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前子1兩,赤茯苓(去皮)1兩,木香1兩,檳榔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2兩,青皮(去白)2兩,陳皮(去瓤)2兩,半夏(湯洗)2兩,幹生薑半兩,大黃3兩,黑牽牛(生)6兩,皂角(燒存性)1兩。
痰飲。
上為細末,燒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-70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五。
沒藥(研)1兩,木鱉子1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乳香(研)1分,血竭(研)半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荊芥穗半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五靈脂(研)2兩半。
風,身體疼痛。
上9味,除研者外,為細末,再和勻。用醇酒熬成膏,為丸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,熱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防風(去蘆)2兩,防己2兩,荊芥2兩,當歸(酒洗)2兩,川芎2兩,生地黃(酒洗)3兩,陳皮(去白)2兩,白朮(炒)2兩,桑寄生2兩,薏苡仁2兩,梔子仁1兩,牙皂2兩,何首烏2兩,川烏2個,白芍藥(酒炒)1兩半,羌活1兩半,獨活1兩半,黃芩(酒炒)1兩半,半夏(便煮)2兩,木瓜2兩,青藤2兩,牛膝(酒洗)2兩,沉香2兩,白豆蔻2兩,木香1兩,桂枝1兩,光烏(酒浸,去皮)2兩。
歷節風。
上為細末,酒打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日五更時用茶清送下70-80丸,少許時再服大補元丸。
《直指附遺》卷四。
苦參、當歸、白蒺藜、熟地、羌活、獨活、靈仙、大胡麻、制首烏、蟬衣、火麻仁、天麻、紫浮萍、黑芝麻。
赤白遊風。
上為末,白蜜為丸服。
《醫門補要》卷中。
槐牙(焙乾)1斤,皂莢牙(焙乾)1斤,苦參3兩,防風(去叉)1兩3分,羌活(去蘆頭)1兩3分,烏蛇1條(酒炙,去皮骨),使君子1兩半。
一切癬、疥、癩瘡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酒送下,夜蜜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。
木香1兩,檳榔1兩,青皮(去瓤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枳殼(麩炒)1兩,車前子(炒)半兩,防風(去蘆頭及叉)半兩,天麻(去苗)半兩,半夏1兩半(洗7次),川大黃2兩半(去皮,生熟各半,),黑牽牛(頭末)4兩,幹生薑1兩,豬牙皂角(燒灰存性)1兩。
風痰。
上為細末,生薑汁稀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生薑湯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三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黃耆、枳殼、防風、芍藥、甘草、熟地、地骨皮、枸杞子、生地。
疥癩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白湯送下。
《玉機微義》卷四十引易老方。
綠豆粉1兩,川烏頭(炮)1兩,草烏頭(炮)1兩,天南星1兩,半夏1兩,甘草3錢,川芎3錢,藿香葉3錢,苓苓香3錢,地龍3錢,蠍梢3錢,白殭蠶(淘米泔浸,去絲)半兩,川姜半兩(炮)。
中風偏枯,手足戰掉,語言謇澀,筋骨痛。
上為末,每1兩,用綠豆粉1兩,(又一法:用藥1兩,以白麵2兩)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-7丸,細嚼,茶酒送下;食後初服3丸,漸加。
《宣明論》卷三。
半夏4兩(生薑4兩1處拌,作餅陰乾),白礬1兩(生用),荊芥4兩(去土),槐角子1兩(麩炒黃),陳皮1兩(去白),硃砂1兩(水飛,半入藥,半為衣)。
痰飲聚於胸膈,滿則嘔逆,噁心涎漉,一臂麻木,升則頭目昏眩,降則腰腳疼痛,深則左癱右瘓,淺則蹶然倒地,因味喜鹹酸,飲酒過多,色慾無戒所致者。
上為細末,用4兩,生薑汁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生薑湯或皂角子仁湯送下,臨臥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五引《衛生家寶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