬著苦酒中1宿,明旦納藥膏中微火上煎之,三上三下,留定之,冷乃上也,候色黃膏成,以綿合布絞去滓,密封。
若腹痛,每服半棗大1個,溫酒送下,1日3次;面板腫痛,向火摩數百過,1日3次,稍定即止。
《醫心方》卷五引《古今錄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