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鹽、白礬、硇砂各等分。
咽喉腫痛,水谷不下。乳蛾閉塞,纏喉。
上為末。
吹患處。有痰吐出。
《口齒類要》。
蓬砂、白梅各等分。
咽喉腫痛。
搗為丸,如芡實大。
每噙化1丸。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一引《經驗方》。
赤芍藥2兩,當歸2兩,山梔子2兩半,甘草、牽牛(頭未)1兩半,大黃3兩半,牡蠣(煅)1兩半,金銀花1兩半,京三稜1兩(切片,焙乾)。
疔黃走暈不止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忌酒、生硬物。
每服1丸,食前用童子小便化開服之。病重者服1丸半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五引史相方。
大黃2兩(半生半熟),芒消1兩,甘草1兩。
諸熱瘡腫,瘡氣入腹,譫語發狂。瘡腫,一切風熱。危者。汗多大渴,便秘,譫語或發狂,結陽之證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忌冷水。
每服半丸,食後茶清、溫酒任化下,童便半盞研化服亦得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。
大黃1兩半,甘草2兩,荊三稜1兩半,山梔子3兩半,牽牛末2兩。
一切惡瘡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忌冷水。
每服半丸,食後酒半盞研化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五。
硫黃1兩(無灰酒煮3日3夜,如耗,旋添暖酒,日足取出,研為末),丹砂1兩(研勻細)。
陰厥。面目俱青,心下硬,四肢冷,脈細欲絕者。
上以酒煮糊為丸,如雞頭大。
有此病者,先於淨室中,勿令人知,度病人長短,掘一地坑子,深1尺以來;用苜蓿火燒,令坑子極熱,以醋5升沃,令氣出,內鋪衣被蓋坑,以酒化下1丸,與病人服之。後令病人臥坑內,蓋覆,少時汗出,即扶病者,令出無風處蓋覆。令病人四肢溫,心下軟,即漸去衣被,令通風。然後看虛實調補。
《中藏經》卷下。